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钟掌握阳明心学(2)

标签:
妙华法师王阳明洗心禅寺心学 |
分类: 讲经弘法 |
http://s8/mw690/002nXkwpzy7dLtx9ymz67&690
第三个节点是致良知。
为什么有理学?我在前面基本上谈过统治阶级对儒学的利用,儒学本身的局限和对人的心灵的约束。因为宋明理学的第三个重要的接点就是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致是到达、修炼,良知就是找到自己的本心和本性。
在这一点上,佛学对儒学有三大贡献。第一个贡献就是心性的贡献,像佛教的《金刚经》、《楞严经》都会讲到人的心性。像《楞严经》上一开始七处证心。你的心在哪里呢?什么是你的心呢?佛弟子阿难上下内外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在二行四入当中也有对心性的追问。般若类的经典,都会对我们的心进行表述。
我今天在这里告诉大家,这个心不是心脏的心,也不是我们的思维的心,而是隐藏在生命后面的一个东西。非得要把它说的很明白,可以简单地把它勾画为情商和智商的在人身上的高度统一,它是隐藏在我们生命后面一个起主宰作用的东西。佛教里把它叫心。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皮,剥到最后是无心的。它是无心的,但是又具有百般妙用。佛经里对心作了大量的阐释,叫本来面目,叫开悟,叫佛性,叫法性,叫明心见性,很多描写。
再往下讲属于玄学的部分了,我们就不说了。我想,从周子到王阳明的理学思想,都受到了禅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即心性学说,禅学的贡献是主要的。
佛学对于儒学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功夫。和尚在禅堂里两只腿一盘,能不能坐上两个小时,能不能坐得住,是功夫。坐在那里能不能入定,是功夫。儒学作为伦理学,作为教育学,作为思想,它缺乏功夫这一课。但是从周敦颐开始,他们不断地和道士和和尚交朋友,他们不断地看佛经,慢慢地就发现了我们儒人也要做功夫。一个人明白了很多知识,很多的道理,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的功夫。那么,王阳明的功夫不仅是在被刘谨迫害,冒着生命危险,龙场三年苦参悟道,类似和尚住山闭关,参话头(圣人落到我这种地步做何想?)这是一种功夫。他后来用一万游勇散兵打败了宁王的十万叛军。明朝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都不能剿匪,他用了三个月就平叛了宁王之乱,这是功夫。我想在这里说的功夫不是在庙里,不是在禅堂里,不是在念佛堂里,功夫是在官场上,是在战场上。你有没有功夫?上了擂台,你能不能把对方打下去?那个叫功夫。我们今天学习王阳明,会获得一种生命的力量,就在于王阳明有功夫。我们应该向他学这个功夫。你别说我很会读书,你很会念佛,美女抱着你,你还念不念佛呢?有人拿着刀子要你的头,你还念不念佛呢?那叫功夫。所以说佛学对于儒学的这个影响我们发现它是巨大的。
最后一个,就是境界。讲到境界,六祖惠能的《法宝坛经》,佛教的《华严经》,大儒都有所学习。他们很会读书,他们看了《华严经》,看了六祖惠能的《法宝坛经》,他们获得了一种境界,获得一种觉悟的境界。我们在王阳明的履历当中能够看到他达到了这种境界。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他平叛了宁王之乱以后,刚到南京还没有回到北京,上面就给他列了四条罪状,其中一条是结交贼人、假冒军功。王阳明根本没有看完就把它往旁边一放,改道上了九华山,和蔡蓬头去谈禅论道了。也就是说王阳明被刘谨这样的迫害也没有陷入人我是非当中。那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我顺便在这里来一刀,我们今天的学校,我们今天的医院,我们今天的寺庙,你能不能让你的心灵超出二元对立呢?也就是能不能从人我是非当中能够解脱出来?这是一种境界。大部分知识分子,大部分宗教职业者,从这种二元对立中是不能够超拔出来的,百分之七十的精力都消耗在人事上,并且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所谓理由,这对生命是极大的浪费。
这就是我为什么研究阳明心学?要撕掉标签,拆开包装,看看哪一种东西是货真价实的。
致良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礼记》上“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这个“良知”和佛性之间有一个概念上的交集。具体来说,良知是针对人讲的,你有没有良心,你有没有良知良能,王阳明说有。佛教说,人人皆可成佛,狗子也有佛性。那么,良知和佛性是什么关系?佛性的范围更广,一切有情都有佛性,而良知是专对人说的,并且它有道统。这个道统源自于孟子的四心之说: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孟子的四心说就是对良知最好的解释。那么,良知从功夫上来讲,我们要超越名利,超越生死,恢复到本性清静光明的那一面,叫复性。真正要知道良知,必须要达到复性的境界。如果不能够复性,良知你是不知道的。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自己有良知良能呢?是因为我们会被贪欲,被是非,被名利把自己的心蒙蔽了。因此王阳明和禅宗一样认为,我们的心就像玉石一样,要勤加雕琢,打磨,然后才能恢复到那种本自清净的状态。
