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农学坚
2010、04、16

北流型铜鼓
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三型铜鼓,均是岭南铜鼓处于鼎盛时期的标志作品。它们在分布地域上互为毗邻,并有交错共存的地带;在时间上先后或几乎同时崛起,然后并行发展,各领风骚。由于地缘关系和时代关系,民族的互相交往和文化的互相渗透极为便利,因此,三型铜鼓虽然在形制或纹饰上各有所爱,自成风格,但是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也在所难免。细察三型铜鼓,确实发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正是它们互相影响的结果。研究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互相影响,进而在三者之间相互取证,推断它们的年代,这是一种不无裨益的尝试。
一、三型铜鼓互相影响的具体表现
要研究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互相影响,必须以区分它们的各自特征为前提。鉴于以往的铜鼓论著对这三种类型铜鼓的主要特征已多有描述⑴,且在学术界也已取得共识,因此对三型铜鼓的各自特征的介绍本文从略。所谓三型铜鼓的互相影响,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某型所习尚的特有的形制或纹饰,被另一型铜鼓采纳,这是此型受彼型影响的明显表现;二是三型铜鼓中某些共有的、或者相似的形制或纹饰,尚难断定彼此所用先后,但可以看出这些难分彼此的现象,确是三型铜鼓互相影响的结果。
(一)北流型铜鼓受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影响
在北流型铜鼓中,可以发现许多显然是来自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影响的迹象,具体表现在鼓形、鼓耳、纹饰、青蛙和鸟塑像等方面。
1.鼓形 北流型铜鼓的鼓形,其胸部一般是外突不甚,最大径偏下。但极少数北流型铜鼓的鼓胸,却一反常态。如1970年北流县荔枝场果园出土的315号鼓⑵。此鼓鼓身三弦分晕,晕窄而密,逐晕施以云雷纹、雷纹填线纹、连钱填线纹等,鼓身附缠丝纹圆茎环耳;鼓面三弦分晕,施有变形羽人纹、云雷纹、鱼鸟混合图案等;鼓面有四足蛙6只,蛙背无纹,逆时针方向环列
。可见,此鼓属北流型无疑,但其胸部圆鼓突出,最大径处于中段,与灵山型铜鼓的鼓胸一样,显然是受灵山型铜鼓的影响。
2.鼓耳 1991年玉林市小平山乡浪平村出土一面面径达
124.5
厘米的北流型铜鼓 ⑶,该鼓面沿下折形成垂檐,具有北流型铜鼓的典型特征。奇怪的是,该鼓的两对大环耳和两只附加小环耳,饰以细小的辫纹纹带,与冷水冲型中期鼓(如冷水冲鼓⑷等)的附加小耳的纹饰十分相似。这种鼓耳的纹饰与通常所见的北流型铜鼓环耳的缠丝纹迥然有别,当是受冷水冲型中期鼓影响的一个例证。
3.纹饰 北流型铜鼓的纹饰,习以云雷纹或云雷填线纹为主题
,但有的北流型铜鼓却出现了变形羽人纹、变形鸟纹、虫形纹等冷水冲形或灵山型铜鼓所特有的纹样。上举的315号北流型鼓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该鼓鼓面除云雷纹外,还有两晕分别饰以变形羽人纹和鱼鸟混合图案
,并且作为主晕出现。这两晕纹饰虽然有些变异,表明不是灵山型或冷水冲型铜鼓变形羽人纹和变形鸟纹的生般硬套,但是,北流型铜鼓上出现此类纹样作为主晕的现象,应是受灵山型或冷水冲型铜鼓影响的结果。上举的浪平村北流型鼓,鼓面边沿一晕饰以灵山型鼓上最常见的变形鸟纹,这对于北流型鼓来说并不多见,应是灵山型鼓影响所致。另外,该鼓鼓身上施席纹与细方格纹逐层相间,其中的细方格纹明显是仿自冷水冲型中期鼓,因为此纹为北流型铜鼓所罕见,而在冷水冲型中期鼓上为常见花纹。
