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包崇斌
包崇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09
  • 关注人气: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偏好 (经济学)

(2015-05-04 13:43:56)
标签:

效用

经济学

公理

二元关系

朝三暮四

偏好英语Preference),在经济学中,偏好是指当消费者面对不同的消费组合(consumption boundle)时,对于消费组合的孰优孰劣的主观的意见。其表示方法是序列性的,其偏好以效用的高低比较,效用值仅为偏好在数值上的序数比较,不具备单位。

历史

朗纳·弗里施于1926年时发表了第一篇严格公理化的偏好相关介绍,[1]而在此之前,经济学家所开发阐述理论都未进行标准化的验证。这项发表肇因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影响经济学,认为任何理论化概念的提出都应是可观察的。[2]因此,在18世纪至19世纪间被认为适宜的效用理论,遭受着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的冲击,过去的理论需要更为历经考验的结构。可直接观察的二元关系,影响了经济学后,“可观察”这样的要求使个体经济学提出了显示性偏好理论。

由于朗纳·弗里施在1920年代的努力,“找到显而易见的偏好结构”,成为偏好理论的重大议题,曾有将数学指数对应到效用的尝试。杰拉德·德布鲁因受尼古拉·布尔巴基的理念影响,在1950年时挑战将消费者理论公理化,由数学领域借来的二元关系观念成为了主流的分析工具,甚至经济学还检验了效用函数阶段与偏好阶段间(效用函数是偏好的表现,偏好则是效用函数的内在),是否可以移动以让分析工具更好用。

另一个历史性的转捩点可追朔至1895年,乔治·康托尔证明的定理,如果一个二元关系是线性排列的,那么它可同构嵌入于有序的实数。这项定理影响了1940年代时,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对于人存在弱性序列性偏好的理论化。[3]

分析

偏好是主观的,然而不是每种偏好都有办法分析,可用于经济分析的偏好是有限制的,为避免无法分析的情况发生,经济学家提出了几个偏好性质,并定义了与数学不同的偏好表示符号。经济学家把这些性质分为公理与假设,然而对于何种性质应属于公理,何种性质属于假设却莫衷一是。完全性、递移性、反身性属于公理,连续性及未饱和性则为假设或公理,可微分性有独立者也可能与连续性合并,凸性则有独立者也可能与未饱和性结合。

符号

表示偏好的符号总共有五种,假设A与B为不同的消费组合,该组合可能会有以下五种关系。

偏好性质

为了保证对消费组合偏好的一致性,可被分析的偏好需要符合的公理:

  • 完全性
对于任意的两个消费组合都能排列其优劣次序。
  • 递移性
假设有A、B、C三种消费组合,A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5/6/e/56e00521e3c20659512ec140a2cffcfc.png(经济学)" />C。
  • 反身性
消费组合至少与本身一样好,A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a/f/9/af9b81f60cc9fb486b52c4165ce3516a.png(经济学)" />A,意同于消费组合与自身无异。

为了能对偏好进行数理分析,偏好特性需要符合以下性质:

  • 连续性
当消费组合A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5/6/e/56e00521e3c20659512ec140a2cffcfc.png(经济学)" />B。
  • 未饱和性
若A为消费组合(аAAAA...),B为消费组合(аBBBB...),若аA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5/8/4/584c0b5c0b99beb7696cea536151736f.png(经济学)" />гB,...则其中至少有一个等号不成立。

为了数学工具的简用性而采取更严苛的假设:

不论对任何存在消费组合,都可对因偏好所造成的无异曲线微分,保证当偏好化为函数时其导数有解。可微分性为较连续性更严苛的特性,至少包含两个性质,连续性、左极限和右极限一致。
  • 凸性
偏好所造成的无异曲线,无异曲线中的任意两个消费组合的加权平均,不劣于该曲线本身。

应用

朝三暮四
庄子的“齐物论”中的朝三暮四的故事:“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朝三暮四的行为在经济学另有新解,庄子认为“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而经济学则可认为对猿猴而言“朝四暮三”的效用比“朝三暮四”大,因此猴子才“众狙皆悦。”,猿猴的抉择符合自身的偏好,因此猿猴的表现是合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合作博弈
后一篇:消费者理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