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经络知识

(2012-06-12 13:19:19)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
原文地址:经络知识作者:zcg_1017

五、经络知识

   郭林新气功是以中医理论的两个基础理论为依据的,一个叫气血论,一个叫经络论。郭林新气功创编的每个动作都有经络气血的根据,都是从疏通经络、调合气血这个目的出发的。所以,要学好郭林新气功就要对经络气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经络气血是什么东西呢?简单地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气,都有血,气血是人身上不可缺少的动力,血给人带来营养,气是构成人生命的主要动力。那么,这两个东西在人身上是怎样循行的?就是血走血脉,气走经络。关于经络气血,中医理论认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人之所以得病,就是因为气血不通了,致使某个机能发生障碍了,某些功能失调了。我们练气功就是要疏通全身的经络,调和全身的气血,使我们身上发生障碍的机能和失调的功能,恢复正常状态。

   下面介绍经络的有关知识,对于学好练好郭林新气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渠道,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内连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皮肤和五官,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就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经是直行的,叫经,为人体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是分布于身上的大小分支,较大的叫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的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关系,每个脏腑各联系一条经脉,分布身体左右两侧,行于头面、脏腑和四肢,纵横全身上下,它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叫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又分阴经和阳经。阴经属脏器,行于身体内侧,走胸部;阳经属六腑,多行于四肢,走脊背、头面。

    十二正经手上有六条,叫手三阴、手三阳;脚上也有六条,叫足三阴、足三阳。

十二正经是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道连接而逐经相传,因而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运行。

 十二正经是怎样连接逐经相传的?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脚到腹、胸,交手三阴。

(二)、十二正经的具体走向和穴位

    1、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走向:从胸沿臂内侧经中府穴到姆指少商穴,左右各十一个穴位;

手少阴心经的走向:从胸极泉穴到手小指内沿少冲穴,左右各九个穴位;

手厥阴心包经的走向:从胸天池穴到手中指中冲穴,左右各九个穴位。

    2、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大肠经的走向: 起于食指指甲,内沿商阳穴,沿臂外侧到头面迎香穴,左右各二十个穴位;

手太阳小肠经的走向:起于手的无名指指甲外上沿少泽穴,到头部耳听宫穴,左右各十九个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起于手的无名指指甲外沿关冲穴,到头面部眉梢丝竹空穴,左右各二十三个穴位。

    3、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的走向:从头面部承泣穴到第二脚趾趾甲外侧外沿历兑穴,左右各四十五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从头面部晴明穴到脚的小趾趾甲盖的外沿至阴穴,左右各六十七个穴位;

足少阳胆经的走向:起于头面部瞳子髎穴到第四脚趾趾甲外侧窍阴穴,左右各四十四个穴位。

    4、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的走向:起于大足趾内侧隐白穴到胸第六肋大包穴,左右各二十一个穴位;

足少阴肾经的走向:起于足小趾涌泉穴到胸俞府穴,左右各二十七个穴位;

足厥阴肝经的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大敦穴到胸期门穴,左右各十四个穴位。

 

﹝三)、奇经八脉具体走向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因为它们同十二脏腑没有直接联系,而同奇恒府有关系,故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各有自己的运行路线,除督、任、冲脉外,其它分布全身左右侧。奇经八脉分阴阳,除任脉、督脉有穴位外,其余均无穴位。

奇经八脉的具体走向是:

    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属阳经,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共二十八个穴位,总管全身的阳经;

    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属阴经,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共二十四个穴位,总管全身的阴经;

    冲脉随足少阴肾经而行;

    带脉沿腰带一周,管全身的阴阳;

 阴维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肾经而行,维系足阴经;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出合谷并随足少阳胆经而行,维系足阳经;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肾经而行,主下肢运动;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随足太阳膀胱经而行。

附:<<子午流注时间参照表>>

              子午流注时间参照表

 

 

流注时间

 所属经络

寅时(3—5)

卯时(5—7)

肺经旺*

大肠经旺#

面容憔悴、座疮、长期便秘、痔疮、皮肤粗糙瘙痒、易感冒、病毒性疮疹

辰时(7—9)

巳时(9—11)

胃经旺#

脾经旺*

后天调养不当、神疲乏力、四肢浮肿、腹胀、关节沉重疼痛、胃动力缓慢、食欲不振、肌肉酸痛

午时(11—13)

未时(13—15)

心经旺*

小肠经旺#

吸收功能低下、心烦口渴、急躁焦虑、失眠多梦、胸闷心悸

颈项痛、肩膀痛

申时(15—17)

酉时(17—19)

膀胱经旺#

肾经旺*

先天禀赋不足、气短喘逆、头晕耳鸣、健忘、阳痿早泄、足冷畏寒、尿频、下肢酸软、腰背酸痛、骨质疏松、周身漫肿

戌时(19—21)

亥时(21—23)

心包经旺*

三焦通百脉#

酸毒体质、慢性炎症、脂肪肝、血糖高、血压高、血黏度高

子时(23—1)

丑时(1—3)

胆经旺#

肝经旺*

头晕、头部波动胀痛、胁肋疼痛、肝硬化、慢性肝炎、烧心、吐酸、乳房肿块、肢体麻木、抽筋、下肢外侧疼痛

注:1、十二经脉凡标“*”为阴经,标“#”为阳经 ;

        2、参照子午流注时间操练气功效果更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