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包头最古老的名寺拂云祠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国历史朝代 |
拂云祠是包头唐代时的一座著名的古寺,建在当时包头一处高地叫做拂云堆的上面。最盛的时候,引起当时许多大诗人赋诗抒怀,如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杜牧的《边游》:“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李益的《拂云堆》:“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杜牧的《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从诗中可见拂云堆在当时的影响多大,和匈奴单于、汉帝以及 王昭君、(花)木兰都有关系,在唐朝时就很出名。拂云祠也叫“拂云堆神祠”(见《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丰州中受降城”条),因建于拂云堆上而被人瞩目。从现在收集和掌握的情况看,这座祠建成时间至少在公元708年以前,规模宏大,其遗址在包头市范围内,可惜已毁弃。要找到拂云祠,就必须找到和确定拂云堆的准确位置。从《三受降城碑铭并序》、《通典》、《太平寰宇记》等书中我们可知拂云堆在当时朔州黄河以北即包头一带,并具有一定高度。其名“拂云”即暗含能够摸着云彩的意思。还有“旌旗半上拂云堆”,即立起的旗帜之高度只达到拂云堆高度的一半。都是说明其高。因而不少专家认为拂云堆可能位于包头西北部的山前一带。
另外,拂云祠是谁建的,也是一个不解之谜。但这座祠存在时汉人以及草原各部落都来朝拜则是事实。按照《通典》记载,唐代突厥兴起后,经常侵扰中原,突厥与唐军隔着黄河对立,每当要进攻唐朝时,突厥事先都要到拂云祠祭拜求福,然后准备粮草马匹等候河水结冰便大举南下。到公元708年,唐朝大将军张仁愿将突厥击退后便以拂云祠为中心,从东到西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做为巩固边境抵御突厥侵扰的军事设施,分别叫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拂云祠所在的受降城叫中受降城。这一情况在唐朝吕温写的《三受降城碑铭并序》中有明确记载:“三城岳立。以拂云祠为中城,东西相去各四百里。”就是说以拂云祠所在的中受降城为基点,东受降城和西受降城都各自相距四百里。今天人们根据史料的分析大致确定了东受降城在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西受降城在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畔,中受降城则在包头。但要准确判断三城的位置都牵涉到拂云祠,所以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拂云祠。
而包头人的寻找更为迫切,这是因为杜牧诗《题木兰庙》牵涉到拂云堆。因为包头人从这首诗中得到了重要信息,即在唐朝时拂云堆上还有一座木兰庙,唐朝大诗人杜牧曾到堆上的这座庙中来题写诗句抒发自己想回家不能回,只能以古寄今祝明妃好运使自己解脱的事。而唐朝时就有木兰庙在全国恐怕也是唯一或最早的,这也是包头人认为(花)木兰即包头人最强有力的根据,包括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的产生更和包头有关。而这些都是其它地方所不具备或根本没有的东西。所以不管从哪方面看都必须找到拂云祠。
从唐朝吕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得知:“有拂云祠者,在河之北,地形雄坦,控扼枢会。”这几句话只是对拂云祠的大概位置有交待,并未准确点明。