六祖惠能的《法宝坛经》里头开始就有这四句话,和阳明心学,和孟子是可以互相印证的。这在学问上叫宗教比较学。六祖惠能是樵夫出身,没有文化,他在开悟以后说了四句话: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众生皆有佛性,即心是佛。由此可见,那些大儒学习了佛经以后,他的学问与悟性,生命得到了佛学的印证以后,充满了自信。不仅王阳明在说致良知,其实佛经里头就说,我们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的,本自具足的。释加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颠倒、执着不能明了。”那我们看《金刚经》,看《华严经》,看《楞严经》的时候对可以印证到,古圣先贤对于良知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高度一致。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礼记》中的“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虑就是思虑,思虑在佛教里叫分别。当我们对外部世界评判是非善恶的时候,我们已经动了念头,你已经失去了本心。因此“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当我发现佛学和儒学在这一点上是沟通的时候,我非常欣然。
在此附带着告诉大家,为什么会出现儒释道合一的阳明心学?我们把它称为新儒学,是因为他把1300年的儒学激活了,让儒学焕发了一种生命的光彩,从此以后,儒学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架构和说教了,而是发自于内心的精神诉求与力量。象禅者那样,在经书之外,心灵深处,为得到"那一滴骨血"而法喜禅乐充满。
四、王阳明心学的第四个接点就是他的四句教。
我们陕西眉县张横渠也有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有一种浩然正气,那种浩然正气也是从孟子那里继承来的。张载的学问也是非常好的,气说是其理论核心。即万物原乎一气。
王阳明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佛学也认为人的心的本源状态是没有善恶的,是清清静静的像泉水,清静的像一面镜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你起心动念有善有恶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动了念头。在《六祖坛经》里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通过比较你会发现,学问是相通的。
“知善知恶是良知”,当一个人知道是非,知道长短,知道黑白,知道善恶的时候,说明你的良知在起作用。一个真正的坏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会知道自己犯错吗?他会悔改吗?他会忏悔吗?他不会,因为他失去了良知,至少他丢掉了良知,或者说他的良知已经被遮蔽得看不见天日了。普通的老百姓知道善恶,说明良知还在起作用。其实我们会讲道德,会讲法律,我们不管讲什么,我们晚上躺在床上,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这一天说的话做的事,我们心里头都会有一种判断,那就是良知在起作用。
我们国家今天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如果再配上良知教育,就非常完美了。你不听话,我就制约你的行为。普通的人就会受道德的规劝。那么悟性比较高的人就应该恢复自己的良知,恢复自己的良知良能。
“弃恶从善是格物”。在王阳明来看,一个人能够把恶习革除掉,并且能从善如流,这就是格物。格物的过程就是生命向善向上的一个过程,是人的进步的一个过程。格物不是往外寻求事事物物的道理,把它演绎成科学。我跳过中间的论述环节,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少了人文。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人文,那么这种工具就未必能造福于人类。所以在王阳明心学里,“弃恶从善是格物”。
格物的道理是革除自己的物欲,讲到革除自己的物欲的时候,我们对于欲要勤加分辨。很多人说,佛教不是叫人无求无欲吗?错。以私心出发的、贪婪的、过度的叫恶法欲。我们吃饭,生儿育女,学习,做好事,这叫善法欲。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就在于此,包括佛教徒把这事也没搞明白,好像无欲就是我什么都不干了叫无欲。那你两条腿站在地上,上面还有一个嘴巴要吃饭,你怎么能够不求进步呢?所以,欲分为善法欲和恶法欲。由于佛教的讲经传道不够,人家对这方面是有误解的。
