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古典家具网
2013、03、29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商代兽面纹双面铜
名称:兽面纹双面铜鼓
年代:商代晚期
规格:通高75.5厘米,面径39.5厘米,重92.5千克
兽面纹双面铜鼓于1976年于湖北省崇阳县出土。鼓面圆形,素面;鼓身饰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两端边缘饰乳钉三列,鼓身上部正中立一钮,中有穿孔,可系绳悬吊,鼓身下有四矩形座。该鼓凝重浑厚,纹饰清晰,气魄雄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鼓。此鼓的造型与现在使用的鼓基本相同,只是多了钮和座,说明鼓的形制早在商代就已基本定型,鼓身两侧边缘有三列乳钉,这是木筒皮鼓钉置兽皮鼓面的特点,由此可知青铜鼓是仿照木筒皮鼓制作的,也证明了青铜鼓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木筒皮鼓。
商代青铜鼓早年曾出土过一面,造型与此鼓大同小异,可惜已流落到日本,现为东京都住友博物馆收藏。
崇阳出土的兽面纹铜鼓是国内现存惟一的一面商代青铜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相关资料:
二○○○年三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古乐新韵———中国古代青铜乐器展》。此次展览除展出了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些青铜乐器外,还特地从湖北省博物馆借展了一件商代晚期的兽面纹铜鼓,这是我国仅存的一件商代铜鼓,也是现存最早的一件铜鼓。
此铜鼓造型奇伟,纹饰繁缛古雅。鼓整体由鼓冠、鼓身、鼓足三部分组成,鼓冠做成马鞍形,中间有一圆孔可供悬挂时穿绳索用;鼓身为现代腰鼓形,横置,有椭圆形鼓面,能左右敲击;鼓足是正立方体形,中空,并且与鼓腹相通。铜鼓鼓面无纹饰。其它部位均饰有云雷纹为主组成的饕餮纹,鼓身两端还饰有三圈乳钉纹。铜鼓通高七十五点五厘米,重四十七点五公斤。
此鼓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四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汪家嘴。当时由于连降大雨,山洪暴发,致使白霓镇沿河一带的田坎坍塌,稻田被淹。十四日上午,有四位农民去大市河边查看水情,忽然发现在沿河岸田坎坍塌处有个像“树蔸”样的东西,四个人掏挖了三个多小时将这件器物挖出,发现原来是件铜鼓,他们非常高兴,忙把铜鼓推到河里冲洗干净,然后找来绳子和木杠,将铜鼓捆好抬回家。当天下午,恰有一农机修理员来到大市村,此人略知一些文物考古知识,当他看到这件铜鼓时,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件珍贵文物,将这一消息及时报告县文化馆。文物干部迅速赶到现场,经过仔细察看和实地勘察后,认为此铜鼓应为青铜时代的文物。
随即,县文化馆馆长及文物干部又前往大市村,将铜鼓的发现者及其他有关农民请到一处,经过反复宣传、说服,铜鼓发现者终于同意将铜鼓上交国家。此后,崇阳县委、县政府向铜鼓发现者颁发了奖旗和奖金。铜鼓送到县里后,经湖北省博物馆数位文物考古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此鼓可能是商代晚期遗存下来的战鼓,后被河道变迁所掩埋,这应与文献所载武丁征伐荆楚有关。
商代兽面纹铜鼓自出土至今,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九八一年曾被选入《中国青铜器展览》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巡回展出;一九九三年选入《中国文物精华展》;一九九九年又被选调到香港展览。现在这件铜鼓已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