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2014-11-09 19:00:49)
分类: 中国青铜器鉴赏

文章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甘孜雄鹰   2011、09、03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蟠螭纹鼎

蟠螭纹鼎,战国后期,通高21.5cm,宽27.5cm,重4.63kg。

       鼎形体较圆,有盖,大腹,双附耳,底承以三蹄形足。腹饰蟠螭纹二周,盖上有三伏牺形饰,另饰有蟠螭纹三周,耳两侧饰鸟纹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楚王酓盘

楚王酓盘,战国后期,高7.9cm,口径38.5cm,重3.08kg。

        此盘平唇浅腹,凸底无足。通体光素无纹饰。器口、腹部各有铭文1行,口上20字,腹外部9字:

        楚王酓战获兵铜。正月吉日,煎铸炒盘,以供岁尝。冶师绍佐陈共为之。

       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在战争中缴获大量铜兵器。在正月的一个吉祥日子,把铜兵器熔化,铸成这个炒盘,以供每年的尝祭使用。这个盘是冶师绍辅助陈共所作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良造鞅镦

大良造鞅镦,战国后期,通高5.7cm,宽2.4cm,重0.08kg。

      镦圆筒状,平底,中空,有节,节下有相对的二穿孔。器身刻画铭文4行13字:

十六年,大良造庶长鞅之造。雍囗。

       其大意是:记在十六年,大良造(“大良造”为官名)下庶长(“下庶长”为爵名)鞅(即史书所载“商鞅”)监造此镦。雍是铸造地或存放地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楚王酓朏簠

楚王酓朏簠,战国后期,通高12cm,长31.9cm,重5kg。

        此器长方形,方足中空,腹饰云纹。器口上刻画铭文12字:

      “楚王酓朏铸金尝,以供岁尝。辛。”

       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朏(朏读作“蠢”,蠢与“成”通假,即《越绝书》中的楚王成)铸此金簠,以供每年岁尝祭祀之用。“辛”表示用干支标识器物的编次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错银螭首带钩

错银螭首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cm,宽1.9cm,重0.05kg。

       此为条形兽首带钩。钩身饰直棱纹,末端作螭首,用浮雕手法装饰,纹饰清晰,风格豪放。带钩外部鎏银,光艳夺目。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广泛,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错金几何纹带钩

错金几何纹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cm,宽0.4cm,重0.02kg。

       此带钩为琵琶形兽头带钩,通体饰错金几何纹图案,风格独特,装饰华丽,有很强的立体感。

       战国时期铜带钩的式样较之以前大为增多,以此来满足贵族们的装饰需要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有鞘剑

有鞘剑,战国后期,剑长46.3cm,宽5cm;鞘长39cm,宽5.5cm,合重0.9kg。

       此剑首呈圆盘形,“茎”上有两周凸起的圆箍,格宽而厚,剑刃锋利。所配剑鞘用木板制成,外髹黑漆。

       战国时期剑不仅是兵器,也是古代贵族平时随身佩带之物,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亦可用以防身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错金嵌松石带钩

错金嵌松石带钩,战国后期,通长20.3cm,宽1.5cm,重0.04kg。

       此带钩呈细长弧形,末端作兽首。钩面饰错金几何形云纹,空隙处嵌绿松石。

       带钩作为贵族服饰用具,依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制作和装饰工艺也有所区别。此带钩不仅作工精湛,而且运用了复杂的错金嵌松石工艺进行装饰,堪称精品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鸟形勺

鸟形勺,战国前期,高7.9cm,长17cm,口径长8cm。

       勺身椭圆形,圜底圈足,身前部有突起的雀鸟形雕饰,后有单柄与之相对,柄呈平板状,上有繁缛的锦文。

       勺是舀酒器。这件勺有圈足,可以稳稳地置于几案上,因此又是一件可用来直接饮酒的器物。陕西出土一件西周时代的同类器物——“白公父爵”,器身上的铭文记:“白公父作金爵,用飨用酌。”铭文中称此类器物为爵,由此可知这种勺其实已具有了爵杯的功能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兽纹匕

兽纹匕,通长21.6cm,宽3.7cm,重0.3kg。

平勺长柄,微曲。通体饰有花纹,主体部位饰一兽纹,柄饰鱼纹。纹饰均为极细的单线刻成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团花纹鼎

团花纹鼎,通高18.2cm,宽25.8cm,口径17.9cm,重3.8kg。

       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足,有盖。盖上饰三伏牺及团花纹两周,三伏牺间以回纹相连。器身饰回纹、团花纹各二周。附耳两面饰回纹,两侧饰双兽纹。

