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

标签:
中国面子奢侈品临潼斗宝春秋战国时代 |
分类: 晶眼百态 |
中国人爱面子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临潼斗宝的典故;到了东晋,有了石崇和国舅斗富;到了隋朝,因为爱面子,隋炀帝命人用丝绸裹树、免费供应给外国人用餐。到了近现代爱面子也愈演愈烈,举不胜举。而且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中国人在很多问题上吃亏,就是源于太爱面子。
为啥总要面子?从浅一点说,面子只是给人一个台阶下,从深一点说,面子是一种具有相当分量的无形工具。位高权重的面子就有分量,有分量了,人们就得听从,人们听从就有了更高的权威。有时面子并不专属于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面子。
为了争面子,有些人不顾自身条件,自我膨胀,愣是把面子吹大了;把有限的宝贵资源消耗在维护大面子上,而无暇顾及实质;虚胖的面子难以维持,就只有弄虚作假.....于是就出现“不要馒头蒸口气”“宁可伤身体不可伤感情”“死要面子活受罪”....落了个悲剧的下场。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打肿脸充胖子”,这话一点没错,现实生活中不顾实际片面追求面子的人和事比比皆是。林语堂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为之,也不为过。真是一语道破中国人对“脸”和“面”重视程度。
“别人办,我也办;我不办,多难看”,“80后”已然成为这场婚礼盛宴角逐的主力军,婚宴被打造成一场面子工程。随着档次、标准的提高,从七八百元到万元一桌,豪华婚姻撑起了嫁娶者的面子。而今的婚礼越来越像一场秀,展示身家、展示地位。婚礼原本是两个人恋爱的契约,接受祝福共同踏入婚姻的殿堂,而今却俨然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作秀表演。如此婚宴,拼的是幸福还是面子?
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正在让中国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救世主”。全球奢侈品市场陷入低迷时,中国市场却逆势上扬,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很多人为了能融入一个群体,而用奢侈品来武装自己,甚至很多女孩为了追求一个名牌包包、一个名牌手机,不惜拿自己的肉体去交换。前不久,网上也出现了有男生为了买Iphone而将自己的肾给卖了,更有甚至有的九零后女生扬言要卖初夜来买这些奢侈品。此等行为真是令人汗颜,为了身外之物、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奢侈品,你们值得吗?
是什么就是什么,应该怎样就怎样。有的时候你愈要面子,将来就愈要丢脸。只有你不怕丢脸,撕破了面皮,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那时候也许还有些面子。
“要面子”,从一个角度看也是人类的优点,懂得廉耻、不甘落后、要强上进也很重要,但如果“死要面子”就必然导致“活受罪”。还得学会中庸之道对其客观对待,把握分寸和程度。
在现代社会,“死要面子”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一个人遇到一个朋友来借钱,自己没有财力,为了不让朋友瞧不起,从邻居那里借来钱给了那位朋友。这个人觉得拒绝别人的要求,就是无能的表现,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可让自己受罪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让人觉得很了不起,虚荣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又如,一些普遍现象,刚刚发财的个体户,首先考虑的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购买一辆奔驰或宝马之类的好车,威风八面,担心谈判时别人瞧不起。还比如,我们宴请宾客的饭桌上,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丰盛之至,剩下的越多就越有面子,吃的一干二净就是没有面子,铺张浪费之极。
这种好虚荣、顾面子的行为,就其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预期性的心理焦虑使然。人是有期望的动物,当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或与他人相比感到难堪、逊色时,为了取得高于他人或不低于他人的荣誉,就以预期性的目标来掩饰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好虚荣、要面子是攀比心理的伴生物,总是怀着一种不比别人差或超过别人的心理,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其实,这种不务实际的心理焦虑,等于为自己设置障碍。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短,追慕他人所长,常常力所不及。如果能够摒弃这种以虚假的幻象来掩盖自己的攀比心理,就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别人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不再为自己不如别人而苦恼。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能自得其乐,摆脱心理焦虑的苦恼。
好虚荣、要面子也是一种文化的劣根性的表现,从以上古今实例看,有我们历史文化中不良成分的积淀物,从一个角度可能反映一种志气、气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就是“打胖了脸充胖子”,被贻笑大方。
好虚荣、要面子更是一种不自信和不良情商的反映。过高地估价自己而错误地决策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行为,是愚蠢的所为,是一种鲁莽的行为,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使然。
国人不应该继续活受罪,所以再不必“死要面子”。而今天,中国综合国力大增,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就越来越丰富,我们的底气越来越足,也大可不必死要面子活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