4.青蛙和鸟塑像 北流型铜鼓鼓面的青蛙塑像,一般都是素面无纹,而且是瘦小、呆板,但有少数北流型鼓却突破这种传统,有意追求蛙像雍容华贵的风格。上举的浪平村北流型铜鼓以及1952年发现于桂平县的107号北流型铜鼓(面径137.8厘米)⑸,鼓面的青蛙塑像,蛙体肥大,蛙背前半部的纹饰与冷水冲型中期鼓的蛙背纹饰完全一样,即饰以辫纹纹带;后半部即蛙臀上饰以旋涡纹,与灵山型铜鼓蛙塑臀部的纹饰完全相同。可见,这两面北流型铜鼓的青蛙塑像,融合了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蛙饰风格,是受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双重影响的结果。另外,北流型铜鼓通常不见有鸟塑像,但浪平村北流型鼓的鼓面却有一鸟塑像,位于一青蛙塑像前面,鸟翅并拢,四足,尖嘴下弯,与青蛙同向。此鸟塑像与灵山型铜鼓鼓足的鸟塑像相似,置于鼓面蛙间则又与冷水冲型铜鼓相仿,显然,是既受到灵山型铜鼓影响,又受到冷水冲型铜鼓影响。
(二)灵山型铜鼓受北流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影响
灵山型铜鼓,不论从其形制抑或纹饰看,都与北流型铜鼓有许多雷同或者相似的地方。在形制上,灵山型铜鼓也崇尚硕大的体型,鼓面出沿,大于鼓胸,胸腰之际缓缓收缩,腰足以凸棱分界,足沿向外折收;鼓面背部有调音铲痕,等等。在纹饰上,灵山型铜鼓的太阳纹光体圆突,高出光芒之上而形成折角,芒尖分叉,其余纹饰也有云雷纹、云雷填线纹、席纹、钱纹等。所有这些,都与北流型铜鼓习习相因。所不同的是,灵山型铜鼓鼓面边沿不下折,鼓胸圆鼓,最大径偏于中段,一律附以辫纹扁耳,蛙体肥大且饰花纹,常见三处单蛙与三处累蹲蛙相间
(蛙皆三足) ,鼓足或有动物塑像;纹饰上品种更加丰富,并有主次晕之分,主晕通常饰以变形羽人纹、兽形纹、骑兽纹、鸟纹,次晕多见蝉纹、四出钱纹、四辫花纹、虫形纹等等。这些都与北流型铜鼓有别。总之,灵山型铜鼓与北流型铜鼓关系至为密切,相同或相似之处甚多,但独特之处亦非常明朗,并且较之北流型铜鼓更加华丽多姿,显示出工艺上的成熟和进步。可见,灵山型铜鼓明显具有从北流型铜鼓发展演变而成的迹象。因此,灵山型铜鼓于初始阶段受到北流型铜鼓影响当在情理之中,于后来并行发展阶段受到北流型铜鼓影响也在所难免。至于具体表现留待后面论述。
灵山型铜鼓受冷水冲型铜鼓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纹饰方面。在灵山型铜鼓中,一般都饰有变形羽人纹 (或者由此讹变而成的兽形纹和骑兽纹)。这种变形羽人纹有些与冷水冲型早期鼓的变形羽人纹完全一样。冷水冲型早期鼓,即是右钟、农贡 、多笔等一批越南铜鼓以及广西桂平的理村鼓
( 桂平总451号)
。这些铜鼓不论在形制还是在纹饰上,都显示出直接由石寨山型晚期鼓 (如越南广昌鼓)发展而来,其发展演变脉络清楚,其中的变形羽人纹与广昌鼓上的羽人舞蹈纹的羽冠饰非常相似,因此,应是变形羽人纹中的最早形式⑹ 。由此可见,冷水冲型早期鼓最先使用变形羽人纹 ;灵山型铜鼓的变形羽人纹是从冷水冲型早期鼓上移植过来并加以创新,是受冷水冲型早期鼓的影响。容县2号灵山型铜鼓⑺(此鼓青蛙塑像为四足 ,所饰云雷纹也占较大的比例,故也有人把它归入北流型),鼓面不仅出现变形羽人纹,而且太阳纹芒间饰以羽状纹,类似于冷水冲型铜鼓太阳纹芒间的双翎眼纹。说明此鼓受冷水冲型铜鼓影响之深刻,也可见灵山型铜鼓在纹饰上受冷水冲型早期鼓影响的轨迹。
灵山型铜鼓受冷水冲型铜鼓影响,在塑像饰物方面也有所表现。最典型的例子是,1989年邕宁县吴圩镇出土的344号灵山型铜鼓
⑻
,其鼓腰上有一座乘骑塑像,形状 、大小均与冷水冲型中期鼓鼓面蛙间的乘骑塑像基本相同。说明此鼓在受冷水冲型铜鼓影响的同时,并不失其在鼓身 (一般多在足部)铸上立体装饰物的传统。
(三)冷水冲型铜鼓受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的影响
冷水冲型铜鼓受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的影响,最为确切的表现是在鼓形、鼓耳、青蛙塑像以及个别花纹上。
1、鼓形 有部分冷水冲型铜鼓,尤其是冷水冲型晚期鼓
(