       此鼎为清宫旧藏文物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楚王酓胐鼎

楚王酓胐鼎,通高59.7cm,宽60.5cm,口径46.6cm,重53.8kg。

       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短足,盖正中一钮凸起可穿环。附耳、盖与鼎身饰细碎的蟠虺纹,足上端饰兽首。盖内、外,器口沿三处刻有铭文19字:

       (盖内)仨集厨。(盖外)集厨鼎。(器口)楚王酓胐作铸鐈鼎,以供岁尝。

        铭文记楚王酓胐铸造此鼎,以供岁祭之用,置于集厨。

       此鼎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魏鼎

魏鼎,通高24.2cm,宽30.4cm,重7.06kg。

        鼎圆体,敛口,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环钮。器口、腹、盖上铸有铭文19字:

      (盖):“三斤十一两。”

     (器口):“魏三斗一升,二十三斤。”

      (器身):“囗三斗一升。”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三十五年虒令鼎

三十五年虒令鼎,通高19.2cm,宽27.4cm,重4.27kg。

       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蹄形足,有盖,盖上饰三钮。器腹部以一棱状突起为饰。盖、器各有铭文2行18字,对铭:

       卅五年,虒令赒共、视事、冶期铸。容半齍。下官。

      铭文大意:记在三十五年,虒地县令赒共监造,视事主造,冶期铸此鼎,鼎之容量为半齍,置于下官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茶花纹敦

茶花纹敦,通高17.8cm,宽24.2cm,重3.02kg。

       敦圆体,有双兽首衔环耳和三短足。器盖饰有三伏牺,并饰六瓣茶花纹二周,以蟠螭纹一周相隔,腹部上下各饰蟠螭纹一周,中饰六瓣茶花纹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铸客盉

铸客盉,通高21.9cm,重3.52kg。

       盉圆体,鼓腹,有流,流作兽首形,三铁铸短足,有盖,有梁,梁两端饰兽首,梁与盖之间以二铁环相连。盖、腹上部饰细羽状纹。盖外侧、器口旁各有刻划对铭1行7字:

       铸客为集为之。

       铭文大意:外方冶铸匠人为供王之饮食酒馔的机构做此盉。

       此盉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四升客方壶

四升客方壶,高38.1cm,口径17.2cm,腹径20cm,重4.9kg。

       壶方体,双兽首衔环耳,壶口下饰嵌铜三角纹,方足。足外壁刻铭文13字:

       四升客四爰十一右七

       铭文大意:记此壶重四锾十一,容积四升,为客所做,置于内曹,位置是右七。

       方壶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粟纹方壶

粟纹方壶,高49.4cm,宽31.5cm,口径16.5cm,足径19.2cm,重12.72kg。

       壶体作正方形,肩部有四兽首衔环,方圈足。颈饰蕉叶纹,肩饰蟠螭纹一周,腹部饰粟纹,以三周几何云纹相隔,圈足亦饰粟纹及几何云纹。

      此壶为清宫旧藏文物,原藏颐和园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魏公扁壶

魏公扁壶,通高31.7cm,宽30.5cm,重3.96kg。

       壶扁体,长方足,肩部饰双兽首衔环耳。通身饰方格纹,方格内饰羽状纹。器足外测有刻画铭文8字:

       魏公三斗二升取。

      铭文记魏公之扁壶,容积为三斗二升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匏形壶

匏形壶,通高35.5cm,宽20.3cm,口径12.9cm,重2.12kg。

壶为匏形,腹上有一活动提柄,圈足,有盖,盖上有一桶状凸口。通体无纹饰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连弧螭凤纹镜

连弧螭凤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8.3cm,重480g。

        铜镜圆形,边缘作内向12弧相连,弦钮,圆形钮座。自钮座向外对称伸出四片叶状纹,外环以螭龙、凤鸟各一对,龙回首张口,舞足摆尾,凤长翅伸展,身体倒卷。地纹为菱形格内满铺碎点、云纹。

       此铜镜主题图案突出,各层纹饰相互呼应,气势连贯,表现出战国时期抽象与写实的装饰图案并用的意趣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四山纹镜

