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站桩要领(zz)
(2012-10-01 13:02:56)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 |
首先从头部讲起,头部是全身的主宰,应保诗中正,不左石倾斜,不前俯后仰。应该是头顶向上虚悬或上顶,头顶百会处似有一根绳子把人吊起来,或百会处如轻轻地顶着一个球,不使球掉下来。头顶虚悬时不能梗着脖子,脖子处不能用意念,意念应在百会处。头顶虚悬要从始至终,站多长时间头顶就悬吊多长时间。
在头顶向上虚悬的同时,要拉着下颊往回收,往上提,同时鼻子尖往下一转找会阴,从会阴那里往后一转,往上提,顺着脊骨上来到头顶。会阴在上提时,要顺势把膝盖和脚心带起来,脚心也往会阴处并。做好三心并,先得从会阴那里并,会阴往上提,带着脚心来,三心才能并好,这样往上一提整个人就拉起来了,就象兜子兜起来似的,人悬起来了,站桩时就会觉得轻松一点,如果头不注意往上顶,脖子随随便便往下一缩,都压到腿上,腿沉不舒服,所以站桩不注意头部姿势会影响全身。
两手的位置不论放在丹田处或前平举到与肩等高处,肩都不能绷劲,不能端肩膀,肩要放松,肩膀很自然地耷拉着往下松,这时锁骨、胸部有点沉,所以肩下松时还要在两侧外撑,带着夹肢窝出去,有的人站桩时间一长就身上流汗,两手冰凉,原因就是肩肘没有放松,气过不来,要把肩膀抖搂抖搂,放松地前后转一转,往下边一放,再把胳膊松动一下,胳臂不要成个死角,大、小臂肩肘腕应是一个圆弧,胳膊抬高时手不能太前伸或后缩,应是个圆,用意念把它撑起来,象抱着一个球。手的位置开始时可以放低一点,以后再慢慢上升,但也不能过高,肩不能耸(松肩),肘要下垂(坠肘),腕要张开成坐腕状,手如抱球,要特别注意手中要有意念,不能空,两手中间仿佛真有一个非常薄的气球,手指的劲不匀会捅破,稍不经心会掉落,对这样一个娇气的东西,两手要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抱着它,胸部不能挺,也不能水蛇腰,驼着背,后面出个小罗锅,象背着个东西,应该是两肩外展,头顶向上虚悬,胸部微含,把背拉直。
腹部要放松,但不能把肚子腆出来,要把腹部收住,腰部后松。办法是把会阴往小腹回缩,胯骨前边尖部的骨头向后缩,缩向腰部,把腰向后突出去,同时两个胯骨尖把两肋往上推,往后收,使两肋撑开,胸部放开,这时气就从下边提起来了,往上升向中丹田。这样做,往后松腰就容易了,因为这样松腰不完全是形体用劲,而是用气带过去的,把气缩回来往腰上收,身体两侧用胯骨催起来,会阴往上提,这样顶着催起来,气就不往下降了,气往上升,配合着百会上领,上下就连成一个整体了,上下气机连成了整体,内蕴充足,才能显现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内气浑厚的姿态。百会往上提要配合尾闾下垂,上下两头拉。身体微下蹲,尾闾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样,支撑着身体,意念要使尾闾和地接在一起,臂部“似坐非坐”。这时,头往上一拉,加上会阴上缩,胯往上挤,腰就松过来了。
身体下蹲后容易犯的毛病,是两膝盖死往里扣,往里挤,把裆夹住了。应该是膝盖往里拧着往上提,再往外挤,往外翻,从大腿根后边往外撑,把胯给撑开。两脚站得不能太宽,脚跟比肩稍宽一些,脚尖和肩宽度差不多,也可以窄一些,太宽腰不易往后放松。宽度适当,站桩时身体会慢慢往下坐,越来越矮,身体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费劲。不过刚开始时,不论怎样站都要费力气,膝盖、大腿酸痛,这时就要坚持,爱怎么酸就怎么酸,就是耗着不动,可以用意念去体会哪里酸、怎么酸,把气注进去。还可以用百会、会阴、鼻子往上提膝盖。这时的酸也是长力气、换力气的时候,等到气足了,把“拙力”换掉了,以后就不会酸了,身体也会蹲得更低了,身体重心也不会都压在后跟上了。
站桩时有人身体会微晃,但不能晃得太大。有的人会哆嗦,这是累的表现,没有关系,哆嗦劲过去慢慢就好了。
一般来讲,站桩时上肢这一关容易过,胳膊抬着,酸痛,抬不动了,咬牙坚持,坚持到最后,觉得胳膊变轻了,没有了,这一关就过去了。这时给个意念,胳膊不自觉地就随着动。想“起”,胳膊“忽”地自己起来了,根本没用劲,想“外开”自己就开出去了。腿这一关就不太好过,因为上边有重力压着,所以身体下蹲时不要勉强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体好的同志应该要求白己严格一些,因为站桩是给自己站,站直了是省劲,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不多。