那么,具体到时代背景来讲,革除物欲,我们就会想到一句话,在批判朱熹的时候,“存天理,灭人欲。”这是一个文字案。清朝有一个人叫黄宗羲,为了竖一个靶子打倒朱熹,他把朱熹的“去人欲,存天理”改成了“灭人欲,存天理”。去人欲的欲是过度的欲望。库房里的钱都垒成墙了,黄金都得用吊车吊,那就是人欲。存天理,什么是天理呢?吃饭睡觉生儿育女孝敬老人,这是人本来和天地同步的人欲,并没有说要把这个东西灭掉。所以说我们过去批判朱熹的时候,批的五马六道,根本就没有说到点子上,这是文字案造成的。
我们知道孔子的学说当中有八目。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一直到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孔子学说的基本思想,教育和道德伦理架构。其中三立,在他来看,人生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立德。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官人,你作为人的以道为本的这个东西不能丢弃。那么其次有余力,你的运气好,可以升官,可以发财可以打仗,可以为民立功。这是它的第二个架构。最后一个架构是立言,他把立言放在最后。这个秩序是不能混乱的,也就是说你的立言要在立德的基础上,你的立功也要在立德的基础上。你不能踩着别人的肩膀,把别人的论文剽窃了,把别人的东西放在自己的身上。你那样立功立言是不可以的,所以说立德是基础。
王阳明的为什么叫真三不朽?为什么出现这样一个新概念呢?因为王阳明从立德来说,刘谨对他进行迫害,把他挤出北京城,可是,他人前人后从未说刘谨半句坏话,至少我们在王阳明全集里看不到。这就说明,王阳明的道德水平是超出了二元对立的,他不用是非去说是非。更多表现在他为人处事上,教育后昆上,家风家教的提倡上。
那么,立功就是平叛宁王之乱,用一万游勇散兵打败了宁王的十万正规军队。立言的代表作就是《传习录》。他在《传习录》当中,把儒学在历史上遇到的很多心性的问题,功夫的问题,境界的问题,道德的问题,都给我们作了非常精妙的阐述。因此学阳明心学就必须学习《传习录》。
他的真三不朽的最后一个接点,他告诉我们凡事必须“事上磨”三个字。当你获得一种知识,获得一种信仰,懂得一定道理以后,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学校里,而是要在事上磨,经历的每一件事情要来考勘你的心。所以,他在平定宁王之乱被人诬告,列了四条罪状的时候,他并没有去辨别是非,你给我发不发奖状,他并不在乎。他当时被刘谨迫害,回到他的老家,在钱塘江边上装死,然后不敢取道湖南直奔贵州,而是绕道福建,路上差点被老虎吃掉。当他到了贵州的龙场之后,当地的土著人不断地欺负他,骚扰他。他已经如此没落了,他们还欺负他,骚扰他,其中的内容很多,也很精彩,他们讲“传奇王阳明”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讲有关内容。
这里有几个故事,我用最快的速度讲给大家。第一个叫“聋哑圣人”。他收了一个徒弟叫杨茂,此人又老又聋又哑。他的学生很不满意,我们都是高才生,你怎么收了一个聋哑人?他往他的手上写了个“道”,杨茂就连连点头;然后他又给杨茂的手心上写了个“孝”,杨茂又连连点头。他就告诉他的学生,这就是聋哑圣人。人是不是圣人,不在于他能不能用眼睛看,用嘴巴说,而在于他心性的高度。这就是聋哑圣人的来历。
还有一个当地的流氓,相当于土匪,每天都到他的门口去骚扰他。有一天他到集市上买生活用品,这个流氓又见了他。“哎,我终于碰到你这个王守仁了。那你今天出来了就别想回去,我要把你杀掉。王阳明说:“死我倒不怕,你得给讲清楚,我和前世无怨后世无仇,你为什么要我的脑袋呢?”“没有理由,我就看不惯你。”王阳明说:“可以,在我死之前,你在市场上把裤子脱掉。你敢把裤子脱了,我就把脑袋给你。”这个人当着父老乡亲的面,脱裤子他可不干。“你虽然沦为土匪,但是你还有良知良能,你还知道羞辱,你不敢脱裤子,就证明你还是可以教化的。”此人后来成了王阳明的大护法。
还有一个人叫王英,是当时贵州文化厅或者教育厅的负责人,厅长一级的。他看到王阳明到龙场讲学,就支使王应奎把王阳明撵走。我贵州这个地方不能让他来讲学,并不断地施压骚扰。王阳明则通过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感动了当地的派出所所长王应奎。后来,王应奎也成为他很好的护法,很好的学生。
王阳明被贬到龙场,有房子都住不成,于是就住在山洞里。他一住就是三年,当时给自己列了个题目:圣人落到我这个地步该如何想?那我们现在的人如果落到这种地步一定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了,但王阳明没有。
“圣人落到我这个地步该如何想?”这里暗含着一个答案,就是孔颜乐处。我们今天学习孔孟之道,很多人学习传统文化,把它当成伦理学,当成思想学,可不可以呢?可以,但是都错了。那个最精妙的地方你没有得到。孔孟之道最精华的部分是孔颜乐处。孔子周游齐国不被重用,命运不济,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颜回居在穷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就是颜回的思想境界。所以说,我们今天很多人信仰宗教,学习儒学,你并没有得到它最精华的部分,并没得到道眼,故此,越热情越精进离道越远了。
