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郁江花都2012
郁江花都201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78
  • 关注人气:3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2015-03-03 17:49:45)
分类: 中国陶瓷及古玩市场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喜平瓷     2015、02、24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明代御窑瓷器是我国古陶瓷的一座丰碑,在器形、装饰、工艺、制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开创之功,为后

世所模仿继承。明朝在元代浮梁磁局的基础上,于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厂,并开创了一套完整的御窑生产制度,象

征皇权的进一步强化。这些瓷器专供皇帝皇族使用,一定是完全迎合皇帝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看到几乎每个皇

帝的瓷器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明代御窑从洪武时期创立至万历时期停烧,200多年来烧制了无数精美产品,青

花、甜白、斗彩、五彩争奇斗艳,这是最优秀的窑工和宫廷画师合作的艺术结晶。


    展览以时间为轴线,从器形、装饰、工艺、制度等方面全面阐述明代皇家瓷器,旨在向观众展示明代御瓷精湛的制作工艺和高超的装饰艺术,揭示其规范严谨的生产制度,解读明代历朝皇帝独特的个人喜好,以及御瓷背后的明代宫廷生活与文化。

 

    本次展览是由湖南省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共展出来自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183件明代宫廷瓷器,以及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10余件皇家御用珍品。

    让我们跟随这些美丽的瓷器一起走进属于它们的峥嵘岁月,再现明代御窑制度由初创至完善的过程,察看御瓷烧制的考究、捡选的严苛,感悟窑工的智慧与艰辛。

 

 

一、序曲(元1271年—1368年):浮梁磁局的瓷器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管理宫廷瓷器的烧制。该时期景德镇制瓷工艺发生了

重大变革,二元配方的使用,提升了大器的成品率。青花瓷烧制技术的全面掌握,为瓷器家族增添新品种,并深受

中外消费者青睐,同时还新创烧卵白釉、釉里红、高低温单色釉等瓷器品种,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青花云龙纹花口盘

口径27.7厘米,足径20.5厘米,高4.7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花口,弧壁,圈足,涩底,盘心青花绘三爪云龙纹,内壁绘缠枝卷草,外壁饰变形莲花瓣纹。纹饰繁密丰富,构图层次分明。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
口径10.5厘米,足径8.8厘米,通高 11.2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鼓形,有盖,卧足,足底无釉。盖与罐身做子母口套合。罐身外壁绘五爪赶珠龙两条,盖面亦绘龙纹。元青花纹饰中龙纹绘画较多,极具特色,龙头呈扁长形,身躯细长如蛇,双角,张口,细长颈,四肢细瘦,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五爪应为御用之器,元朝禁止臣民使用双角五爪龙。而围棋罐制作如此精美,与当时皇帝的喜好有关。在元代各种游戏以围棋为首,元文宗就曾将当时的著名棋师召入宫中下棋,文人胡助撰有《围棋赋》,元杂剧《破苻坚蒋神灵应》堪称是一出“围棋戏”,并有围棋名著《玄玄棋经》,可以看出这项传统智力游戏在元代继续盛行。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青花豆形器

口径17.2厘米,足径6.2厘米,高13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侈口,弧壁,四节竹节式喇叭形高圈足,胎体较厚,中空。胎体较厚,外壁绘缠枝与变形莲瓣纹,内壁绘莲池

鸳鸯纹。莲池鸳鸯纹是中国传统纹饰,也称“满池娇”,指池塘中的花鸟景色。至迟宋代已经出现,如南宋吴自牧

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继续流

行,成为元代贵族阶层专用纹饰,元朝曾明文规定平民百姓禁用。元代画家柯九思《宫词十五首》中有载:“观莲

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青花菊纹匜

口径16.8×13.6厘米,足径8.7厘米,高4.5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敞口,浅腹,平底,口沿涩口,口沿设有一方形流,与腹相通,流下饰一小圆系。内壁饰回纹一周,底心绘折枝菊,外壁饰卷草,匜胎质白细,通体以青花装饰。元青花瓷匜属于仿古器形,除青花瓷外,也见于景德镇影青、龙泉窑青瓷和银器、铜器,出土时往往与玉壶春瓶、台盏同出,据研究应作温酒之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