以鼓面有定胜纹、鼓足有圆心垂叶纹为特征),鼓面出沿2至2.5厘米,鼓面大于鼓胸;而另一部分冷水冲型铜鼓,尤其是早期和中期鼓,鼓面出沿甚微,鼓面略小于鼓胸。冷水冲型铜鼓这种鼓形不一致的情况,显示出受北流型或灵山型铜鼓影响的迹象。
2、鼓耳 冷水冲型中期鼓,除两侧附有两对大扁耳之外,有的还于另外两侧各附以一小型半环耳。这是受北流型大型铜鼓的影响,因为北流型大型铜鼓另附小耳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年代上也早于冷水冲型鼓(详见后述)。
3、青蛙塑像 累蹲蛙
(即大蛙负小蛙)塑像,一般而言,应为北流型特别是灵山型铜鼓所习用
(西盟型铜鼓的累蹲蛙是灵山型铜鼓之遗风,另当别论)
。累蹲蛙出现在冷水冲型铜鼓上甚为罕见,应是受北流型或灵山型铜鼓的影响。例如 ,1956年平南县东华乡出土的120号冷水冲型鼓⑼,鼓面环列四组累蹲蛙塑像;1958年平南县上渡公社出土的123号冷水冲型鼓⑽,鼓面有一群(三座)小累蹲蛙塑像。另外,平南县大新公社出土的58号冷水冲型鼓⑾,鼓面大蛙负小龟,应是受北流型或灵山型铜鼓的累蹲蛙影响之后的一种发挥之作。
4、纹饰 冷水冲型铜鼓,一般不饰云雷纹,但也偶见例外。如上林县双吴村出土的一面冷水冲型鼓⑿
,以及藤县出土的126号冷水冲型 ⒀
,鼓身饰有雷纹填线纹。此纹与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的雷纹填线纹相同,是冷水冲型铜鼓受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影响在纹饰上的表现。
(四)
三型铜鼓互相影响的其他表现
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互相影响,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也应是互相影响的结果。但由于是普遍共存的现象
,尚难断定是谁影响谁 。这样复杂的问题,有待今后深入研究,这里只注重互相影响的事实。
1、鼓形
三型铜鼓,体形都比较大。其中,以北流型铜鼓最为突出,面径在100厘米以上者已发现不下二十面;灵山型铜鼓次之,面径在100厘米左右者也为数不少;冷水冲型铜鼓也非
“等闲之辈”,相当一部分面径在80厘米以上,最大的达到101.7厘米 。总之,三型铜鼓或者硕大雄伟,或者魁伟俊丽。这种“以高大为贵”的时代风尚,应是互相攀比、互为影响所造成。另外,三型铜鼓胸、腰、足三段的比例基本相同,即胸与足的高度略等,腰的高度稍大,并且,腰以下至足沿的曲线也基本一致,腰足之际均起凸棱为界。看来,这也是三型铜鼓互为影响之下趋于相同的现象。
2、鼓耳
北流型部分铜鼓和灵山型及冷水冲型之全部铜鼓,都附以扁耳,扁耳绝大多数开有方孔,饰以线刻纹、羽纹和辫纹。这种相似的现象,是谁学自于谁不好判断,但彼此互有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3、青蛙塑像
部分北流型铜鼓鼓面出现六只较大的青蛙塑像,蛙臂圆鼓,眼珠突出,状似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只是没有纹饰而已。北流型铜鼓的这种无纹大蛙,有可能是灵山型铜鼓有纹大蛙的前身。至于冷水冲型铜鼓的青蛙塑像,与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的青蛙塑像有无继承关系,似难断定,但其饰以辫纹纹带以及雍容大度、俊美俏丽的姿态,相似于灵山型铜鼓的蛙塑。应该说,它们之间必有影响关系存在。
4、纹饰 在三型铜鼓中,有一些纹饰是普遍共存,实不好断定是哪型铜鼓先用而后传至哪型铜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纹饰出现在铜鼓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有些只在某段时期里流行,有些或在某段时期里形成之后,才固定并延续下去。同时也可以肯定,这些普遍存在于三型铜鼓之上的纹饰,是彼此影响使然,而不是异地巧合。这些纹饰主要是:(1)北流型和灵山型双方都有的四出钱纹、连钱填线纹、四辫花纹等;(2)三型铜鼓都用的水波纹、席纹等。另外,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中有少数铜鼓的太阳纹芒数为十二芒,较为特殊,比之于已经格律化的冷水冲型铜鼓的十二芒太阳纹,尚不明谁影响谁,但也必有一方之影响在。