他在阳明洞里头悟道以后,说了一句惊天地 ,泣鬼神的话,“吾独得孔孟一滴孤血。”那你现在研究阳明心学,研究儒学,有几人能把这句话解释得了?“独得孔孟一滴孤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冥冥之中得到了孔孟的心传,亲子,法子,只有这样的人到最后才能够名垂青史。那么在事上磨当中,我们大家要注意一个是在“静中修”。他在龙场岩洞里三年参禅打坐,像和尚那样。其实,如果王阳明把衣服换了,他就是一名高僧,一名高道。你应该换个看法去看他,他只是穿了儒生的衣服而已。那么什么叫“动中修”呢?在官场上。他不像我们现在的人,我信佛了,我学了儒学了,然后弄个四合院,然后我进终南山了,这能解决问题吗?从根本上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也不能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要在动中修,面对名利,面对生死,你能不能过得了关,那才叫修行。你说我躲在终南山里,不吃肉,不喝酒,没老婆,没孩子,没人招你,没人惹你,你活着是一堆肉,死了还是一堆肉。所以说现在有很多人学儒学和修行都出偏了,自己还不知道。
最后,他的名言“除山中之贼易,除心中之贼难”。他说我把山中的贼人消灭了是容易的,但是我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心干不干净,我内心的贼偷了我的心,这件事不好办。请大家想一下,这件事好办吗?被法律所震慑,好办,关在监狱里,你当然不敢乱说乱动,当然要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受了宗教的影响,一心念佛,当然也不难。那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你的起心动念。它把你的真心已经偷走了,你能不能管住你的真心?那真正需要功夫和境界,不是你讲一段话写一本书就能解决问题的。前面把阳明心学的几个主要接点跟大家研讨一下,说说我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五、哲学思考。
下面是面对今天的社会,我们要思考一些东西。我先讲王阳明的“岩中花树”,因为这是挺美的一件事。王阳明回到他的老家余姚,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学生到会稽山去游玩。他的学生就向他发难了,说“王老师,你老是给我们讲心外无理,就是心外没有什么理的,一切理都在吾性自足。你看半山腰的岩石上开的那个杜鹃花红艳艳的,你和我没来之时,杜鹃花就在那里开着,你怎么能说心外无物呢?你怎么能说心外无理呢?”下面就是王阳明的原话,“汝与吾未来此山时,花与吾俱寂,汝与吾见到此花时,在心中一时明了起来。”
他在讲什么呢?他在讲心的主观性和外界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它有一个反映的过程,它有一个交集。我在这里给大家打个比喻,我们的心水就像这个矿泉水它是无色无味的,当你给它放进茶叶的时候,它就是茶叶的味道,但是水性没有改;当你给它放进糖的时候,它就是甜的味道,水性仍然没有改;当你放进药的时候,它变成苦的。水性改了没有,水性依然没有改变。所以说,只有对禅宗或儒家的慎独功夫用的很深的人,才能够把心和物的关系搞清楚。但是,我们古代的医学,古代的《黄帝内经》和我们古代的古典哲学会告诉我们大家一个概念叫心物一元。再通俗地讲,虽然我们人是能动的,外部世界是被动的,但是在最初的发端,叫发生论本体论上说,心和物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
我有一个希望,希望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现,最终能把心物一元的问题给大家阐述的明明白白。我相信这一天会到来,因为我们目前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还是比较粗糙的,总有一天我们会解决心物一元的问题。我们会感叹古人,我们的列祖列宗,古往先贤,他们已经站在了真理的制高点,但是由于我们自己不读书不思考,我们把民族精神最精华的部分都丢掉了,我们盲目地崇拜西方的价值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我们迷失了自己,因此我们应从天人感应,心物一元当中找到一种民族自信。
那么什么叫“二元对立”呢?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你就会接触到中庸,接触到佛学里头的中道,接触到致中和。就是我们古代人对于自己的心灵架构和社会架构是非常完美的。当你了解这种完美的时候,我们就会消除心中的二元对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有点疯狂,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们不断地对外部世界利用、改造和分别,但是我们忽略了自心内在的直觉和感受。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对心物一元有所体会,对二元对立有所消解的话,那么你生命的质量,你的成功概率,反而会更高。今天借吉首大学这块宝地给大家对阳明心学作了一个提纲挈领的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各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