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一)

分类: 中国陶瓷及古玩市场 |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世所模仿继承。明朝在元代浮梁磁局的基础上,于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厂,并开创了一套完整的御窑生产制度,象 征皇权的进一步强化。这些瓷器专供皇帝皇族使用,一定是完全迎合皇帝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看到几乎每个皇 帝的瓷器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明代御窑从洪武时期创立至万历时期停烧,200多年来烧制了无数精美产品,青 花、甜白、斗彩、五彩争奇斗艳,这是最优秀的窑工和宫廷画师合作的艺术结晶。 |
一、序曲(元1271年—1368年):浮梁磁局的瓷器 重大变革,二元配方的使用,提升了大器的成品率。青花瓷烧制技术的全面掌握,为瓷器家族增添新品种,并深受 中外消费者青睐,同时还新创烧卵白釉、釉里红、高低温单色釉等瓷器品种,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
口径27.7厘米,足径20.5厘米,高4.7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元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
口径10.5厘米,足径8.8厘米,通高 11.2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元青花豆形器
口径17.2厘米,足径6.2厘米,高13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鸳鸯纹。莲池鸳鸯纹是中国传统纹饰,也称“满池娇”,指池塘中的花鸟景色。至迟宋代已经出现,如南宋吴自牧 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继续流 行,成为元代贵族阶层专用纹饰,元朝曾明文规定平民百姓禁用。元代画家柯九思《宫词十五首》中有载:“观莲
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
口径16.8×13.6厘米,足径8.7厘米,高4.5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
口径8.4厘米,高3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快,其花纹从盘沿自盘心共有三组纹饰,每组纹饰之间用蓝色弦纹隔开。盘心绘游于莲池中的鲢鱼、鳜鱼各一游 嬉于荷池水藻之中,鱼水之间还有缠枝莲花、叶及各色水草随水波而动,极具动感,此组图案象征“连年有余”; 口沿绘海水纹一圈,内壁绘缠枝牡丹六朵,外壁绘缠枝石榴一圈,均为装饰及辅助纹饰。纹饰繁而不乱,生动活 泼,为元代景德镇窑产品。 |
口径7.5厘米,腹径19.5厘米,通高38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洪武青花缠枝莲纹大碗 口径41厘米,底径22.7厘米,高16厘米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朵,云肩内分别绘有折枝菊,中央绘莲瓣纹。青花浓艳,纹饰精美。作盛食器,如此大尺寸的碗是继承元代而来,
可能是用于围桌共食的餐具。 口径38厘米,底径15.8厘米,高18厘米 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莲纹,内壁白釉无纹饰,口沿饰缠枝灵芝一周,碗心双圈内绘折枝牡丹。
切关系。朱乃红也,亦为汉民族尊崇之色。故明初对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
求精品,并仅限于官窑生产。
绘折枝莲纹,口沿饰卷草纹,碗心一圈变形莲瓣内绘一折枝牡丹。此类窝形小足碗造型源于元代,永乐亦有烧造,
但器壁较薄。
印五爪云龙纹,碗心锥拱折带云纹。其上所饰云纹和龙纹,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洪武御瓷标本上的风格完全一 致,无疑为洪武御瓷。
正成熟。
周、汉、唐、宋,以为治,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卉,中间为牡丹,上面为石榴,左右分别为茶、菊。以牡丹、石榴、茶花、菊花组合成四季花为该时期所独有。
盘心为六出垂云作“开光”式,内绘湖石、灵芝、竹叶,外饰折枝莲。外壁绘缠枝莲,下饰莲瓣。该器釉呈牙黄, 青花泛黑,是因为在焙烧过程中还原焰气氛不足而产生的。
口径15.6厘米,腹径29.5厘米,足径17.5厘米,高78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自元代,气势宏伟,是永乐瓷器中最高的一件。据说朱隶为燕王屏藩北平时,僧人姚广孝劝其戴白帽子,应“皇” 之谶,登基后永乐皇帝偏爱白色,对臣下说御窑烧制的“洁素莹然”的甜白瓷,“甚适于心”,据检测,这种美感 是因釉中含有较多的微细的石英颗粒和云母所致。永乐甜白瓷器形有60余种,其中胎薄如纸,宛如脱胎的碗号为 “一代绝品”。 永乐甜白釉梅瓶
口径6.3厘米,腹径24厘米,足径15.8厘米,高33.9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中泛青。宋、元梅瓶有高瘦、矮胖两种,永乐甜白釉梅瓶仅见肥胖一种。
口径7.2厘米,腹径13.9厘米,足径7.1厘米,高19厘米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体和凸出胎面的鸡心装饰都是拉坯粘接之后,用陶范趁坯体还湿润的时候挤压而成的。造型仿自伊斯兰金属器。
口径15.9厘米,腹径14厘米,足径7.5厘米,高19.3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枝灵芝,壶下部锥刻变形莲瓣。柄下端及柄上作如意云头式。因壶口似僧伽之帽,故名僧帽壶。此壶造型端庄秀丽, 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
遣侯显前往西藏迎哈里麻至南京举行法会,该壶似为哈里麻赴宁举行法会而制作,当为永乐早期制品。永乐前期僧 帽壶有素面、锥花之别,锥花器中又可分为有藏文、无藏文两种,该器无藏文。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
口径7.1厘米,腹径17.5厘米,足径11.1厘米,高32.6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
|
口径10厘米,腹径19.5厘米,足径12厘米,高29.4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五爪龙纹两条,流与足外壁锥卷草纹。因壶身似梨状,故名。梨形壶是元代创制的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 用的铜器。 永乐白釉单把罐 口径7.9厘米,腹径12.5厘米,足径3.8厘米,高13.5厘米 1983年出土于珠山永乐地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为伊斯兰民族常用水器。
施甜白釉。盖作三层台式,大宝珠顶。制作精致,罕见传世品。
花纹为饰,器身上有七道凸起的弦纹,其间锥刻阿拉伯錾金纹饰。应与伊斯兰器物有关,可能为容香器。从断面观 察,除了三个球状皿的下半截为轮制镟销成型外,其余部分均采用模印分段黏结而成,结构复杂,成型难度大。该
器造型奇特,为极其罕见之孤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