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2013、02、25

王三虎展示自己的藏品。
2月19日下午,58岁的王三虎打开电脑,网上的一则新闻吸引着他:俄罗斯一些网民开始在网上出售1月15日坠落在车里雅宾斯克州的陨石碎片,并声称是“最新藏品”,而且价格不菲。
王三虎祖籍洪洞县,多年前到霍州做生意。2008年,他在蒲县一座道观背后的山坡上捡回一块疑似陨石的黑石头,从此迷上了陨石收藏。
如今,几年过去了,他已拥有大大小小30多块“陨石”。“坠落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陨石碎片,都是普通的石陨石,价值并不大。”王三虎说,陨石收藏要讲科学,网民光凭一番热情就买陨石,很可能得不偿失。
1、从蒲县捡回“大黑石”
王三虎的住房三室两厅,他收藏的“陨石”都存放在阳台一个木箱内。箱子底部垫着几层棉布,摆在上面的陨石都包裹着一层旧报纸。他细心地撕掉报纸,一块块颜色发黑的“石头”露出真容。它们的个头有大有小,最大的一块,如同一个足球;最小的一块,只有枣核大。
“这些陨石,都是我过去6年找回来的。”王三虎说。
王三虎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他16岁开始离家外出务工,在工地砸过石头,筛过沙子,还干过爆破。1979年,他开始学着做生意,直到2008年8月以前,他的生活跟陨石收藏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1988年,在老家洪洞县赵城镇,王三虎开办了一家电器商店,经销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次,电视上播放的一则陨石坠落的新闻引起了他的好奇。天上的流星坠入大气层,与空气发生摩擦,会发光发热,烧不完掉在地上,就变成陨石。这些粗浅的有关陨石的知识,留在他记忆里。
1992年,王三虎跟5个朋友到蒲县旅游。在蒲县山区,有一座道教寺院,四周风景优美。几个人中,有一个道教徒。走进寺院拜过三清,大伙一块到道观背后的山上拍照留念。这是一个小山坡,地上的草很密。王三虎拿着照相机四下取景,没有留心脚下,结果被一块石头绊倒。他爬起身,发现将他绊倒的是一块颜色发黑的大石头。“它像一块陨石,他的表层一定是被烧黑了。”王三虎思忖着。
然而,他从没有想到,16年后,为了这块黑石头,他会故地重游。
原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王三虎经营的汽贸生意也受到影响。这年8月的一天中午,他正坐在家里为生意上的事发愁,他的四弟来家串门。在客厅里,两个人坐着聊天。“天上掉下的石头非常值钱,能按克卖。”四弟说。“我在蒲县见过一块黑石头,像是陨石。”王三虎回忆道。
王三虎的话,引起其四弟强烈的好奇。第二天一大早,两人便驾车赶到蒲县。在道观背后的山上,他们惊喜地发现,16年过去了,大黑石头没有挪窝,还待在原地。
王三虎抱起大黑石,沉甸甸的。虽然外形只有足球大小,重量却足足有50公斤。当天下午,两人带着大黑石头返回霍州。
“我夜里在街道上找到一家加工厂,给大黑石头做了切片。”王三虎笑着说,他上网查找到陨石鉴定资料,当晚就做起实验。陨石经过高温燃烧,其硬度与密度,远高于地球上的普通岩石。大黑石的切片,将玻璃划出一道道划痕;它的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3.8克。实验的结果,跟网上资料说的一样。
2、6年“追星”有苦有甜
在捡回第一块陨石之前,王三虎与国内陨石收藏界没有任何接触。他掌握的关于陨石的知识,几乎都来自互联网。
在国内,民间陨石收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08年冬天,一则上传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引起他的注意:2009年,中国(临沂)陨石文化交流会将在山东临沂举行。
在蒲县山间捡回家的黑石头,到底是不是陨石,王三虎心里一直没有底。这让他产生了参加交流会的念头。他很快与对方取得联系,交了900元会费,报名参加了交流会。
