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凡勃伦效应(Veblen effect)

(2015-02-07 15:28:39)
标签:

佛学

凡勃伦效应

虚荣效应

技术创新

集群

凡勃伦效应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不同领域的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需求规律是:当旅游产品或服务价格上升时,被认为是提高质量,其需求量也随之上升。即旅游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与一般的供求关系规律相悖离,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会增加,即“挥霍消费”当消费者购买能彰显其身份地位的豪华旅游产品和服务时,被认为是得到了更多更好的体验及享受,需求随价格上升而增加。

  经济学的凡勃伦效应告诉我们,高端消费人群影响并带动消费行为。也可以理解为领袖的意见导向。即商品价格下降,有的消费者会认为是该商品品质滑落,或视为其独占性的丧失,而停止再购买该商品。

凡勃伦效应的阐述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是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

  这个徒弟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徒弟回来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但是这个门徒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这个门徒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菜市场的出价已经足够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最后,他以50万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他回来,师父说:“不过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你不想要更高的价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在这个故事中,师父要告诉徒弟是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但是从门徒出售石头的过程中,却反映出一个经济规律:凡勃伦效应。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这种价值的转换在消费者从数量、质量购买阶段过渡到感性购买阶段时,就成为可能。实际上,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感性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时,“凡勃伦效应”就可以被有效地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的营销策略。

 
 
 
 
http://s8/mw690/002nWExCgy6PN6xbdPN77&690effect)" TITLE="凡勃伦效应(Veblen effect)" />

 

 

虚荣效应

 

虚荣效应(Snob Effect)较为典型连带外部负效应,消费者想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或独一无二的商品的偏好。拥有某种虚荣商品的人越少,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艺术珍品,特别设计的跑车,以及定制的服装都是虚荣商品。此处,顾客从艺术品或跑车中获得的价值,多半来源于“因几乎没有人拥有与我的一样的东西”这一事实而产生的特权、地位和排他性。
 
http://s3/mw690/002nWExCgy6PN6FeGpY12&690effect)" TITLE="凡勃伦效应(Veblen effect)" />
效应分析
上图显示了虚荣效应。如果集群内某成员认为技术创新需求量为Q1时,该集群成员适用需求曲线D1,这时假设该集群成员技术创新成果的拥有量为Q1,这一数量比较小,从而排他性较强,给拥有者带来比较大的垄断价值。如果拥有量达到Q2,那么它的排他性相对减弱,给拥有者带来的垄断价值也就是虚荣价值下降了,该集群成员技术创新需求量也就下降了,其所适用的技术创新需求曲线为D2。同样,如果该集群成员认为拥有量达到Q3,则其技术创新需求量就更小,其所适用需求曲线为D3。最后,该集群成员知道拥有该项技术创新的实际成员数,通过连接与拥有量Q1、Q2、Q3等实际对应的需求曲线D1、D2、D3上的点可以确定该集群成员新的技术创新需求曲线。

负效应

虚荣效应使该集群成员对技术创新需求变得缺乏弹性,假设技术创新综合成本为C1时,有Q1的技术创新需求量,如果不是因为虚荣效应,当综合成本降为C'1时,该集群成员技术创新的需求量应为Q'1(沿着D 需求曲线上升),但是,因为虚荣效应抑制了需求量的增加,使其需求量减少到Q3,本来应该增加Q'1-Q1的需求量,结果只增加了Q3-Q1的需求量。这表明因为有更多成员拥有了技术创新成果,从而降低了该项技术创新给拥有者所带来的垄断价值,使得该集群成员的技术创新需求量大大减少。同时,使该集群成员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降低。如此,集群整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性降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蘑菇战
后一篇:霍桑效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