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集体备课的反思
(2011-09-26 10:44:57)
标签:
杂谈 |
中文摘要: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全组人共同智慧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组织大家对教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探索教学规律的科研活动。本文针对历史集体备课原则、程序、基本模式等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理性的探索,以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关键词:群体优势
集体备课,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同样他也在提升我们教学效果中发挥过积极有效地作用。但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传统的集体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改革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备课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要在短短的高中三年之内,使学生掌握跨越古今,涵盖中外的历史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就必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历史教师。然而由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经验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发挥群体优势,进行集体备课。
一、高中历史集体备课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一人主备、全员参与原则
3、规范实用性原则
集体备课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其规范性要求程度很高,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它不仅仅是运作方式的改变、创新,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化和拓展。集体备课重点处理的是三个环节:①由大纲、教材、学生共同的理性高度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②由教学条件和师生实际明确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③由教育理论衡量教师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学。这几个方面探讨的越深透、具体、全面,便越易于操作,课堂实用性越强,效果越明显。
二、集体备课的程序操作
集体备课必须高质高效、过程完整、合理有序。
1、集体备课。一般而言,这一环节应在上课前一周前进行,以便给教师充分的收集资料,熟悉教材,研究教法的空间。其主要内空是:①备课组长将教材按专题、单元、课时等具体分配给责任教师,分工合作;②根据大纲共同确定目标和备课要求。
2、分头备齐。这是消化加工教材的过程,主要任务是:①学情调查,明确学生对知识的达成度;②整理归纳知识系统,选取分析信息资料,安排设计教学程度。可根据分工责任不同灵活掌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集体备课。这一球节在上课一周前进行。具体内容是①主备人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设计;②全体教师评议、质疑、被充,充实内容、完善方法。③备课组长综述,确定统一使用的教案。
4、课后反馈。课后组织,集中反馈教学效果,讨论课堂成败得失,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
三、集体备课的基本模式
(一)计划式
一般是在开学初,在第一次集体备课中对各年级的工作作出统筹安排,根据学校制定课时,安排出每一单元新授课与期中期末复习所需的课时,以及每个学周集体备课的主备人,本学期主要的研究课题,每位教师应当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通过这次集体备课使任课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分工准备。这种集体备课方法也适合于每月一次分阶段进行,对上一个月的各项工作作一总结,并对下一个月的集体备课作一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是由学科组长作好监督,督促集体备课计划能够按时按步骤实习,避免计划落空。
(二)说课式
“说课”是近几年流行的教学研讨方法。在说课集体备课中,由一名教师作为主讲人,其他成员结合自己的教案,认真听讲,做好记录。说课的的内容包括,①说本节课的三维目标。②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书中所处的地位,进行教材简析,说重点、难点及确立的理由,以及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否应有删减或补充。③说教法。说适合本节课教学目标、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④说学法。结合学情,说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⑤说教学过程。从新课的导入,到新知识的传授的具体步骤,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小结,及课后习题和每一步骤的时间安排多要说明白。笔者认为这种集体备课方式是最有效的集体备课方式。通过这种集体备课方式最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整体的素质。但是要求必须还要有相应的评比及奖励机制。以促进主讲人的积极性的提高。
(三)观摩式
这种集体备课方式是将集体备课搬进了主备人的课堂。在听课堂的过程中,观察执教者在操作过程中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即备课方案落实的情况,观摩执教者表现出的教学特色,直接吸取执教者的教学精华。笔者认为集体备课方式的执教者不必是水平最高的教师,因为若是一节课上的毫无缺陷往往会形成听课者照搬教学方式,反击会束缚了集思方益的创造性的集体备课优势。
(四)评课式
这种集体备课方式可以达到与说课式集体备课方式异曲同工的效果。要求评课人对执教者教学总体设计、学科技能、驾驭艺术、语言教态;教学内容是否紧扣大纲,体现素质教育,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评价。在评课的过程中,使集体备课人员各抒已见,可以进行争论、探讨,进而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一个相对统一的结论,再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在评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客观公正,二是开诚布公。
四、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1.择长性。
分配教师撰写备课提纲,要根据教师的特长来确定,做到择其长,从而使这些负责编写提纲的教师的“长处”无形中变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把全体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
2.起前性。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备课任务最好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三书”,术有专攻。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超前一周进行,保证任课教师有一定时间依据提纲设计课时教案。
3.平行性。
集体备课是学科组教师间的教研行为,应限于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可设立年级学科备科组长具体组织各备课组开展活动。
4.同步性。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检测评估,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研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5.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此外,必须把握好统与分的关系,不能统得过死。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时,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提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不能集体包而代之。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分也不能过细,必须以同步教学为重点。
总之,集体备课是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传统备课方式的扬弃,是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在整个集体备课过程中,坚持以上诸项原则,确保增大教研容量,提高备课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维迎.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10).
[2]张继文,李淑华.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16).
[3] 曹煜. “集体备课”出实效[J]人民教育 2003
[4]侯全民. 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