口径8.4厘米,高3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具,往往与匜、托盏配套使用。瓶撇口,细长颈,圆腹且下垂,圈足。白釉下饰青花纹饰,内口沿绘如意头,圈足为卷草纹,腹部主纹为蒙恬将军人物故事。中间头戴凤尾高冠、身着甲袍的武将正是蒙恬,后立武士双手握书有“蒙恬将军”的大旗。前一武士抓一跪着俘虏,另一武士似作汇报,人物间点缀以怪石、篱笆、芭蕉、竹叶、花草等,画面繁而不乱,为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元青花人物纹多取材于元杂剧,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此瓶中人物的服饰及所用道具极具元代风格。武士所举旗子即《元史》记载的火焰纹牙旗,蒙恬所穿的是“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下摆宽大、折有密裥,腰部系以宽阔围腰,这种服饰是身份较高的军官才能穿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青花双鱼莲花纹瓷盘

                                  口径45厘米,底径25厘米,高7.9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盘折沿,圈足,胎质致密洁白,胎骨厚重,形体巨大,釉面光亮,底部呈火石红。所绘之青花色彩艳丽而明

快,其花纹从盘沿自盘心共有三组纹饰,每组纹饰之间用蓝色弦纹隔开。盘心绘游于莲池中的鲢鱼、鳜鱼各一游

嬉于荷池水藻之中,鱼水之间还有缠枝莲花、叶及各色水草随水波而动,极具动感,此组图案象征“连年有余”;

口沿绘海水纹一圈,内壁绘缠枝牡丹六朵,外壁绘缠枝石榴一圈,均为装饰及辅助纹饰。纹饰繁而不乱,生动活

泼,为元代景德镇窑产品。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青花双鱼牡丹纹瓷盘

口径45厘米,底径25.5厘米,高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盘心绘鲢鱼、鲫鱼各一,游嬉于水藻之中,画面极具动感。口沿绘一圈锦纹,内壁绘七朵缠枝牡丹,外壁绘八

朵缠枝石榴。鱼藻图是元代瓷器上流行的纹样,采用了传统的对称布局的形式来表现,画面线条活泼流畅,犹如一

幅充满生机的水墨画。

    牡丹纹在元代瓷器亦多见。绘画形式较固定,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花朵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现象。这

种大盘与穆斯林围桌共食的饮食习惯有关。元代有很多穆斯林生活在中国,且元青花大量外销中亚、西亚及东非等

伊斯兰教盛行地区,穆斯林用这种盘围桌而食。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釉里红折枝山茶纹玉壶春瓶

口径6.8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7.2厘米,高23.8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敞口,束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里红红色发暗。颈肩部饰蕉叶纹,腹部绘折枝山茶纹。此瓶所绘

茶花,一朵朵妍放盛开,风姿绰约,花瓣以线条勾勒轮廓,突显花朵三维效果。花叶深浅相间,展示阴阳反侧之姿,

更能映衬出画面的层次感,可谓匠心独具。玉壶春瓶一般作酒瓶,后演变出插花、陈设的功能。

    釉里红工艺始于元代,明代朱元璋崇尚红色,釉里红的生产逐渐兴盛起来。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白釉印花牡丹卷草纹碗

口径11.6cm,足径4.2cm,高4.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撇口,折腰,小圈足,足内无釉。通体施卵白釉,碗内印牡丹卷草纹。元代白瓷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因其釉色乳浊失透,似鹅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瓷。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这可能与元朝“国俗尚白、以白为吉

关。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白釉印花卷草纹碗
                      口径16cm,足径5.5cm,高4.2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卵白釉,釉厚温润,碗内印花卉卷草纹。印花装饰是我国陶瓷的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即以带花纹的模印工具在未干的坯体表面压印出凹凸的纹样,再施釉烧成,最早可追溯至隋代。隋唐时期印模较小,印花以小团花为

