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古语云:失败乃成功之母。搁英格兰身上,总演变成「失败乃下一次失败之母」。
在阿利坎特,英格兰进军欧洲杯后的第一场热身,三狮毫无悬念地倒在西班牙脚下,不仅失球数和上次赴塞维利亚的皮斯胡安一致,过程都不带变化转折,区别只是将失球拖到了下半时,第二个失球还是在最后10分钟里,说明英西对垒,输是必然。头80分钟内没分出胜负,最后后10分钟还得丢球,所谓「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跟着对手瞎跑80分钟,哪怕是20年前的德国人也绷不住,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最后10分钟任人鱼肉,焉有不死之理?
霍奇森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与强敌热身,输得没脾气。周二在温布利迎战法国,还照本场的思路,输球不是「可能」,而是「怎样」。去年世界杯三战不胜,小组黯淡出局,三狮士气跌落谷底,经欧洲杯奔吃鱼腩,全胜出线重树信心,经西班牙的「行李传送带」轻轻一拽,又碎成瓦砾,散了一地。
英国媒体异口同声,将此役描述为「教训」【《太阳报》玩文字游戏标题写作「上了堂西班牙语课」】,「梦醒」【《泰晤士报》】,「捕风捉影」【《电讯报》】,《每日邮报》直斥霍奇森的问题是「毫无改善」,警告他「如果没有显著提高,巴西也许不是他执教英格兰的最惨时刻」,舆论以「早就说过【赢几个鱼腩没啥了不起】」的口吻,再将英格兰的欧洲杯出线贬得一钱不值。
也不是谁都骂,西班牙主教练德尔博斯克侯爵很谦卑,声称「击败了尊贵的对手」,「每次英格兰拿球,反击很有威胁」,霍奇森并不受用对手这番恭维:「他实在客气」,门将哈特附和:「我们总说输了要看积极一面,每次又重复这番废话,太扯了。」霍奇森甚至不拿哈特抱怨草皮「只有英甲水平」,抵挡部分批评:「我们传球不好,且看现在到明夏之间,能否缩小这个差距。」
差距有多大?仅以上半时为例,西班牙在英军半场传球348次,英格兰只录得75次,将近5倍的差距,如何能在6个多月里消弭?《泰晤士报》罗列双方传球准头,前四名全部是西班牙,布斯克茨作为「无敌舰队」中最「低级」的护卫舰,传球总数【50次】也比英格兰传球最好的卡里克多,布斯克茨每次都传到位,卡里克少传15次,还只有85%的准确度,英格兰不是被打倒,而是被猫戏老鼠玩死的。
问题来了:照这个说法,「无敌舰队」无坚不摧啦?当然不是。
自一搔44年之痒再捧欧洲杯,西班牙迄今凡104战,以欧洲和世界冠军双料身份,仅输11场,对手档次不一,既有巴、荷等同级球队,也有南非、斯洛伐克和美国等二、三流国家,有意义的败仗不过5场:联合会杯负美国,世界杯负瑞士、荷兰和智利,欧洲杯预选赛不敌斯洛伐克,抛开「红牛」不在状态,赢球的一方共享两大要素:全场紧逼急,快反稳准狠。和技术优于自己的对手交锋,不紧逼还想不死,要靠运气;一旦反击,务求一针见血。德尔博斯克接掌西班牙,照搬瓜迪奥拉开启的巴萨流,除了个别鱼腩,通常取胜在两到三球,高达七成的控球不仅节省体能,保持续航的油量,还以更舒适的节奏拿下比赛,那百余场比赛中,西班牙的胜率也在七成。
对手阵中有七人属巴萨系,英格兰该怎样应对求存?
紧逼结合快反!紧逼有助于通过围抢,拉近个人技术在对抗时的差距,同时迫使西班牙挂档提速,离开操控比赛的「舒适区」,速度上去了双方失误都会增加,英格兰未必占便宜,西班牙肯定少占便宜。紧逼挣来的球权,离对手腹地更近,反击也更有威胁,缩在后场,断球后反击距离平均在60码左右,两到三次传递不能形成威胁,反击就演变为阵地战,更有被对手断球反击之虞。而在前场得球,平均反击距离少一半,只需一脚好球就有射门机会,并不复杂的道理,霍奇森为什么不做?!
先问英格兰有没有紧逼的人手?
答案是肯定的:凯恩、戴尔、阿里和沃克刚在联赛经历了客场逼平阿森纳的洗礼;斯特林、拉拉纳曾是上赛季联赛杯半决赛,利物浦前场紧逼憾平切尔西的主力,英格兰的中前场6人,巴克利和德尔夫无此经验。需要和对手拼身体,拼体能的时刻却让34岁老将卡里克坐镇中场,怎么会有赢球的希望?本场失利并非热身孤本,对德、法、意、巴等强队,英格兰几乎以同样方式告负,从未孕育成功。
前一篇:这枚「青刺」能否扎进欧冠?
后一篇:鲁尼壁上观,硬吹巴克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