四山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3.9cm,重127g。

       铜镜细卷缘,弦钮,方钮座。钮座四角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相对应的近边缘处各饰四瓣花一朵,将镜面分成四等分,“山”字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等分内,山字右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桃形叶子。以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为地。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的特色纹饰,除四山字纹镜外,还出土有三山、五山、六山字纹镜,以湖南出土为多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长33.2cm,宽3.4cm,重0.31kg。

        铍长锋,脊扁平,扁茎,茎上有一圆穿。一面脊上有刻画铭文2行20字: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左伐器工师长,冶汱执剂。

       另一面刻5字:大攻尹韩囗。

       (攻即工之,假借音字。冶即冶工,工匠,该铍的具体铸造者。)

      铭文大意:记在十七年,宰相春平侯监造,邦左伐器工师长主造,冶工汱铸造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八年相邦建信君铍

八年相邦建信君铍,长25cm,宽3.5cm,重0.28kg。

       长锋,脊扁平,茎残失其下。一面脊上刻铭文2行19字:

       八年相邦建信君、邦左库工师段、冶尹执剂。

      铭文大意:记在八年,宰相建信君监造,邦左库工师段主造,冶工尹铸造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二年相邦春平侯铍

二年相邦春平侯铍,长33cm,宽3.5cm,重0.34kg。

        铍,长锋,脊扁平,茎上有一圆穿。一面脊上刻铭文2行19字:

        二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赵瘠、冶事开执剂。

       铭文大意:记在二年,宰相春平侯监造,邦左库工师赵瘠主造,冶事开铸造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蟠螭纹铜镜

蟠螭纹铜镜,直径19.3cm,重0.527kg。

        柱形钮,圆形钮座中空,凸起于镜背,有镂空花纹三组,主纹为三条相互盘结缠绕的螭龙,螭口怒张,吻上下各有一长牙,头上独角,一前足高举,团身。纹饰充满动感。地纹由圆形与三角形相间的雷纹组成。镜卷缘。

        铜镜为鉴照之器,属日常生活用具。我国出土最早的铜镜时代为齐家文化时期,但是直至春秋时期,铜镜的生产和使用仍不普遍,到了战国时期,始大量生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蛙钮螭纹铜阳燧

蛙钮螭纹铜阳隧,直径4.4cm,重0.03kg。

阳隧镜,凹面,凸背,蛙形钮,环钮饰四双身蟠螭。阳隧素缘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大府盏

大府盏,通高14.4cm,口径23.3cm,重3.24kg。

        盏作半圆形,三兽足,双圈耳,足作虺形,虺首着地。器口上有铭文5字:

        大府之馈盏。

        铭文记此器是大府所用。此盏造型及体积均与青铜敦近似,当为盛食器。

       此盏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错金嵌松石樽

错金嵌松石樽,高15.3cm,宽12.2cm,重0.66kg。

       樽筒形,有环扳,扳作鸟形,平底,三兽足,足上端为兽首。器通身以绿松石镶嵌成菱形、三角形纹饰,再以细线菱形错杂其间,细线菱形之上下角错金为饰

 

六、秦朝青铜器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秦始皇诏文权

秦始皇诏文权,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

      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七、汉代青铜器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七牛储贝器  西汉

       储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青铜器的典型品种,多带有生动写实的装饰。此器圆盖上塑有七头姿态各异的牛,形象生动。张口卷尾,似乎正欲猛扑向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铜羊灯

铜羊灯,西汉,通高11.8cm,宽14.5cm。

        铜羊灯雕作立角羊形,身体浑圆,四肢直立,昂首凝目,憨态可掬。羊背设计成可活动的灯盘,羊体中空用以储存油脂。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

       汉代的灯主要以脂膏为燃料,一般是动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时将灯炷缚成束浸在脂里点燃照明,古人称其为“膏烛”。灯炷以剥去麻皮后的麻秸即麻枲(音喜)制成,将其置于灯盘中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建武二十一年斛

建武二十一年斛,通高41cm,高33cm,口径33.5cm,盘径57.5cm。

       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斛有盖,盖中央饰四瓣叶纹,外围饰两周宽带纹,其内圈宽带纹上原饰有三只鸟,现已残失。斛身饰四周宽带纹,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斛和承盘下各具三熊足,上嵌杂色宝石,现多数已失。

       承盘口沿下铸铭文1行62字:

       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旋,径二尺二寸。铜涂工崇、雕工业、涷工康、造工业造,护工卒史恽、长汜、丞荫、椽巡、令史郧主。

