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原创)
(2011-10-21 09:58:55)
标签:
杂谈 |
昨天在翻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时,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学历史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深有同感。
在从高校毕业以后,一直任教历史学科,无论是在开始时期所任教的高一年级,还是面临毕业的高三文科班,我都会与其他历史教师一样,面对许许多多的尴尬和困惑,具体体现在:
困惑一:在学科观念上。由于受到中考制度的影响,在很多学校历史一直是被认作副科,而且宿迁市的中考,历史占中考分数比例相当的低,使很多升入高中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学科是“小副科”的观念在大脑中根深蒂固,极度轻视这门学科。这种学科歧视直接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地开展。具体表现在:对历史学科不重视、课后基本上不复习历史、对历史课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的听、不注重课后的练习、只满足于在考试之前的背而忽视了在平时的理解等等。
困惑二:在知识基础上。由于历史学在“中考”科目中地位低下,所以,在初中日常教学中,历史课常常被语、数、外等主学科所取代,即便有的学校开设这门课,也常常是为了应付检查,很少有老师认真讲解,这样就很难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以至于进入高中后,历史教师常常发现学生对中外历史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无疑给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置了又一障碍。
困惑三:在学生的参与意识上。对历史学科由来已久的偏见,加上高中会考、高考制度的影响,使许多学生从上高中开始就有弃“历史”而从“理工”的想法。这种想法导致这些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日常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意识非常差,得过且过,缺乏学习“激情”,使历史教师的教学设想和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
困惑四:在德育目标的实现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一种不正常的尴尬和困惑,即许多极具教育价值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们当中产生共鸣,如教师播放《南京大屠杀》资料片某些剧情时,却换来学生的“无动于衷”;看到法西斯党魁、战争的罪魁祸首希特勒的图片时,甚至会有学生鼓掌喊“酷”等等。这使得历史教学在德育目标的实现上大打折扣。
困惑五: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是教师在上面侃侃而谈,学生在下边充耳不闻、若无其事的怪现象。这无疑使历史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和谐、民主、合作、互动与高效的师生关系,而这恰恰是与当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相悖并亟待调整的重要环节之一。
困惑六:由于历史教材变化较小,所以我们历史老师基本上是年年在讲授基本相同的内容,再加上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所以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仅仅满足与把书本知识讲完,甚者有的老师就是按照学案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整理和思考。缺乏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