
春日的午后,偶尔的小资一下,择一幽静的咖啡屋,临窗而坐,洒落的日光折射在落地玻璃窗上,有些刺眼,却能清晰的闻到久违的阳光的气息,喜欢这样独处,暖暖的阳光下,慵懒的心情,浓浓的咖啡味弥漫着小屋,没有嘈杂,舒缓的音乐柔柔的响起,轻柔得有种灵魂飘飞的错觉,此刻,放空自己,思想也静止,空洞的仅仅是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从眼前飘过,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是谁的谁,就这样匆匆的擦肩而过。





满目的新绿,和煦的春风吹拂,吐着嫩芽的杨柳舞着婀娜的身姿,快乐的小鸟在枝头欢快的轻唱,花枝招展的姑娘们换上新装,如彩蝶般的轻盈,留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久久的在耳边回荡,留恋的目光追随着她们渐行渐远的身影,自嘲的淡淡一笑,原来也曾有过她们一样灿烂明媚的笑容,有着自信而轻盈的步伐,低眉浅笑间,深深地怀念起我那些逝去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桌上静静的躺着那本唐诗宋词,虽然它与这个时尚优雅的环境脱了轨,甚至于格格不入,但却更适合独处的我,至少,可以品着涩涩的咖啡,穿行在唐诗宋词间,无关乎外界的喧嚣,生活的繁琐,人情的淡漠,给自己一片清纯的天空,自由的呼吸,清心养性,人生之静美,淡雅且芬芳……
独处,是一种情愫,带着些许的幽静,些许的凄凉,些许的忧伤,没有刻意的营造,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无须矫揉造作,无须大肆宣扬,沉溺在自我的空间里,让心绪沉淀。



前一阵子读到蔡康永的一段文字,‘这有什么用?’几乎是很多爸妈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我想学舞台剧。’‘这有什么用?’‘我会弹巴哈了。’‘这有什么用?’这是我很不习惯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没被我爸妈问过这个问题。从小,我就眼睁睁看着爸妈做很多‘一点用也没有’的事情。从来没有半个人会问:‘这有什么用?’相反,‘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好不好吃?’这些才是整天会被问到的问题。我不大确定这是不是值得庆幸的事。一直到现在,我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什么用”时,才觉得自己运气真好。”
当“有用”与“无用”成为我们判断生活乐趣的标准,我们从自己的最忠诚的朋友逐渐变为了自己最不惜的工具,我们渐渐忘了对生命来说健康的心跳与均匀的呼吸才是最有用的。可是我们宁可陪着钞票傻乐,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沉浸在自我的简单快乐中。所以当久违的闲暇时光来临,对于很多人却也成为无用的东西,当不值钱的兴趣被束之高阁,如果不能继续把自己作为实现各种目标的工具,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会让闲暇反成了他们的包袱。