主,宋代出现大型印模,整幅复杂的画面可一次印出。因印花较浅,施厚釉后,纹饰往往不甚清晰。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元白釉印花龙纹高足碗

高13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撇口,弧壁,柄为细长柱形,足底外撇。足内中空无釉,但在把、碗连接处可见一圈淌釉,故知其为釉接。碗

内壁印张嘴五爪龙两条,碗心印变形莲瓣纹,其印纹凸起清晰,应为元代官窑(浮梁磁局)的产品。高足碗又称

“马上杯”,是元代瓷器的流行器形。

    由于高足杯在造型上重心不稳,一般与碗套配合使用,用于盛装奶、酒之类的液体,也可盛装果品等其他食物。

到了明代,高足杯足部明显变矮变大,且多喇叭形,重心趋于平稳。 

 

二、洪武、建文时期(1368—1402年):御窑初创 雄浑朴拙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元代浮梁磁局的基础上,创立御窑,并下旨祭祀皆用瓷器,这进一步推动了景德

镇瓷业的发展。洪武御瓷以青花、釉里红、白釉器为主,器型厚重硕大,装饰图案继承了元代繁密分层的特点,又

逐渐表现出疏朗的风格。这些御瓷从尺寸到纹饰都要朝廷确定样式,工匠必须按样生产。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

口径26厘米,腹径44.5厘米,通高66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罐撇口,束颈丰肩,鼓腹,平砂底,荷叶形盖,宝珠纽。此器器形硕大,浑厚雄伟,罐身纹饰有十层之多,口、

颈、肩绘回纹、如意云头与莲瓣纹,腹绘莲花、牡丹、月季、石榴、山茶、菊、百合花等,底部饰变形莲瓣、回纹

、卷草纹。青花色泽略呈灰褐,纹饰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尤其是一半留白的扁菊纹,表现出明显的由元到明的过

渡特征。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松竹梅纹执壶

口径7.5厘米,腹径19.5厘米,通高38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酒具。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弯流修长,盖为宝塔形宝珠纽,流与壶颈之间的连接板作流云状,与元代多呈横“S”形不同。弯曲的壶柄上,内外两面分别绘有卷草纹、缠枝栀子花纹,与元代及洪武以后青花壶柄仅画外而不绘里的做法不同。这种里外双绘的手法,为洪武青花执壶所特有。器身绘湖石、松、竹、梅纹。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松四季长青,竹宁折不屈,梅傲然挺立,都能在寒冬时节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尚的人格,是中国古代工艺品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

   “岁寒三友”最早见于北宋文豪苏东坡的诗中,其《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载:“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缠枝莲纹大碗

口径41厘米,底径22.7厘米,高16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斜壁,矮圈足,火石红底。外壁绘缠枝莲纹。内壁饰缠枝菊纹。碗心一圈回纹内绘折枝莲与云肩纹各四

朵,云肩内分别绘有折枝菊,中央绘莲瓣纹。青花浓艳,纹饰精美。作盛食器,如此大尺寸的碗是继承元代而来,

可能是用于围桌共食的餐具。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

口径38厘米,底径15.8厘米,高1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撇口,深弧壁,直壁,圈足,足底无釉。胎白而细腻,釉里红色调灰暗,局部呈暗红色。外壁饰红地白花缠枝

莲纹,内壁白釉无纹饰,口沿饰缠枝灵芝一周,碗心双圈内绘折枝牡丹。

    该器外壁以釉里红为地作留白装饰,非常少见。釉里红瓷器在洪武朝得到急速发展,与皇室的喜爱和需求有密

切关系。朱乃红也,亦为汉民族尊崇之色。故明初对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

求精品,并仅限于官窑生产。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缠枝四季花卉纹莲子浅碗

             口径28厘米,底径8.8厘米,高11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敞口,浅弧壁,小圈足。外壁绘牡丹、石榴、茶、菊缠枝四季花卉,口饰回纹一周,底部饰莲瓣纹一周。内壁

