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姓名:肖志宏
一、 教材分析: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三节内容。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今后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本单元重难点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 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理念: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重难点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然后再次试验、升华认识。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根据教材特点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地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合作能力和自觉探究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进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归纳排水法求体积的算理。
三、 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讲故事:《曹冲称象》
2、名数的改写
3、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与本节课有密切联系的儿童故事吸引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等学习品质,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几个复习题准确的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切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质疑引入、合作探究
1.教师先出示几个不规则物体(橡皮泥、苹果、西红柿等),质疑:怎样求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发言,教师小结:橡皮泥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量出相关数据再根据公式计算,而苹果、西红柿等则无法直接求体积,指出这些物体不像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规则,所以就给它们命名为不规则物体,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究如何求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顺势板书课题)操作感知,导入新课。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验演示,初步探究。教师先明确实验目的,出示“操作指南”,指定几名学生按照步骤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引导大家细心观察,然后组织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小结,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求一个苹果的体积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学生自学课本第51页例6,师巡视指导。
小组自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4.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方法,师板书。
5.尝试练习: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在掌握了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做一做”第2小题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既初步探究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合作能力和自觉探究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再次实验、升华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放在容器中的西红柿取出,观察水位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实验二:请同学把一个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又观察到了什么?
生:讨论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并发表不同意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A、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B、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C、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溢出部分水的体积
师小结:上述的方法我们称它为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四)巩固拓展,检验目标
1.看图计算体积
2.数学万花筒
(五)、作业布置与指导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多层次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外来的叫知识,内在的是智慧。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教师大力提供应用时空,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和对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六)谈收获、评价总结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学生回顾学习收获,相互评价相互补充,既检验了效果,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梳理了课堂脉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四、板书设计
板书体现了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内容;将其竖排,易于进行对比,简洁而一目了然。彩色粉笔的使用使重点更为突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