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作文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了。多年来,对作文评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精批细改”和“多就少改”(泛指多遵从原文,而不轻于臆改)。不少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都习惯地认为:“精批细改”是语文教师负责的表现,“多就少改”似乎没有尽到责任。面对“作文山”,有的老师“挖山不止”,力求“精批细改”,甚至越俎代庖,大段大段地修改。但是,费力的批改一定讨好吗?对此,我认为值得商榷。
作文教学最主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题,如果学生写得不跑题,达到了写作要求,我们就没有必要要大动干戈地进行修改,还是应该多就少改,以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热情地肯定他们作文中小小的进步,使他们都能尝到作文的甜头,产生将作文写好的愿望。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只能讲优点,不能讲缺点,而是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批改方法,讲求实效。凡是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就“多就少改”,不要随意用红笔涂抹掉。教师写批语或在课堂上讲评,都不必面面俱到,应该抓住重点、关键——即作文训练的目的和学生的主要优缺点。
在作文评语中要予以热情洋溢的评价,使学生在受到肯定和赞扬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使学生在老师的热切企盼中了解自己作业中的缺点.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进取心,不要一味的指出:这个字写错了,那个字写别了;这个句子不完整,那个句子不流畅;这个段落不具体,那个段落太罗嗦;中心不明确,思想不健康,等等。总之,如果让学生的作文“伤痕累累”、“鲜血淋淋”,会使学生丢弃希望、力量和信心,增强自卑感。如果一味挑毛病,不但不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而且即使教师对学生指出同样的问题,已经多次了,但在学生那里,问题依然是问题。教师劳而无功不说,学生根本就体验不到进步的喜悦和奋进的激情。所以,要侧重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进步,坚持“多就少改”,褒贬于字里行间。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作文教学中,不要“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教师评改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自我修改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感情真挚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