二、从互相影响的角度探讨三型铜鼓的年代
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目前确知是在广西境内出土的,已分别达到100面左右。此外,在广东省和海南省也出土了数十面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在云南和四川分别出土了1面冷水冲型铜鼓。所有这些铜鼓,都有明确的出土或征集地点,其中,二面灵山型铜鼓、三面冷水冲型铜鼓出土时还有共存遗物伴出⒁。但是,至今尚未有墓葬出土的记录。因此,关于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年代问题,目前只能以铜鼓自身发展演变序列的对比为依据,并结合其他文物以及文献史料加以推断。笔者认为,用这一方法推断三型铜鼓的相对年代,在目前条件下是完全可取的。尽管大家对于三型铜鼓年代的推断因视角的不同而有所歧异,但随着讨论的不断深人,相信大家的看法会趋于一致的。在此,笔者拟从互相影响的角度,探讨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的年代。一孔之见,妥否?还望识者指正。
大家知道,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重叠分布于桂东南地区 ,与北边的冷水冲型铜鼓的分布地域相毗邻,同时,三型铜鼓在邕江、郁江、浔江沿岸有交错共存现象。因此,三型铜鼓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前面所述的三型铜鼓互相影响的具体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为我们在三型铜鼓之间相互取证、推断它们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三型铜鼓互相影响的具体表现中,我们可以断定,北流型的部分铜鼓,有一些应是灵山型早期鼓的前身,即是从北流型到灵山型发展的过渡期鼓;另一些则是与灵山型和冷水冲型中晚期鼓同处在互相影响阶段,即并行发展阶段。而北流型的另外一部分铜鼓,即遍身饰以精细的云雷纹、青蛙塑像为素面无纹小蛙、鼓身附以缠丝纹圆茎环耳,集这几种因素于一身的铜鼓,应是北流型早期鼓,它们是三型铜鼓中时代最早的作品。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有一些北流型铜鼓和一些灵山型铜鼓的关系最为密切,显得错综复杂。在器形上,它们有的象北流型鼓,有的象灵山型鼓;鼓耳有的是环耳,有的是扁耳;蛙塑有的是无纹大蛙,有的是线刻纹大蛙
(或间有累蹲蛙)
;在纹饰上,除云雷纹外,还有席纹、水波纹、雷纹填线纹、云纹填线纹、五铢钱纹、四出钱纹、连钱纹等。要准确地划分这些铜鼓的类型的话,只能从鼓形、鼓耳和蛙塑方面着重考虑。是四足蛙、环耳,鼓胸最大径偏下的,应属北流型中期鼓;是三足蛙、扁耳、鼓胸最大径偏中的,应属灵山型早期鼓。这些鼓在风格上交织一起,其年代应是相当或者接近。
第二,北流型部分铜鼓与灵山型中晚期铜鼓以及冷水冲型全部铜鼓,都处在互相影响的并行发展阶段,它们的年代起止应是相应的
。为了便于讨论 ,再把三型铜鼓处在并行发展阶段的主要征象归纳如下:
l、冷水冲型早期鼓的变形羽人纹,被灵山型和北流型中晚期鼓吸收,并逐渐流行其讹变形式,即兽形纹和骑兽纹;
2、水波纹、席纹为北流型和灵山型中晚期鼓以及冷水冲型中期鼓所通用;
3、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仍然通用连钱填线纹;
4、北流型中晚期鼓的雷纹填线纹,被个别冷水冲型中期鼓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