绘折枝莲纹,口沿饰卷草纹,碗心一圈变形莲瓣内绘一折枝牡丹。此类窝形小足碗造型源于元代,永乐亦有烧造,

但器壁较薄。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红釉印花侈口碗

              口径20厘米,底径9厘米,高9厘米 1988年出土于中华路西侧洪武地层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侈口,深弧壁,圈足宽平,足内无釉。通体内外施高温铜红釉,施釉较均匀。外壁锥印变形莲瓣一周,内壁模

印五爪云龙纹,碗心锥拱折带云纹。其上所饰云纹和龙纹,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洪武御瓷标本上的风格完全一

致,无疑为洪武御瓷。

    高温铜红釉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一度中断,在元代又被创烧成功,至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烧制技术才真

正成熟。

    明朝崇尚红色,如《明实录》记载朱元璋命礼部“诏考历代服色所尚”,礼部奏言:“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

周、汉、唐、宋,以为治,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湖石四季花纹折沿盘

            口径58.2厘米,底径35.4厘米,高10.4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平折沿,弧壁,圈足,砂底有火石红。口沿青花地留白呈卷草纹,内外壁均饰以缠枝花卉,盘心绘湖石四季花

卉,中间为牡丹,上面为石榴,左右分别为茶、菊。以牡丹、石榴、茶花、菊花组合成四季花为该时期所独有。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六出开光湖石芝竹纹折沿盘

              口径47.4厘米,底径28.5厘米,高9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平折沿,弧壁,圈足,米糊底。口沿饰缠枝灵芝,内壁以缠枝形式将茶花、梅花、牡丹、芙蓉、莲荷连在一起,

盘心为六出垂云作“开光”式,内绘湖石、灵芝、竹叶,外饰折枝莲。外壁绘缠枝莲,下饰莲瓣。该器釉呈牙黄,

青花泛黑,是因为在焙烧过程中还原焰气氛不足而产生的。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锦地垂云莲纹折沿盘

          口径47.5厘米,底径28.5厘米,高9.3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平折沿,弧壁,圈足,褐砂底。盘心纹饰繁缛,层次较多,中间绘一周莲瓣,圈内由四垂云组成菱形,中绘莲

一朵,莲瓣外作绣球锦,锦地上绘四垂云,垂云里为折枝莲。口沿饰缠枝菊,内壁的缠枝花卉为:茶、梅、牡丹、

莲荷与芙蓉。外壁绘缠枝芙蓉,下饰莲瓣。该器纹饰独特,不见有传世品。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折枝四季花卉纹折沿盘

                口径47厘米,底径28.3厘米,高9.3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平折沿,弧壁,圈足,褐砂底。口沿饰卷草,内壁绘缠枝牡丹,盘中心绘折枝桃花,围绕桃花分别饰折枝牡丹、

石榴、菊花和茶花。外壁绘缠枝莲,下饰莲瓣。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洪武官窑青花瓷器特征显著。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青花四季花纹花口折沿盘

            口径45.6厘米,底径26.6厘米,高9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折沿,菱口,花菱形壁,圈足,红砂底。盘心双圈内绘折枝莲,圈外四面分别绘折枝牡丹、石榴、菊花和茶花。

内外壁与口沿纹饰相同,均为折枝莲与海浪。纹饰布局稀疏整齐,留白处较多,为洪武官窑特色。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花口折沿盘

口径45.5厘米,底径26.7厘米,高8.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盛食器。折沿菱口,花菱形壁,釉里红色调红中偏灰,发色不甚鲜艳,盘底部刷有一层赫红色浆料,此为洪武