站桩时要注意体察身体的三个气球,两只手中间抱着一个小球(手里总要有抱着球的概念),两臂围着一个大球,这个球也非常娇气,一松就掉,一挤就破。此外胳膊和下丹田之间还有一个球,这个球是和躯干连在一起的,如果站得很矮,这两个球就合到一起了。对于这几个球,站桩时要随时注意,不时往球里加点气,慢慢拉拉气,越慢、动作越小越好(别人看不出更好)。拉气时不光是局部动,应该是手和腕和肘和肩,整个胳膊整体一起动,体会一下手里的气,胳膊里的气,两手还可以对着身体前后拉一拉,体会身体里的气。经常这样去体会,气感越来越强,慢慢感触功¦能得到强化,查病、感知、手感等功能都会出来。
从“三心”往丹田并,气应该是随时并。手拉一拉有气了,再往丹田里一想就行了。以后拉气把丹田带上了,把混元窍带上了,站一个钟头桩,拉一个钟头气,收一个钟头气,光站着不动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站桩时间长了,有的人容易心烦,站不下去,想睁眼,虽然自己也不想看什么,却总也抑制不往想睁眼的欲望。什么道理?因为站桩以后,里边气多了,能量多了,按平时的习惯,一有能量就要把它消耗出去。眼为“使气神”,睁一睁,气跑了,能量也消耗了,所以练功要“收视返听”。闭上眼想身体里边,里边气多了,要把能量消耗出去,这时要下决心不睁眼,把能量聚在身体里边,在里边体会,在身体深处想,气就深入进去了。为什么能量多了,要往外散不往里边走呢?因为外边是习惯的通路,里边没有现成的通路,所以要主动运用意识开辟里边的通路,慢慢形成习惯,注意里边了,气就从往外走变成转向里边,里边气足了,能量聚到一定程度,里边一通,一下子对里边就能感觉清楚了,能看见了。有的人练功总想出功能,可是到快要出功能的关键时刻,自己退步,不好好练了,不是“内向”而走“外向”了。当然,一站两三个小时是觉得累,可是累过去就感到轻松了不想收功了。
站桩时,轻微晃动可以体会气感,晃动大了,腰就不好松了,所以能不晃动最好。遭到不自觉晃动的情况,就把百会上顶,尾闾下垂,全身放松,慢慢动得就小了。
练功中,舌尖要把上腭顶住,而意念要使之顶到百会,百会上顶,舌顶上腭,会阴上提,脚心上提,同时尾闾下垂,“四上一下”,整体同时进行,上下气机平衡,身体会很轻松。不注意尾闾下垂,光上不下,气机上涌,失去平衡,会带来血压升高。姿式对了,意念对了,身体松了,慢慢体内气机充足畅通。气一通,身形自己会往下矮,身形矮,注意膝盖不能过脚尖,这样站桩既出功夫又长力气。
在头顶向上虚悬的同时,要拉着下颊往回收,往上提,同时鼻子尖往下一转找会阴,从会阴那里往后一转,往上提,顺着脊骨上来到头顶。会阴在上提时,要顺势把膝盖和脚心带起来,脚心也往会阴处并。做好三心并,先得从会阴那里并,会阴往上提,带着脚心来,三心才能并好,这样往上一提整个人就拉起来了,就象兜子兜起来似的,人悬起来了,站桩时就会觉得轻松一点,如果头不注意往上顶,脖子随随便便往下一缩,都压到腿上,腿沉不舒服,所以站桩不注意头部姿势会影响全身。
两手的位置不论放在丹田处或前平举到与肩等高处,肩都不能绷劲,不能端肩膀,肩要放松,肩膀很自然地耷拉着往下松,这时锁骨、胸部有点沉,所以肩下松时还要在两侧外撑,带着夹肢窝出去,有的人站桩时间一长就身上流汗,两手冰凉,原因就是肩肘没有放松,气过不来,要把肩膀抖搂抖搂,放松地前后转一转,往下边一放,再把胳膊松动一下,胳臂不要成个死角,大、小臂肩肘腕应是一个圆弧,胳膊抬高时手不能太前伸或后缩,应是个圆,用意念把它撑起来,象抱着一个球。手的位置开始时可以放低一点,以后再慢慢上升,但也不能过高,肩不能耸(松肩),肘要下垂(坠肘),腕要张开成坐腕状,手如抱球,要特别注意手中要有意念,不能空,两手中间仿佛真有一个非常薄的气球,手指的劲不匀会捅破,稍不经心会掉落,对这样一个娇气的东西,两手要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抱着它,胸部不能挺,也不能水蛇腰,驼着背,后面出个小罗锅,象背着个东西,应该是两肩外展,头顶向上虚悬,胸部微含,把背拉直。
腹部要放松,但不能把肚子腆出来,要把腹部收住,腰部后松。办法是把会阴往小腹回缩,胯骨前边尖部的骨头向后缩,缩向腰部,把腰向后突出去,同时两个胯骨尖把两肋往上推,往后收,使两肋撑开,胸部放开,这时气就从下边提起来了,往上升向中丹田。这样做,往后松腰就容易了,因为这样松腰不完全是形体用劲,而是用气带过去的,把气缩回来往腰上收,身体两侧用胯骨催起来,会阴往上提,这样顶着催起来,气就不往下降了,气往上升,配合着百会上领,上下就连成一个整体了,上下气机连成了整体,内蕴充足,才能显现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内气浑厚的姿态。百会往上提要配合尾闾下垂,上下两头拉。身体微下蹲,尾闾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样,支撑着身体,意念要使尾闾和地接在一起,臂部“似坐非坐”。这时,头往上一拉,加上会阴上缩,胯往上挤,腰就松过来了。
