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国兽面纹铜编钟——百色珍贵文物之七

(2017-03-23 17:24:24)
文章来源:右江日报    图/文 凌经地     2011、10、28

战国兽面纹铜编钟——百色珍贵文物之七
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和同村大岑坡出土的战国兽面纹铜编钟

    钟是青铜乐器家族中最为重要的成员,分为甬钟、纽钟和镈。中原出土的战国编钟形制稳定成熟,编组序列丰富健全,不但可构成完整的七声音阶,还能表现七声以外的变化音。国内著名的青铜乐器、目前出土的最大编钟——曾侯乙编钟,这套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编钟,至今仍能演奏《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外名曲,音律准确,声音雄浑,美妙音韵穿过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令人陶醉。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种能够演奏出美妙乐曲的青铜编钟,只出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殊不知岭南地区也是有出土的。199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就出土一枚兽面纹铜编钟。

  1994614日,林逢镇和同村村民黄善贵等人,在离村约三公里的大岑坡上开荒种蔗,在一个叫的号(壮话,意为白色土地的坟地)的地方,偶然挖中了一座古墓,得到这枚兽面纹铜编钟。几位村民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觉得这件器物锈迹斑斑,奇形怪状,好象是青铜铸造的,可能是个宝物。他们有点惊喜又有点敬畏,跑回家要来了一把香,诚惶诚恐的焚香跪拜,然后拉来一架牛车,把宝物悄悄地运回村藏了起来。

  几位村民虽然行事低调,但这事还是传开了。田东县博物馆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人调查。当事人开始不承认,说没有挖到什么东西,后来终于承认了,又舍不得交出文物。后来,乡村干部和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做工作,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令,当事人才同意献出古钟。

  1994930日上午,在田东县文化局办公室,当时的田东县副县长韩元利、县委宣传部部长黄绍广,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从黄善贵等村民手中接过这件珍贵的文物,并代表县政府给他们颁发了奖金和证书。此后,这件埋藏地下2000多年的宝物,交由田东县博物馆收藏。

  颇费周折征集到的这枚兽面纹铜编钟,是哪个朝代的遗物,是一般文物还是珍贵文物,鉴定过程漫长复杂。

  田东县境内曾多次出土战国青铜器。1982年,祥周镇联福村陀朔屯北土岭发现2座战国墓,出土铜鼓1面,铜剑4件,铜门型器8件;1984年,祥周镇联福村虎头山发现2座战国墓,出土铜剑、铜矛、铜叉形器数件;1993年,还是在祥周镇联福村,在当时的联合小学门前,发现1座战国墓,出土铜鼓2面,铜缶1件。林逢镇和同村大岑坡出土的这枚兽面纹铜编钟的年代是否也是战国?

  当时的田东县博物馆副馆长陈其复、馆员黄振良,经过查阅外地出土的战国青铜编钟的有关资料,同时比照祥周镇联福村的几座战国墓,认为林逢镇和同村大岑坡古墓为战国墓,兽面纹铜编钟铸造年代为西周中期。因为此类文物在右江地区还未发现过,在田东出土亦尚属首次,而且器形完整无损,所以推荐上报为国家一级藏品。

  19956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二级藏品专家确认组研究员何乃汉、邱钟伦、韦仁义等人对兽面纹铜编钟进行鉴定,亦认为其年代为西周中期,定为国家二级藏品。19951111日,国家文物局一级藏品专家确认组研究馆员朱家缙、耿宝昌、副研究馆员李久芳、陈华莎、王海文鉴定,最终确认兽面纹铜编钟为国家一级乙藏品。之后,这件珍贵文物被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馆藏文物珍品目录》。

  大岑坡出土的战国兽面纹铜编钟,质地为青铜器,色泽为铜锈色,用途为乐器。钟高56厘米,宽33.5厘米,重25千克,铣间34厘米,钲距24.5厘米,腹围85厘米,舞长29厘米、宽20.5厘米,钟体有36个乳钉状的枚。除了背面无纹饰,正面钲间、纂间均布满了精细的勾连雷纹和云纹,舞部、于部也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花纹。专家介绍说,正面有纹饰、背面无纹饰,这正是岭南越式甬钟的特点。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大岑坡出土的这枚编钟是外来物,还是当地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近年广西的那坡、武鸣、灵川等地,都曾出土过商代至秦汉铸造青铜器的石范,尤其是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现的商代青铜石范,是目前广西最早的铸造青铜器的石范。专家认为,早在商代,居住在感驮岩的壮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锻铸青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右江流域的壮族祖先,应该比较熟练地掌握编钟的铸造技艺了。

  另一个考古发现,也从旁支持了专家的这个观点。在百色市的右江区、田阳县和田东县,先后发现4件战国人面弓形格铜剑,造型独特、花纹精细,尤其是剑身上的人面图案,威严庄重,神形逼真,铸造技艺非同一般。

    专家认为,人面弓形格剑,只见于岭南地区,而且主要流行于右江流域,在百色、田阳、田东都有发现,右江流域应是这类铜器的发源地。能够铸造精美的剑,当然也能铸造编钟了。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大岑坡战国墓出土的兽面纹铜编钟为西周中期器,按理应该也是一组多枚,但为什么墓中只发现一枚呢?是当时只随葬这一枚,还是本来是随葬一组多枚,只是后来被盗失踪了?由于没有资料记载,我们现在已无法考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