瓷的一个重要特征。纹饰亦为洪武官窑常见的缠枝和折枝花卉纹,分层装饰,布局疏朗,应是明代洪武官窑釉里红

产品的代表性器物。釉里红瓷器在洪武朝得到迅速发展,与皇室的喜爱和需求有密切关系。 


三、永乐、洪熙(1403—1425年):款识始现 中西合璧

    永乐时期,国力强盛,景德镇御瓷生产蓬勃发展,烧制了甜白、青花、红釉等极具时代特色的瓷器。甜白瓷深

受永乐皇帝喜爱,工艺精湛,堪为“一代绝品”;青花瓷使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装饰风格别开生面;高温铜红

釉及其他单色釉瓷,是永乐时期工匠大胆探索与尝试的杰作;同时该时期广泛与外国交流,吸收和借鉴了西亚、阿

拉伯地区的伊斯兰金属器、陶器和玻璃器造型。永乐御瓷还开启了官窑瓷器书写帝王年号款的先河,后世尊为定制。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甜白釉盘口兽耳长颈瓶

口径15.6厘米,腹径29.5厘米,足径17.5厘米,高78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盘口,长颈,深腹。足作三层台式,瓶颈下部两侧各饰一衔环铺首。通体施甜白釉,仅足内无釉。该瓶造型仿

自元代,气势宏伟,是永乐瓷器中最高的一件。据说朱隶为燕王屏藩北平时,僧人姚广孝劝其戴白帽子,应“皇”

之谶,登基后永乐皇帝偏爱白色,对臣下说御窑烧制的“洁素莹然”的甜白瓷,“甚适于心”,据检测,这种美感

是因釉中含有较多的微细的石英颗粒和云母所致。永乐甜白瓷器形有60余种,其中胎薄如纸,宛如脱胎的碗号为

“一代绝品”。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甜白釉梅瓶

口径6.3厘米,腹径24厘米,足径15.8厘米,高33.9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翻唇小口,束颈,鼓腹,足微外撇圈,足极规整,底无釉。通体无纹饰,除底部外,瓶内外满施白釉,釉色白

中泛青。宋、元梅瓶有高瘦、矮胖两种,永乐甜白釉梅瓶仅见肥胖一种。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白釉鸡心扁瓶

口径7.2厘米,腹径13.9厘米,足径7.1厘米,高19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侈口,扁腹,两侧腹部各饰一鸡心形凸起,椭圆形圈足,足内有釉。该器模制,分上下两载粘合面成。扁形器

体和凸出胎面的鸡心装饰都是拉坯粘接之后,用陶范趁坯体还湿润的时候挤压而成的。造型仿自伊斯兰金属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甜白釉锥花僧帽壶

口径15.9厘米,腹径14厘米,足径7.5厘米,高19.3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该壶有盖,束颈,圆鼓腹,圈足。全器施白釉,足内亦有釉。腹、颈及外口沿锥刻缠枝花,流及内口沿锥刻缠

枝灵芝,壶下部锥刻变形莲瓣。柄下端及柄上作如意云头式。因壶口似僧伽之帽,故名僧帽壶。此壶造型端庄秀丽,

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

    僧帽壶为西藏喇嘛使用的宗教器皿,一般为金属制品。官窑中僧帽壶的制作最早见于永乐。史载永乐初成祖派

遣侯显前往西藏迎哈里麻至南京举行法会,该壶似为哈里麻赴宁举行法会而制作,当为永乐早期制品。永乐前期僧

帽壶有素面、锥花之别,锥花器中又可分为有藏文、无藏文两种,该器无藏文。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

口径7.1厘米,腹径17.5厘米,足径11.1厘米,高32.6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短流,长颈,深腹,圈足,足内满釉。柄作一柔和的弧线,两端作云头式。器形仿自伊斯兰金属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甜白釉折肩深腹执壶

口径10厘米,腹径19.5厘米,足径12厘米,高29.4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喇叭口,折肩,深腹,流较细长,把高而大,浅圈足,通体素面无纹饰,满施甜白釉。器型胎薄体轻,容量亦大,制作精致。据载,永乐皇帝常于宫中大宴四方使节及君臣,此壶或当分酒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甜白釉锥花云龙纹梨形执壶