身体下蹲后容易犯的毛病,是两膝盖死往里扣,往里挤,把裆夹住了。应该是膝盖往里拧着往上提,再往外挤,往外翻,从大腿根后边往外撑,把胯给撑开。两脚站得不能太宽,脚跟比肩稍宽一些,脚尖和肩宽度差不多,也可以窄一些,太宽腰不易往后放松。宽度适当,站桩时身体会慢慢往下坐,越来越矮,身体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费劲。不过刚开始时,不论怎样站都要费力气,膝盖、大腿酸痛,这时就要坚持,爱怎么酸就怎么酸,就是耗着不动,可以用意念去体会哪里酸、怎么酸,把气注进去。还可以用百会、会阴、鼻子往上提膝盖。这时的酸也是长力气、换力气的时候,等到气足了,把“拙力”换掉了,以后就不会酸了,身体也会蹲得更低了,身体重心也不会都压在后跟上了。
站桩时有人身体会微晃,但不能晃得太大。有的人会哆嗦,这是累的表现,没有关系,哆嗦劲过去慢慢就好了。
一般来讲,站桩时上肢这一关容易过,胳膊抬着,酸痛,抬不动了,咬牙坚持,坚持到最后,觉得胳膊变轻了,没有了,这一关就过去了。这时给个意念,胳膊不自觉地就随着动。想“起”,胳膊“忽”地自己起来了,根本没用劲,想“外开”自己就开出去了。腿这一关就不太好过,因为上边有重力压着,所以身体下蹲时不要勉强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体好的同志应该要求白己严格一些,因为站桩是给自己站,站直了是省劲,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不多。
站桩时要注意体察身体的三个气球,两只手中间抱着一个小球(手里总要有抱着球的概念),两臂围着一个大球,这个球也非常娇气,一松就掉,一挤就破。此外胳膊和下丹田之间还有一个球,这个球是和躯干连在一起的,如果站得很矮,这两个球就合到一起了。对于这几个球,站桩时要随时注意,不时往球里加点气,慢慢拉拉气,越慢、动作越小越好(别人看不出更好)。拉气时不光是局部动,应该是手和腕和肘和肩,整个胳膊整体一起动,体会一下手里的气,胳膊里的气,两手还可以对着身体前后拉一拉,体会身体里的气。经常这样去体会,气感越来越强,慢慢感触功¦能得到强化,查病、感知、手感等功能都会出来。
从“三心”往丹田并,气应该是随时并。手拉一拉有气了,再往丹田里一想就行了。以后拉气把丹田带上了,把混元窍带上了,站一个钟头桩,拉一个钟头气,收一个钟头气,光站着不动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站桩时间长了,有的人容易心烦,站不下去,想睁眼,虽然自己也不想看什么,却总也抑制不往想睁眼的欲望。什么道理?因为站桩以后,里边气多了,能量多了,按平时的习惯,一有能量就要把它消耗出去。眼为“使气神”,睁一睁,气跑了,能量也消耗了,所以练功要“收视返听”。闭上眼想身体里边,里边气多了,要把能量消耗出去,这时要下决心不睁眼,把能量聚在身体里边,在里边体会,在身体深处想,气就深入进去了。为什么能量多了,要往外散不往里边走呢?因为外边是习惯的通路,里边没有现成的通路,所以要主动运用意识开辟里边的通路,慢慢形成习惯,注意里边了,气就从往外走变成转向里边,里边气足了,能量聚到一定程度,里边一通,一下子对里边就能感觉清楚了,能看见了。有的人练功总想出功能,可是到快要出功能的关键时刻,自己退步,不好好练了,不是“内向”而走“外向”了。当然,一站两三个小时是觉得累,可是累过去就感到轻松了不想收功了。
站桩时,轻微晃动可以体会气感,晃动大了,腰就不好松了,所以能不晃动最好。遭到不自觉晃动的情况,就把百会上顶,尾闾下垂,全身放松,慢慢动得就小了。
练功中,舌尖要把上腭顶住,而意念要使之顶到百会,百会上顶,舌顶上腭,会阴上提,脚心上提,同时尾闾下垂,“四上一下”,整体同时进行,上下气机平衡,身体会很轻松。不注意尾闾下垂,光上不下,气机上涌,失去平衡,会带来血压升高。姿式对了,意念对了,身体松了,慢慢体内气机充足畅通。气一通,身形自己会往下矮,身形矮,注意膝盖不能过脚尖,这样站桩既出功夫又长力气。
前一篇:[转载]价值千金的松肩法
后一篇:[转载]【zz】又站桩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