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我对湖湘精神的四种理解
(2016-08-15 09:13:46)
标签:
长沙洗心禅寺妙华法师湖湘文化佛学 |
分类: 他山之玉 |
我个人觉得,无论湖湘人物或者湖湘精神,在本质上都是中国士的精神。士这个词在今天翻译成知识分子,但是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的想法与古代士的精神差别比较大,原因有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士为四民之首,整体上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文明的推动者。皇帝常常不一定出于士,但是宰相和由宰相统领的庞大的文官集团是由士来担任的,所以不能忽略士这个群体以及他的本色。《论语》中很多地方讲到“士”,比如“士志于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与士接近的另外一个词是君子,士君子常常并用,《论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欧阳修《朋党论》开篇就讲“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友。”等等。
在中国文化精神当中,由这四个维度构成完整的士的精神。我们今天对儒学的研究,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忽略了它的形上之道。儒学的形上之道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中庸》和《周易》尤其是《系词》里面。儒学在后来发展中,比较强调它的伦理教化功能,而忽略了它内在和形上的根源。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根实际上是在天,与天相对的有地,有天地,立于天地之间而树立人文,这是中国文化的维度。只有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的天地境界,才可能有天下情怀,这就需要体道,体证天道。如果没有体道的话,出于功名利禄也好,出于个人兴趣也好,都有局限,绝对不可能有天下情怀,这一条是被忽略了的。
我们讲到很多的修养,很多的内容,在《礼记》、《论语》、《尚书》、《国语》(《春秋左传》)里面,都体现了形上之道,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非常大的不同。西方文化的形上之道主要是通向神,通向上帝,通向一个人格神;中国文化的形上之道是通向天,通向天道,而不是神,尤其不是人格神。它是本源,也是价值主体。这一条特别重要!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如果没有体道的精神,后面的一切很难谈起。
※
忠君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但同时有它的局限性,清末以来批判很多,所谓“一家一姓之天下”。但是“一家一姓之天下”也是“天下之天下”,所以说到了今天,我们要换一种说法:事国。忠的思想有局限性,忠君一人、愚忠都有历史局限,但同时忠的思想中也有不容否定的合理性,忠于国家和民族大义,忠于团队利益,家人、朋友之间要忠诚等都不能否定。从古代读书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天下为己任”、“国士”的精神,非常重要。这种精神在老辈的知识分子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现代知识分子也有传承。
※
我们讲体道,这种形上之道一定不是落空的。古人三立有立功,孔门四科有政事,儒学有很强的入世向度,关学特别强调经世致用,湖湘精神也强调经世。离开经世,体道、事国根本无法体现,道也不能一以贯之。同光以来的湖湘先贤在经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孟子讲“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有鲜明的民本思想。清末左公平定西北,在西北获得了一个美誉“左安民”。同时,左公勘定中俄边界,为中国维护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如果没有左公,西北又会是什么局面?不敢想的。所以说这是他们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的根本就是说读书人的士的精神。经世安民的精神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杨度说“若欲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个话说得非常狠,但是对湖南人和湖湘精神的表扬。湖湘精神满腔热血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
开湖南近代工业化和风气之先的,还有贡献很大的一个人,今天没有提到,陈寅恪的爷爷陈宝箴先生。在戊戌维新的时候,只有一个省支持,那就是湖南,为什么湖南支持?因为陈右铭任湖南巡抚。而陈右铭为什么会任湖南巡抚?因为他做过曾国藩的幕僚,所以一脉相承。文化一脉相承,人的精神一脉相承,他们的功业也一脉相承。所以说我们今天来怀念先贤,怀念这种精神,激励我们自己,很重要的是正本清源,返本还源,追溯我们的文化精神。我们一定要从我们的文化精神当中去寻求我们民族精神的滋养,从而重新树立起我们的民族精神。而且今天要树立民族精神的话,一定是面向全球,面向现代,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