      口径3.7厘米,腹径8.4厘米,足径5.6厘米,通高12.5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圆口,珠顶盖,弯流曲把,盖沿与把端各有一小系。壶内外施甜白釉,圈足高而微撇,底亦施釉。腹部锥刻

五爪龙纹两条,流与足外壁锥卷草纹。因壶身似梨状,故名。梨形壶是元代创制的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

用的铜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白釉单把罐

口径7.9厘米,腹径12.5厘米,足径3.8厘米,高13.5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卧足,足内无釉,颈部作棱状直纹装饰。通体施白釉。该器仿自伊斯兰金属器皿,过去俗称“花浇”,

为伊斯兰民族常用水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甜白釉素面双环耳珠顶盖皿

               口径26.8厘米,腹径28.1厘米,足径15.6厘米,通高19.4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直壁环底,胎薄体轻,容量大。盖与皿作子母口,皿口两侧各有两小系,系中贯以瓷质活提环。除底外,通体

施甜白釉。盖作三层台式,大宝珠顶。制作精致,罕见传世品。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白釉三壶连通器

            口径8.7厘米,高31.2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口作杯状,杯底有花形筛孔,通过颈部的内管及其下的三扁管与三个带圈足的球状皿相连通。颈之外层以镂空

花纹为饰,器身上有七道凸起的弦纹,其间锥刻阿拉伯錾金纹饰。应与伊斯兰器物有关,可能为容香器。从断面观

察,除了三个球状皿的下半截为轮制镟销成型外,其余部分均采用模印分段黏结而成,结构复杂,成型难度大。该

器造型奇特,为极其罕见之孤品。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白釉带盖豆

                口径7.4厘米,腹径9.7厘米,足径6.5厘米,通高13.2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敛口,鼓腹,撇足,圈足内满釉。盖作子口式,宝珠顶,盖内满釉。该器素面无纹,通体施甜白釉,未见传世

品。白瓷豆应是皇帝用于祭祀的器皿。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甜白釉爵

           口径15.2厘米,高11.2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该器口若舟,舟形口沿上立着一对短柱,流短而圆,尾较细尖长,底似釜。釜底有三足。腹圆而浅,外腹下部

有一接头即弦纹一周。腹外有一侧有一半圆形鋬。此器内外均满施甜白釉,仅平底无釉,底心有一支烧痕。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白釉八方烛台

              口径8.3厘米,足径22.2厘米,高29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器座与口部均为同样的八棱台式,惟大小悬殊,口作深杯状,内径达4.2厘米,便于安放软芯蜡烛。束腰,台

下凹,以承蜡泪。该器形仿自伊斯兰金属器皿。传世八方瓷烛台多为宣德制品,永乐器较为罕见。此件出土于永

乐早期地层,可知永乐初有此类器物的生产。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白釉军持

口径6.6厘米,腹径10.5厘米,足径9.9厘米,高20.9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盘口,器身呈梨形,器座为由下而上的多级台面构成,其与器身连接处为一中空的球状凸起物。下腹部有三道

凸起弦纹。圈足内有不匀的刷釉痕。“军持”为梵文译名,最早见于东晋法显《佛国记》,意谓“净水瓶”,应为

佛教徒洗手用具,后期亦演化为茶具。永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祭祀活动频繁,礼佛活动规格也会增高,

军持很可能是赏赐西藏高僧的赐赉瓷。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

       口径12.3厘米,腹径20.1厘米,高19.3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器口作平底折腰盘状,盘口饰双珠一圈,盘外簇拥三层高浮雕仰莲。束腰部饰浮雕缠枝花。底座台面绕以两圈

覆莲。下部边口作凸线卷曲牙子纹,云头式三足折而外转。通体施甜白釉。该器造型庄重,别致,构思精巧,应与

永乐时宫中佛事有关。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折枝秋葵纹玉壶春瓶

 