2008年5月,还在人们一筹莫展之时,我市摄影家王法义带来消息说,我市老根雕艺术家王学成几年前在包头昆区以西约20公里处的哈德门沟口东北向山坡开阔地带发现一处汉唐以来的琉璃釉(三彩釉)建筑遗址,遗址中有用以祭祀的各类兽骨,上面写满了祭文,很像是突厥文。地上散落有大量绿、黄、褐琉璃釉三彩墙壁瓷、瓦当、滴水等彩瓷构件。这些构件釉质美丽,匀净,古色古香,侧看釉质内散射着蓝莹莹的蛤蜊光,明显是一处有历史年头的文化遗迹,很像记载中的拂云祠遗迹。
2008年10月2日,笔者和王学成一同到现场观验,除上述情况外,还有更多值得探寻的东西。只见平地拔高数十米的山顶之上,遗址所在地是一片居高临下极其开阔的堆土平台。这个平台坐北朝南,下视一望无际,确有控扼枢会之雄坦,南面依稀见黄河之一线天际流,再好不过的风光之地了。其方圆长50米、宽40米。地基甚高,最高处数米有余十分厚实。坡上坡下沟内绿、黄等颜色的琉璃瓦件俯拾皆是。在断土层内可分辨出当年修有上山的灰石路,及埋在里面许许多多的彩瓷瓦片。在坡的一处地点还发现烧琉璃瓦遗留的一堆堆支钉、炉渣及古窑一座。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庙宇遗址规模十分庞大。它的前面百米之内便是一处古城。古城南北东西长均在200多米,呈一方形,有近5万平方米的面积。对于拾到的琉璃釉构件,经观察具有明显的古琉璃三彩特征,绿瓷如水,黄瓷如金,属于玻璃釉,透明纯粹,制作高超。其蛤蜊光色彩为蓝闪金色,构件如滴水瓦当上均雕有古代云龙纹。这些均为证明其老窑古瓷身份提供了充分证据。从唐朝大将张仁愿于公元708年以拂云祠为中受降城所建地以来,已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见《三受降城碑铭记》:“……三城岳立,以拂云祠为中城”),因其古老名声太大或有坍塌破损,历朝历代应不免多有维修或重建,包括唐、辽、金、元、明、清等朝,如元代时就已具备用琉璃釉按照原庙风格进行维修或重建的技术。故在所发现的琉璃构件中,不排除具备此类技术的辽、金、元以来用于维修或重建的琉璃瓦遗物。而在山坡上发现的一处烧琉璃釉并有大量支钉的古窑从其规模不大来看,应属于后世维修级别的窑址(如元代维修用窑等)。不管怎么说,在贫脊落后的古代内蒙古包头哈德门沟这样一个高坡的建筑上,古人不惜奢侈大量动用琉璃这样贵重而华丽的釉质来装饰,而享有如此之高待遇者,如不是拂云堆或拂云堆神祠之所在,还能有什么更强有力而让人信服的解释呢?另外,就是在此还发现用于占卜的兽骨,上面有古代少数民族文字。这已表明此庙确实是古代一处极为重要的祭祀之处。如能证明是突厥文的话,就会更加有力。
这么一处重要遗址为何以前没有发现呢?回答是,也发现过,但在我们从前的史料记载或有关文章中,一直把它当做汉代遗迹。又因为中受降城和拂云祠这些年争论很大,大家一直把包头万水泉火车站南4公里共青农场的敖陶窑子古城当做唐中受降城,但敖陶窑子所发现的陶片遗存为元代或金代的,难以证明其唐代身份。虽然如此,但仍然维持着这种结论。可想而知,哈德门沟口山顶处的拂云祠遗迹冷落到现在,也不是奇怪的事。而今天确实到应恢复它本来面目的时刻了。
一个古老的庙宇,包头历史上最著名、在唐代曾被称颂的拂云祠、以及被其牵涉到的木兰庙等,其疑问和面纱被揭开恐怕为时不远了。另外,其前方的那座古城即汉代古城的原结论和中受降城的重新确认也不会矛盾,因为汉代古城虽然建在先,但后代都在沿用,到唐代时大将张仁愿以此为基础维修一下做为中受降城使用,也完全顺理成章。因此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拂云祠唐代遗址的古砖、琉璃瓦遗存遍地皆是)
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当年在包头写边塞诗《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唐边塞诗人李益诗《拂云堆》:“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金元好问诗《醉中送陈季渊》:“陇头地寒无草芽,拂云堆边春更晚”,所涉及的拂云堆遗址。距地表至少50米高。上有大型庙基。下有一古城遗址。
(远眺拂云堆遗址,琉璃瓦被山水从上面冲下来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