       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带的铜工制造机构西工为皇帝作了一个带承盘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装饰物。铜承盘直径为二尺二寸。这件斛是由铜工的金银涂工崇、雕镂之工业、冶炼之工康、总成之工业四位工匠具体制造的,而由上级派来的护工卒史郓和本郡的长(指郡县的主要官员)汜、丞(指郡县的辅助官员)荫、椽(指郡县的佐治官员)巡、令史郧各位长官主持制造。以上涂、雕、涷、造为四个铜工工种,崇、业、康、业是四个工匠之名,他们四人是该器的制造者,因此,铭文称“造”。恽、汜、巡、郧则是各官员之名,这四个人是该器的主造者,因此,称“主”。

       铭文反映蜀郡工官为皇帝制造铜器分主造和制造两级,也反映了当时铜器制作分工很细以及“物勒工名” 的制度。

       斛为量器。铜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目前所知以战国、秦、汉器物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学者称为奁, 认为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义。其实这种桶形的斛,在新莽时就已出现。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与王莽政权几乎相衔接(中隔“更始”两年),从器型发展的连贯性来看,建武廿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实不足为奇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博弈乐舞纹镜

博弈乐舞纹镜,东汉,面径23.1cm。

       镜圆形,圆钮,水波纹方形钮座,外围双线方格。方格外有四枚乳丁与方格四角相对,并将画面分为四区。一区饰二人对坐博弈,二人均跪左膝而身体前倾,神情十分专注。一区饰一人跪抱长琴,与其相对的一人屈腿展臂而舞。一区饰驯兽图,左侧一人为驯兽师,中间一虎形巨兽人立而舞,右侧一小猴席地而坐。一区饰一人居中端坐,左右两人各伸臂作奉献状。各区人物、动物的神态遥相呼应,神完气足。地纹为不规则的云纹,镜缘由里及外饰三角纹和几何纹各一周。

       此镜图案采用整体高浮雕,人物造型生动活泼,构图丰满,时代较以凸线刻画纹饰的画像镜略早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三段区段式神兽镜

三段区段式神兽镜,东汉,面径17.1cm。

       镜圆形,圆形钮和钮座,钮上下之镜面有二平行线将内区分为三段。上段中间为一龟负华盖,龟右侧有一高大人物,其左右各饰一侍者,右侍后有一蟾蜍。龟左侧依次排列4人,最后一人身后立一鹤。中段左右各饰一舞狮。下段中间为盘丝形图案,左右各2人,分别盘坐、踞坐。中区为一周半圆形流云纹与方枚相间,地饰细点纹,每一方枚内各有铭文两字,可连读:“吾作明镜,幽炼川冈。巧工所居,尾克童上。有四守名,流美宜王。”外区饰菱形涡纹。

       此镜铸造精湛,人物、动物五官均极清晰,花纹细密繁复,十分难得。此类铜镜曾在陕西出土数面,仅细部略有不同。另罗振玉《古镜图录》、日本《欧米蒐储支那古铜精华》各收有一面,也十分近似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北流型六蛙铜鼓

北流型六蛙铜鼓,通高54.7cm,面径98cm,足径99.4cm。

       此鼓体形厚重硕大,鼓面伸出鼓颈外,面沿下折成“垂檐”,属北流型铜鼓。

       此鼓通体饰花纹。鼓面,3弦分晕,18晕,1晕纹饰已模糊不清,2、9、11、16、18晕饰席纹,3、8、14晕饰四出钱纹,4、7、10、13、15晕饰云纹,6、12、17晕饰圆钱纹,5晕饰半圆填线纹;鼓面边缘塑6蛙,其中一对累蹲蛙对称排列。鼓身,胸部6晕,1晕中饰四出钱纹,2、3、5晕饰雷纹,4晕饰圆钱纹,6晕饰席纹;腰部9晕,1、9晕饰四出钱纹,2、4、7、8晕饰雷纹,3、6晕饰圆钱纹,5晕饰席纹;足部7晕,1、2晕饰圆钱纹,3、6晕饰雷纹,4晕饰四瓣花纹,5、7晕饰席纹。耳边饰乳钉,中饰辫纹。

       根据铜鼓上的四出钱纹即可推断这种类型铜鼓的铸造和使用年代上限只能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6年)以后


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六)

建初元年朱提造洗

建初元年朱提造洗,高21.4cm,口径44.7cm。

        此洗为盆形,宽沿微上翘,双铺首耳,惜已失环。洗身外侧饰凸起的宽带纹一道。洗内底两侧饰鱼纹,中间铸有“建初元年朱提造”7字铭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