    口径9厘米,腹径20.2厘米,足径11.8厘米,高34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长颈呈喇叭口,鼓腹,圈足较高,足内施釉。颈部饰缠枝花卉、蕉叶,肩部饰缠枝菊,云肩纹,腹部饰折枝秋葵纹,下部饰蕉叶,足饰卷草。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

口径6.2厘米,腹径16.5厘米,足径9.2厘米,高26.9厘米 198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撇口,细长颈,鼓腹,圈足。胎薄体轻,造型庄严秀丽。瓶身绘五爪云龙五条,一大四小,腹下部绘海浪纹,

足饰朵云一圈。圈足内施满釉。玉壶春瓶是中国传统瓷器造型,源于隋代,定型于宋,主要用作酒瓶,逐渐也演

变出陈设插花的功能。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地刻白龙凤纹梅瓶

     口径7.6厘米,足径17.4厘米,高41厘米 1999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唇口,短颈,丰肩,底部收束,圈足,涩底细白。腹饰青花地刻白龙、白凤纹,展翅凤纹舒展优美,底部刻

白海潮纹。过去常见宝石蓝地饰红、白花纹,而以青花作地为永乐首见,未见传世品。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海浪白龙纹撇足梅瓶

  口径9厘米,腹径26.5厘米,足径18.6厘米,高40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唇口,短颈,圆肩,撇足。平底微内凹,瓶身刻戏珠五爪龙,地饰青花海浪,龙眼以青料点出,肩部绘莲瓣

纹,内填杂宝,撇足绘莲瓣纹,内填莲花。该梅瓶青料浓艳,多有黑褐色斑块。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

口径7.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30.6厘米,腹径18.4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壶口外撇,细颈,溜肩,垂腹,圈足。颈腹间一侧置一曲柄,另一侧为弯曲长流,其间连以云形横板。颈饰蕉

叶纹,肩绘一周缠枝莲纹,壶腹两侧菱形开光内分绘折枝桃、枇杷,开光外满绘折枝花卉,近底处饰变形莲瓣纹一

周,柄绘五朵灵芝,柄下部饰三乳丁,柄上端有一系。流两侧绘缠枝卷草,下部开光内绘一灵芝。此壶线条流畅,

造型端庄挺拔,绘画疏密有致,青花艳丽浓重,是永乐时期的杰作。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折枝茶花纹双耳扁壶

口径3.2厘米,腹径23.7厘米,足径12.5厘米,高28.5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细短颈,两弧形小耳,壶身扁圆,平底。颈部饰折枝花卉,肩饰蕉叶,腹两侧饰折枝茶花。底平无釉,

呈“火石红”。这种扁壶应是仿伊斯兰玻璃器,其成型工艺与其他扁壶有所不同,其壶身不是上下黏结,而是两侧

黏结,使其壶身较明代其他扁壶更为扁平。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海浪刻白龙纹扁壶

          口径8.2厘米,足径14.5厘米,高45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撇口,细颈,扁圆腹,椭圆形浅圈足,底刷釉。口沿饰卷草,颈部饰缠枝花卉。壶身两侧饰青花海水地刻三爪白龙纹。海水波涛,在巨浪之间两条暗花白龙上下腾飞,矫健异常。该器又称天球瓶,仿自伊斯兰玻璃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双耳扁壶

口径3.3厘米,腹径21.3厘米,足径6.8厘米,高30.2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壶口鼓起,颈部收束,扁腹略鼓,足呈椭圆形,底施釉。颈、肩处外饰对称绶带耳,颈部饰缠枝菊纹一周,壶身各饰伊斯兰风格的轮式花纹,壶周绘卷草。该器又称“抱月瓶”,仿自伊斯兰金属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双耳扁壶

                   口径3.3厘米,腹径21.5厘米,底足6.6×4.8厘米,高32厘米 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藏 

