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股是价值投资者的天堂?坑起爹来甚于A股

(2014-09-01 10:05:57)
标签:

杂谈

华鼎集团:搜索过往笔记时,发现我曾经看过这家公司。笔记很简短(可见附录1),说2010年该公司老总成立一家房产开发公司,自己占51%的股权,卖了49%给华鼎。华鼎向其贷款2亿,而这相当于当年华鼎自己的银行负债总额。笔记末尾说到,2010年才成立房企,亏定了。时隔近3年后再看,有了些有趣的“进展”。首先,价值投资者看企业财报时,不自觉的会心算它的清算价值。这种心算,因为没有建立在对其财务项目背后的经济事实上,往往会有不小偏颇,华鼎集团便是一例。2013年报上华鼎集团于联营公司之权益(5.8亿)和对其贷款(3.12亿)共计约9亿港币。细看报表附录10中的详述,5.8亿的所谓权益中有2.9亿是替联姻公司的垫款。附录中更进一步说此垫款即无抵押、无利息,且还款无期,故此本集团视其为‘联营公司投资投资之一部分’。这条款看,分明连垃圾债都算不上。在附录10后面,华鼎还非常好心的贴出了两家联营公司的简单报表。我就看不懂了:这两家企业,无独有偶,都是做房产(华鼎是纺织品出口)。报表显示两家房企有共计31.5亿流动资产,8.4亿的所谓净资产。上次我查房企报表,不记得哪家会把在建库存作为流动资产做账。此外,在损益表中,收入一项皆为“--“,而过去几年一直亏损,亏损额度只有500-600万。没有固定资产,负债全做了流动资产,没有销售额数据,每年亏损数额刚好等于联营公司贷款利息。。。如果不是账做错了,就是在明摆着告诉我们这俩房企是空壳。但做坏事还要打灯笼照着,颇有点莫名其妙。

中国绿色:时至今日,这家老千公司已经是臭名昭著,声名远播。对于不了解的人,我提两句它最近干的坏事。今年年初,公司老总以0.6港币的股价卖出了10%的个人持仓,然后通过tenderoffer再给自己以及其他公司发了等值的新股,以0.25港币的价格又把它买回来了。今年8月份,该公司又发了相当于现有股权40%的新股,总值7500万港币,也就是把公司总值定在1.8亿。而它账上公然标榜着4亿现金,40亿固定资产。这些都不是我感兴趣的。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又看到了高盛的踉跄背影。上一次提到是在《回忆ebix》里,高盛签了协议要收购,之后卖空者大做文章,高盛半途毁约。在中国绿色的故事里,高盛也是‘受害人’,但靠着它的华尔街光环,其利益尚还无损:它在2013年到期的13亿人民币可转债,因中绿无法偿还而延到2016年。利息从前3年的3%提高到平均8.5%。至今高盛已要回4.2亿的钱,还有10.3亿本息悬在半空,不知道2016年是否能够收回,我们拭目以待。宝姿:初始去探究宝姿的故事,是我有些较真。宝姿说自己的品牌在60年代的法国就有专卖店。我的第一反应是“骗人”,于是去查它的历史。不想在品牌的问题上它并没有骗人,但是却揪出了公司老总在加拿大资本市场的一串灰历史:60年代公司老总去加拿大留学,72年毕业后和国内的哥哥合伙以向加拿大出口服装起家。宝姿这个品牌则是加拿大的某个日本家庭在61年建立,并在之后的几十年在北美发展扩大。在89年该日本家族决定退休时,把宝姿卖了给兄弟二人。那时候他们已经把生意做得挺大,算是上市公司了(没找到主板的交易历史,应该不是主板交易的公司)。他们将宝姿收购后,于93年将其总部挪到了厦门,变卖了其在北美和欧洲的店面。这个时间点选的很蹊跷。因为二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在94年申请了破产,在破产清算过程中,他们以很便宜的价格(600万,如果记得没错)把宝姿买了回来。我估计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当时的宝姿已经被挪到了中国,且在欧美没有了店面。之所以要怀疑93年转移总部可能有猫腻,是因为在此之前(以及2012年),这两兄弟都有‘案底’,干过将上市公司资产担保给银行,套出贷款用于个人投资。我没有找到93年前加拿大监管部门对二人调查的记录,这个事情很可能是和2012年类似,以哥哥辞任董事长、贷款尽快还回、不了了之为结尾。不过,我查到在加拿大的这次挪用贷款中,一部分资金被挪给了二人在加拿大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一家保险公司。有趣的是,这家保险公司的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ECAT,也就是前面提到控制宝姿的这家上市公司。94年ECAT破产后不久,这家保险公司也因为资本充足率问题被迫破产。除了故纸堆里的故事,宝姿还有另个有趣的现象。兄弟二人通过控股公司持有宝姿香港的股权,这很常见。不常见的是,在持有股权的同时,这家控股公司还有为数不少的卖空头寸,卖空的也是宝姿。初看时,我的想法是,他或许是不想失去控股权,却又觉得股价太高想从之后的下跌中获利。看到此处,我还感叹了一下,这个老总似乎挺会玩资本市场的。不过,仔细计算后,我们会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他们第一次卖空宝姿是在2005年,价格大约在5港币一股。这次卖空仅仅在4天后就在亏损中平仓。这看起来像是初学者的小试牛刀。之后,从2006年一月到2009年,两兄弟一路加仓卖空头寸,共计6200万股,均价大约在8.6港币。不过要知道,这段时间里,宝姿股票大半在15到28港币之间徘徊,所以两兄弟实在是没抓到多少好点位。另外,在09年,他们以14.5港币平仓了1000万股,使得剩下的卖空成本变成了7.5港币。大致估算06年至今,宝姿每股支付了4.49港币的分红。所以总的说来,两兄弟从2006年以来的卖空至今仍是浮亏,令人肃然起敬。

原文作者:2分之1自旋 (本文经删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