每天从早到晚,忙碌的节奏里,总是掺杂着忧郁的情绪不能叫伤感,只能叫忧郁,因为这种感觉,过多的还是灰色的迷茫,并未真正到因伤而感。这种烦恼和忧郁,其实大多来自一种生活态度的现实偏离。理想的方向,已经在周围纷乱的强大磁场中迷失了,孤单地站在十字路口,辨不清哪条路才会通向心底的方向。或许根本就迷了方向,甚至是没了方向。
孤单了,就想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和同事一起,和家人一起,或者融入互不相识的旅行团也可以。
美丽的风景、有趣的旅程,以及那些新奇的生活习俗、地方小吃,令人目不暇接,觉得孤单的感觉已随着地点的转换消散而去,调整了心情的固有频率。可结束一段紧张而喧闹的旅程,带着一身疲惫回归一成不变的旧有环境时,会感到一种更为强烈的孤单,几乎觉得想要将自己完全锁入那快乐的旅程里,永不回来。
孤单了,就想跳出枯燥的氛围去K歌。从明亮的阳光里,躲入黑暗的包房内,完全忘记时间的概念,只将自己困在狭小的空间里,享受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邀上几个朋友,点上一盘水果,摆上一排啤酒,想点支烟就点支烟,虽然自己已被呛到。随手点上几首心仪的歌曲,痛痛快快地吼上几分钟;与朋友一起在摇摆的灯池里,恣意蹦迪一曲。即便不在调上,跑了节奏,乱了步法,也不要管它,只要能寻到一时的快乐就可以。一阵热闹近乎吵闹的疯狂过后,已是华灯灿烂,车来车往、霓虹闪烁中,自己孤身一人走在街道上,耳朵里满是震响的音乐,不知不觉开始有些厌恶自己,为何要在那样的地方消磨意志,孤独感骤然加倍。
孤单了,就想约上两三个知心的朋友去喝酒。
一个偏僻的小饭馆,找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坐下;点上几个下酒的家常菜,花生米、土豆丝、浇汁豆腐即可,然后要瓶档次不高的白酒,一起互相斟饮。谈谈学生时代的青涩恋爱故事,谈谈与爱人的拌嘴乐趣,谈谈孩子的调皮可爱,或者毫无介蒂地聊一聊工作中的烦恼和顾虑,让快乐也罢、忧郁也罢、苦恼也罢,统统融入酒中,融入朋友的情谊,直到最后一个个脸红头大,走路趔趄,四散而去。回到自己的小窝,“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感觉油然而生,畅谈半天并不能完全摆脱那种孤单,因为第二天,还要一个人行进。
孤单了,就想学着去适应。
每当这个时候,真的感觉自己若是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单调而又无趣的生活似乎已与这个社会剥离而单独存在。想要与内心坚守的生活态度完全决裂,试图学着别人的生活方式,也去整日追逐一些虚幻的东西,整日泡在本来并不情愿接触的圈子里,想要用这种改变去消弥现实的孤单感。带着面具佯装到最后,却发现这种本来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得更透彻,让自己更孤单。
尝试着用各种热闹的方式去排遣孤单,可到头来,还是孤单难消,反而大有助长之感。
后来,总结出一条,孤单的时候千万不要依赖一时的热闹。再热闹的情绪,终究不会延续太久;过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的生活,还是要继续承受孤单的感觉,这种前后的强烈反差,只能使孤单更孤单。
只要生活在大城市,没有人能对人口的密集视而不见。
在这座版图快速扩张的现代都市里,环境变得越来越拥挤。每天,我们在人流中穿行,公共汽车、地铁拥挤不堪,商场、公园熙熙攘攘,在都市中要找一片清静之所变得越来越困难。然而,我们一方面忍受着城市的拥挤,另一方面却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孤独,一种身处闹市的孤独。



朋友的外公是个爱唱歌已爱到骨子里去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乐趣中。
朋友说,每天天不亮,外公就起床了,给他热好早饭,自己便站在阳台上“咪咪咪,啊啊啊”地吊嗓子。我实在受不了这“清早的问候”,悄悄跟外婆发牢骚,婆婆当即打断正在唱《霸王别姬》的外公,对他进行深刻的教育,谁知外公眉毛一挑:“你懂什么叫歌唱的乐趣吗?”随即又像是很惋惜的样子,做作地晃了晃脑袋:“罢了罢了,你们哪能领悟高雅的乐曲,也只有我才能从中得到乐趣了!啧啧……”外婆顿时无语,只得愤愤地说:“这个死老头子,什么自得其乐?我看是走火入魔没的救了!”
去年腊月,他外公集结了一群老年人练唱歌,说是要在社区的新春歌会上一鸣惊人。于是,他三天两头往外跑,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好不容易盼来了歌会,谁知好几位成员打了退堂鼓,说是自己唱得不好,怕丢人。这倒好,剩下的几位也不想唱了。他外公急了,拉着伴奏的大爷说:“他们不唱我们唱!”也不管那位大爷同不同意,就这么上了台。朋友坐在台下,看见外公紧紧地攥着话筒,就这么唱了起来。虽然有些字咬得不准,虽然有些词走了调,但外公还是面带微笑,用心地唱着,好像这首歌只有他才懂得其中的韵味,他就这么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中。台下有人发出“切”的声音,还有人干脆聊起了天,朋友看看四周,又看看台上唱歌的外公。他仍旧忘我地唱着,嘴边还是那一抹淡淡的微笑。
有自己的爱好,保持对某件事情的追求,遥望一个目标,追逐一个过程,有所期冀,有所向往,有所操持,有所满足。保持对生活的情趣和情调。当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就会发现到处有值得我们喜悦和欣慰的事物,虫儿在自由自在地生活,花儿在对你微笑。垂钓水边,不在乎收获多少;穷愁劳累之中,哼个小曲,是一份悠然自得。

记不得是哪位了不起的人物说过,“闲暇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也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闲暇让我们有机会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也许在其它的时间我们被工作、责任或各种事务所累,但是在闲暇中我们有机会成为自己。
身外之物让我们获得存在的基础,但是我们的心和头脑永远都安家在我们的身体里。每天多陪自己玩一会儿,因为你也需要被照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