    瓶为葫芦形,上部小体为圆形,下部大体为扁圆形,圈足浅矮,颈至肩部两侧各饰一对称绶带耳。通体以苏泥

勃青料绘青花纹饰,口沿下饰缠枝花纹,扁圆体两面各饰伊斯兰风格的轮式花纹,边际均环以缠枝叶纹,耳饰折枝

花纹。青花色调青翠艳丽,胎色洁白,胎质细腻润滑,无论从造型、胎釉还是装饰上,此器可谓永乐青花瓷中的佳

器。绶带葫芦扁瓶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其造型和纹样取自波斯金银器。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海浪仙山双耳三足炉

径39厘米,腹径48.4厘米,高60厘米,双耳间宽58.5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阔口,束颈,鼓腹,肩部置两朝天耳,颈部饰以鼓钉,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耳与腹部连接处饰有朵云状雕件。

内施白釉。外壁青花满绘江海、仙山,“鼎”与“定”谐音,寓意“江山永定”。该器造型雄伟,海浪纹气势磅礴。

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

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

    明代规定祭祀用瓷,此炉是用于祭祀的国之重器,永乐时期强盛的国力在这尊炉上体现无疑。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影青刻海浪青花龙纹罐

口径13.8厘米,腹径29.3厘米,足径19.9厘米,高34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唇口,短颈,丰肩,浅圈足。肩部及底部各绘蕉叶一周,罐身用青料绘戏珠五爪龙纹,地刻海浪纹。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龙纹盖罐

口径17.4厘米,腹径29.7厘米,足径18.8厘米,高31.5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唇口,直颈,丰肩,鼓腹,足微外撇。罐身绘双龙戏珠,颈部饰回纹,肩部饰以缠枝花卉,足部画海浪,盖面

画缠枝灵芝,与罐身图案不同,可能不是原配盖。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盖钵

口径21.8厘米,足径16.7厘米,高14厘米,腹径25.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唇口,鼓腹,矮圈足,盖作子口,宝珠顶。盖面及器腹部各绘折枝花卉六朵。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伊斯兰花纹卧足碗

口径15.4厘米,足径4.8厘米,高5.7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弧腹,器底心拱起,卧足。胎较薄,白釉泛青,青花多黑褐色斑块,口沿处明显晕散。外口沿饰缠枝花

卉纹,外壁饰卷草纹及如意云头纹,足部绘莲瓣。内口沿饰卷草,内壁和中心绘如意云头纹及缠枝花卉纹。该器造

型具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莲瓣纹鸡心碗

         口径21.5厘米,足径7.6厘米,高10.2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敞口,深弧腹,小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折枝枇杷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内口饰海水纹。外口沿

饰回纹,外壁饰细长变形菊瓣纹,呈放射状排列,无款。此类菊瓣纹在明永乐、宣德时流行。枇杷别名卢橘,因叶

子形状似琵琶而得名,是永乐、宣德时常见纹饰,晋郭义恭《广志》载:“枇杷,冬花。实黄,大如鸡子,小者如

杏,味甜酢。四月熟。”明焦竑《玉堂丛语》中记载弘治皇帝在经筵后曾赐学士程敏政枇杷等水果。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莲花纹碗

口径19.9cm,足径9.3cm,高9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敞口,弧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内口沿饰海水纹,内壁饰缠枝花卉,内底双圈内饰折枝牡丹,外口沿饰

草纹,外壁饰缠枝莲纹,近底部饰变形莲瓣纹,无款。青花浓艳,有明显晕散。

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永乐青花云凤纹高足碗

       口径14厘米,足径4.1厘米,高11.6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撇口,弧壁,柄足下部微外撇,碗腹饱满,外壁绘青花一凤一凰,间饰折带云纹,下部饰变形莲瓣一圈,足绘

缠枝莲一周,足底部与碗内口沿饰卷草一圈。碗内壁亦印有同样祥云凤凰纹,杯心绘折带云。造型与元代同类器物

相近。彩绘工致,色料浓艳,为同期遗物所罕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