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频频诚信缺失为哪般?

标签:
达芬奇味千拉面肯德基诚信的缺失品牌管理监管惩处力度杂谈 |
分类: 晶眼百态 |
而消费领域“李鬼”们的技俩,更是层出不穷。
伎俩一:虚假宣传。从将国内产家具运到保税区“一日游”之后就将产地注明为国外的达芬奇,到以纯猪骨熬制的汤底汤料为卖点其实却是浓缩液勾兑而成、钙质含量宣传误差高达几十倍的味千拉面,虚假宣传的“浮夸病”屡见不鲜。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夸张乃至“擦边球式”的广告除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是已经形成了一种诱导性消费的模式,导致全社会对强烈刺激的追求。
伎俩二:以次充好。长期以来,以次充好被认为是小店、小企业的“专利”,消费者甚至往往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名牌产品”,然而无论是曾经荣膺“免检产品”实际却销售三聚氰胺奶的三鹿乳业,还是被揭露在制造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问题的锦湖轮胎,无疑都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伎俩三:内外有别的歧视性政策。从全球召回“忽略”中国的“丰田召回门”到自恃强势、退货流程复杂苛刻的“宝洁漱口水召回门”,中国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在“召回维权”已经成为消费者维权重要阵地的今天,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资源的“高地”,不应成为消费维权的“洼地”。
一些网友认为,全球召回却唯独忽视中国市场,凸现了中国消费者在权益保护方面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也指出,宝洁公司召回问题漱口水退款流程“过于复杂”,这种自恃强势、轻视消费者的做法要不得。
伎俩四:价格欺诈。继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因“阴阳价签”后,上海置地广场又被曝出存在虚构原价等行为。
杭州浙元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轶群认为,这背后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配套处罚措施不完善,让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违法成本低,处罚仅仅是九牛一毛,不能很好地起到惩戒作用。
“软硬”兼施 让“潜伏”着的“李鬼”无处可逃
专家分析认为,消费领域“李鬼”层出不穷的背后,不仅显示出监管部门主动性不强、消费者维权难的现状,更显示出社会诚信经营环境的缺失和“洋品牌”“鱼肉”中国消费者的“垄断企业心态”。
杭州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表示,像肯德基、麦当劳、味千之类的“洋品牌”虽然在国外走的是廉价路线,但在中国市场打的从来就不是廉价牌,虽未形成垄断,却已然成为了高价联盟。殊不知,这些卫生、时尚、健康等冠冕堂皇的广告语背后却是破坏诚信的行业“潜规则”,是误导消费者的“虚招”,存在国内外两套标准、“南橘北枳”的变味现象。
专家建议,要让这些“李鬼”无处可逃,需从软件和硬件方面着手。这里面,不仅需要加强宣传,促使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引导消费者建立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执行更严厉的监管,同时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倒逼“李鬼”现行,让不诚信者寸步难行。
“企业应认识到合法与诚信是市场的底线,面对质疑更需坦诚面对消费者,如此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在市场长久立足。”傅立群建议,在用“硬规则”对不诚信的企业进行制约之外,也需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
有关专家认为,应加强行政监督和消费者监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将不诚信的企业予以约束。通过刚性手段,使伪诈者付出应有的成本,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
难以想象,当达芬奇、味千拉面和肯德基都不能再笃信,那些迷恋进口的人们是不是只能亲自去意大利买家具运回国了,去日本吃拉面,去美国吃肯德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