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杨绛先生103岁了,这个时候提吵架的事委实不合时宜,但小编调皮心理作祟,总想像杨先生这样的百岁智者到底会不会吵架呢?经过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搜罗,还真给小编找着了,只是事实不同小编的想象,这场笔墨官司确实有,两位当事人表现出来的好脾气却着实让小编佩服的五体投地,103年酿就的好脾性,果然不是盖的。
事情是这样子的,在董燕生自述里,说过对于杨绛先生翻译《堂吉诃德》的一些看法。言论一出,立刻引起对于《堂吉诃德》翻译谁好谁坏之争。
以下引用的董燕生自述:
重译《堂吉诃德》,改正杨绛译本差错。
现在《堂吉诃德》的译本有很多,最知名的当然是杨绛的译本,但我很遗憾地说,认为杨译本就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个误解。
概是1992年的一天,一位出版社的编辑突然来到我家,说是北大的赵振江和段若川两位教授建议他来找我,想请我重译《堂吉诃德》。事情太突然,我顿时就愣住了,已经有高手的译本放在那儿了,我对杨绛先生也一直是高山仰止。所以我请求出版社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容我考虑考虑。
在那一个月里,我对照原文仔细研究了杨绛的译本,最后吃了定心丸,有了胆量,因为我确信自己至少不会犯那些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常识和理解错误。比如她把“法老”译成“法拉欧内”,把“亚述”译成“阿西利亚”,中国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法老和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亚述,这些译名早就进入了汉语辞书和中国的中小学课本,可她的译名让所有人都看不懂,我想并不是她不懂,而是她太自信了,该查字典的地方没有去查字典。
我的译本是1995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拿到样书以后,特别跟杨绛的译本对照了一下总字数,发现我的是839000字,而她的版本只有720000字,比我的字数少了将近20万字,可见她翻译时删掉了其中的部分章节。
不久前,我在某报看到一篇文章举出“胸上长毛”的例子,连篇累牍地替她辩护。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固定的说法,不能说单把每个组成部分翻译出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在这里名词起的是形容词的作用,它的意思是形容女人有一种男子的气概,可杨绛的译法让很多人误以为这个女人真的毛发很重。
据说有人写文章驳斥,但写的文章很快就被退回来了。最奇怪的是,当初我接手这个任务时,也有名家说:“杨绛翻译的东西,别人不需要再翻译了。”中国人习惯为尊者讳,但我觉得这种行为非常妨碍进步,对她自己也不好。我现在是拿它当翻译课的反面教材,避免学生再犯这种错误。
杨绛回应:
我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了。董燕生先生对我的批评,完全正确,说不上“歪风”。世间许多争端,往往出于误会。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师,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辈”。他“不畏前辈权威”,勇于指出错误,恰恰是译界的正风,不是歪风。媒体传言,一传再传,往往失真。因而又引起许多朋友们为我仗义执言,我很感激。但是我认为不应该让“误解”发展,该及早解释清楚。
匆匆解释几句,希望化“误解”为“了解”。我真心诚意地声明:我是一个很虚心的译者,对自己的译文一改再改,总觉得不好。希望专家行家们多多指教。
有人会问,董燕生是谁?学西班牙语的学生们对董燕生一定不陌生。董燕生主编了西班牙语的教科书,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或许因为是西语的老师,因此更加偏重于直译的表达。而相对于杨绛,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因此更加偏重于意境的营造,省略原文的累赘,让小说具有中国文学所讲求的信达雅,让文章拥有艺术的美感。
下面是《堂吉诃德》同一段,杨绛与董燕生的翻译。
杨绛:
著名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的性格和日常生活。
不久以前,有位绅士住在拉曼却的一个村上,村名我不想提了。他那类绅士,一般都有一支长枪插在枪架上,有一面古老的盾牌、一匹瘦马和一只猎狗。他日常吃的砂锅杂烩里,牛肉比羊肉多些,晚餐往往是剩肉凉拌葱头,星期六吃煎腌肉和摊鸡蛋;星期五吃扁豆;星期日添只小鸽子:这就花了他一年四分之三的收入。他在节日穿黑色呢子的大氅、丝绒裤、丝绒鞋,平时穿一套上好的本色呢子衣服,这就把余钱花光。他家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管家妈,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能下地也能上街的小伙子,替他套马、除草。我们这位绅士快五十岁了,体格很强健。他身材瘦削,面貌清癯,每天很早起身,喜欢打猎。据说他姓吉哈达,又一说是吉沙达,记载不一,推考起来,大概是吉哈那。不过这点在本书无关紧要,咱们只要讲来不失故事的真相就行。
董燕生:
名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的禀性和日常起居
不久以前,在拉曼却地区的某个村镇,地名我就不想提了,住着一位绅士。这种人家通常都有一支竖在木架上的长矛,一面古盾牌,一匹干瘦的劣马和一只猎狗。他吃的大锅杂烩里常放的是牛肉而不是羊肉;晚餐几乎顿顿是葱头拌肉末,星期六炖点羊蹄羊骨,星期五只吃扁豆,星期日添上一道鸽肉,这样就花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剩下的钱刚够他节日里穿一件黑呢披风,一条丝绒裤和一双丝绒便鞋,平时也能有一身上好的粗呢衣裳。家里有个年过四十的女管家,一个未满二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上街下地的小伙子,既管备马也管除草。
这位绅士说话快五十岁了,骨架结实,身材精瘦,面貌清癯,习惯早起,爱好打猎。有人叫他吉哈达,有人叫他盖萨达。在这点上,记述他事迹的作者们的看法不一致。根据可靠的说法,好像是叫盖哈达。就我们的故事而言,这倒无关紧要;只要讲的事一点不失实就行了。
是好谁坏,看你喜欢哪个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