2009年春天,王三虎带着大黑石头及两片切片,来到山东临沂。这次交流会,在临沂一家宾馆举行,来自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广西、河南、广东、福建等国内多个省市的100多个陨石收藏爱好者赴会。交流会举行了3天,藏友们带去了近千块“陨石”,聚在一块,交流收藏心得,鉴赏藏品。“那次交流会,我收获极大。”王三虎说,他不仅看到以前只在图片上见过的珍贵陨石精品,还结识了很多痴迷的陨石藏友。来自新疆的几个陨石藏友,带来一块珍贵的铁陨石。它重约5公斤,外形如同一个茄子。经专家解释,陨石按其成分大致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3大类。石陨石的平均密度在3~3.5间,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铁陨石密度为7.5~8.0,主要由铁、镍组成;石铁陨石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密度在5.5~6.0间。而交流会上的这块铁陨石在坠落过程中,因高温熔化被拉伸变形,且前重后轻,坠地冷却后变成这个样子。与石陨石相比,铁陨石非常罕见,在陨石中仅占5.7%的比例。新疆藏友带去的这块铁陨石,是从戈壁滩上找到的。为寻找陨石,这几个新疆藏友经常带着帐篷和干粮到戈壁滩,一待就是十天半月。
令王三虎稍感遗憾的是,在此次全国陨石交流会上,与会的藏友和专家对他带去的“陨石”,并未给出肯定答案。然而与同行的交流,让王三虎对陨石???天上坠落的“星星”有了更深的体悟与感受。来自北京天文馆的一位专家称,流星坠落过程中,一旦发生碎裂,落地陨石会在地面形成一条坠落带。专家的话提醒了王三虎:蒲县小道观背后的山上,可能不止一块“陨石”。2009年至2011年,他前后几十次前往蒲县故地重游。
道观背后的山上,人迹罕至,乱草丛生。他背着背包、拿着小铁铲,沿着山坡搜寻。地上的草窠、石头窝,他一个也不放过。只要发现颜色发黑的石头,他都要捡起来研究一番:查看石头的颜色、质地,及表面是否有冲击面。“陨石与空气摩擦燃烧,变得发烫软化,其撞击地面时,表面会形成特殊冲击面,这是鉴定陨石的一个重要特征。”王三虎说。3年间,他根据想象中大黑石当初的坠落轨迹,在一片长3公里、宽30米、东西走向的带状地带,先后发现30多块与“大黑石”质地相同的黑石头。
在王三虎家,他递给记者一张他的个人名片,上面印着“上海市陨石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等字样,除此以外,他还是“山西省陨石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这两个头衔,都是他在6年“追星”过程中获得的。
然而,即便有这样的头衔,王三虎鉴定个人收藏的陨石的真伪,仍不得不借助外力。“现在,对民间陨石收藏,国内没有专业权威鉴定机构。”
2012年,经朋友介绍,王三虎将个人收藏的陨石切片送到国内某大学实验室,自费进行成分检测。实验持续了近大半年时间,检测了数十个项目。在对“大黑石”的检验中,科研人员发现,其元素组成大都落在陨石范围区,说明“大黑石”应是陨石。此外,科研人员在“大黑石”中还发现陨钡镁脆云母。这一化学成分,日本天文学家1973年曾在一个陨石坑里发现过。
3、陨石买卖交易量不大
1月15日坠落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陨石碎片,现在已经有人在网上出售,声称是“最新藏品”,而且价格不菲,吸引国内众多网民关注。个别陨石爱好者,甚至赴俄罗斯进行采集。
然而,对于网上这则新闻,王三虎显得十分冷静。“现在,国内陨石爱好者人数很少。大家收藏陨石,纯粹属于个人爱好。他们手中的藏品,有个人采集的,也有相互之间交换的,很少一部分来自交易活动。”王三虎说。
2011年,王三虎等3位山西籍陨石收藏爱好者,共同发起成立山西陨石收藏家协会,王三虎任副会长。这个小协会,迄今运转近两年,在全省发展会员却只有6人。除了王三虎外,一人在怀仁、一人在太原、一人在文水、一人在大同、一人在曲沃。6名会员中4人只收藏一至两块陨石。
自2009年起,王三虎年年都去中国(临沂)陨石文化交流会。他期盼与国内各地的陨石爱好者进行交流,也十分留意国内陨石交易活动。2011年下半年,经一位上海陨石藏友引荐,他参加了上海陨石收藏家协会举办的陨石交流及展销会。他带去几十件用陨石制作加工的挂件,并随展销团赴广东展览。这些挂件,由陨石切片加工制成,最高卖1000元一个,便宜的也卖500元,到年底卖了两万多元。也是在这次活动后,王三虎被上海陨石收藏家协议吸收为会员,并被推选为该协会副会长。“现在,国内陨石交易量不大,价格相差悬殊,有按公斤卖的,也有按吨卖的。”王三虎说,对于网上一些新闻报道称,陨石价格不菲,价比黄金,只是一种炒作,他个人没有见过。
去年年底,上海陨石收藏家协会通知他,一个投资人允诺,将在上海开办一个陨石博物馆,邀他参加展览。“陨石收藏,只是在渐渐升温,还没有热起来。”王三虎说。
本报记者梁成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