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
(2012-05-16 07:04: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初中化学上册 |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学生能够简单地描述所看到过的一些现象,例如蜡烛燃烧时能发光、发热,还会“流泪”等,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并学会观察的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但是学生对于怎么研究物质、主要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利用什么方法研究并不清楚,所以本节课要在学生几乎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的方式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从而体现化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得出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的分析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填写实验报告册,并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实验的简单由来并感受化学的发展;
2.初步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具支试管、白烟收集器、水槽、小刀等。
教学内容安排: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
【展示】播放《西游记》的炼丹炉火烧孙悟空的一段视频,展示古代的炼丹炉和拉瓦锡纪念馆图片 介绍化学实验的由来和发展,介绍本节课用到的仪器。 |
【观看】图片,想像实验时的一些情景。 |
通过学生熟知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雏形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感受化学的发展。 |
|
点燃前对蜡烛的探究 |
【过渡】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生活中的蜡烛这一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实验的乐趣。首先请你说说在什么场合见过蜡烛。 【板书】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 【指导观察】请同学们将实验台上的蜡烛拿在手里,描述你看到的蜡烛。 【设疑】蜡烛中间的棉线起什么作用? 【继续体验】用手摸一摸,再捏捏,用指甲在蜡烛上划一下,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比较蜡烛和水的密度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鼓励学生 |
【回忆】在生日聚会时,蛋糕店里,家里停电时见过。 【记笔记】 【观察和描述】 蜡烛是红色的(有的组是白色)固体,中间有一根棉线,摸起来有滑腻感。 【猜想】可能是引火的作用,因为每次点蜡烛时总是先点棉线,棉线着了之后蜡烛才着。 【感受与体验】 用手摸有滑腻感,用手捏蜡烛,感觉有点硬,但用指甲却能划出痕迹。 【思考并回答】 将蜡烛切一小片放在水里观察,发现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
联系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体验描述蜡烛的一些物理性质。 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
|
燃烧时对蜡烛的探究 |
【过渡】许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想点燃蜡烛了,下面我们就点燃蜡烛。 【提出观察要点】 1.蜡烛哪部分先被点燃?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状态、硬度有什么变化? 2. 【投影】较清晰的蜡烛火焰分层的图片 【提出问题】 蜡烛燃烧时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可能与什么有关?试设计实验证明。 【演示】将火柴梗平放在有三层火焰的部分约2秒钟,指导学生观察火柴梗颜色的变化,分析原因。 【板书】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过渡】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请根据下面的实验做出分析 【演示】将大具支试管罩在火焰上方,再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指导学生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石蜡+氧气 |
【点燃蜡烛】 【观察与描述】 1.棉线被点燃后棉线周围的石蜡开始熔化形成一个凹槽,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硬的。 2.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火焰颜色分层。 【观看】蜡烛火焰图片 【猜想】可能与温度有关,提出实验方案 【观察并模仿】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黑,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 【记笔记】 【思考】可能产生了某种看不见的物质 【观察并模仿】试管支管的内壁有大量小液滴生成,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出现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记笔记】 |
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细致观察与体验,描述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得出结论 |
|
熄灭后对蜡烛的探究 |
【过渡】下面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把蜡烛用白烟收集器盖灭后,快速用一根燃着的火柴去靠近产生的白烟。 【提出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白烟是什么?请大家讨论。 【板书】有白烟产生,为石蜡蒸汽。 |
【观察】火柴还没有接触到蜡烛灯芯,蜡烛竟然顺着白烟就被点着了。 【猜想与讨论】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蒸气,由于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所以应该白烟应是石蜡蒸气。 【记笔记】 |
对生活生活中常见但又没有关注的问题进行探究,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
|
小结 |
【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应关注什么? |
【讨论后小结】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中应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
总结学习,进一步认识化学 |
|
板书设计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点燃前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 二、燃烧时
石蜡+氧气 三、熄灭时 有白烟产生,为石蜡蒸汽。 |
学生学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点燃前对蜡烛的观察
|
组成 |
颜色 |
状态 |
触摸感觉 |
硬度 |
密度 |
蜡烛 |
|
|
|
|
|
比水 |
二、燃烧时对蜡烛的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点燃蜡烛 |
蜡烛 硬度 |
棉线起的作用是 蜡烛的熔点 |
2.对蜡烛火焰的探究 将火柴梗平放在有三层火焰的部分约2秒钟 |
火焰分为 火柴梗处于火焰 |
说明蜡烛火焰 |
3.对生成物的检验 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再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
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 |
说明蜡烛燃烧后 有 |
三、熄灭后对蜡烛的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熄灭蜡烛 |
灯芯上方出现
闻起来 |
|
2.用燃着的火柴接触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
蜡烛 |
白烟为 具有 |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小组活动评价标准
|
符合 |
基本符合 |
不太符合 |
不符合 |
我们进行的实验操作 |
|
|
|
|
我们记录的实验现象 |
|
|
|
|
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 |
|
|
|
|
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做得最好的方面是:
自我评价标准
|
符合 |
基本符合 |
不太符合 |
不符合 |
我不懂时就问 |
|
|
|
|
我注意了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
|
|
|
|
我尊重别人的实验成果 |
|
|
|
|
我认真听取并记录 |
|
|
|
|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近距离仔细地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由于本节课使用了具支试管和白烟收集器使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成功率极高,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个别学生在点燃蜡烛时发现有黑烟产生,在此去我顺势给学生介绍了可燃物燃烧不充分导致的后果,进行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