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阳经济区”到“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关于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思考之八
(2022-05-03 04:52:15)| 分类: 沈阳经济区 |
从“沈阳经济区”到“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关于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思考之八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是以沈阳为中心,由沈阳及半径100公里范围内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和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等七市一区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处于等距离的辐射线上,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区域面积7.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7.5%。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是关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大沈阳都市圈区域合作的理念、政策的延续和深化。这个概念的形成,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过程。过去,关于中部城市群区域合作,曾经有过多种叫法。笔者作为侧重研究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合作问题的学者,一直致跟踪研究20多年,经历了这个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相应地,在笔者所著的几部著作、四五十篇论文和几百调研报告中,也在不同时期使用国不同的概念。
这里,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合作的不同时期使用的不同概念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关于中部城市群区域合作的形成与最初概念
多年来,辽沈地区的学界和经济界一直就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集中区的区域合作和一体化问题进行研究,关于合作的理念和设想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成型,在90年代曾在政策层面进行设计。但关于合作形式,曾有不同的称谓。上世纪80年代阐述较多的是“辽中南经济区”。90年代初,随着沈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沈大高速公路经济带”概念脱颖而出。90年代中期以后,在论述全省对外开放的“三点一面”整体格局时,政府官员和学者们更多地使用“辽宁中部城市群”或“辽宁中部城市经济区”的概念。进入新世纪又产生了“大沈阳都市圈”的构想,研究者们跳出行政区划限制,开始借鉴国外大都市经济圈的模式研究中部城市群,最终形成了“沈阳经济区”的概念,并在省委、省政府的文件中得到了认可。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概念。只是道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使用。
在工作操作层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辽宁就开始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协作区,并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联合体”,成立理事会。当时是八城市作为成员单位,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铁岭。理事会设在沈阳,每个设一个副市长主管,有一个副秘书长具体分管,有专人在设在沈阳的理事会工作。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照行政力量主导设立的区域协作机构,后来就基本上淡出人们视野,实际上到现在也没说撤销这样的机构。
最初的称谓没有固定,有时叫“沈阳经济区”,有时叫“大沈阳都市圈”,有时叫“辽宁中部城市群”,有时叫“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
2002年6月,时任省委书记闻世震对辽宁社会科学院冯贵盛研究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总体发展战略与构建“大沈阳”经济体框架思路研究》究报告批示:“发挥沈阳在中部城市群的牵动、辐射作用,构建大沈阳经济体,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优化配置地区资源,建立共同繁荣的经济区,意义十分重大。应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制定个专题方案是必要的。”这时用的是“中部城市群”和“大沈阳经济体”。
而笔者鉴于对南京都市圈的调查研究,在2002年提出“大沈阳都市圈”的概念并形成研究报告。2002年8月在沈阳市青联大会上的“新世纪、新青年”论坛(与市长对话会)上,做题为《关于构建“大沈阳都市圈”的思考与建议》演讲。这个思路受到参加会议的时任市长的充分肯定。
2003年5月,辽宁省委在沈阳召开了辽宁中部六城市市委书记座谈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闻世震在讲话中,提出了加快构建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经济区。
需要指出的是,最初的沈阳经济区或者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概念当中,是六城市,不包含营口和阜新。最初是中部城市群政协论坛第一次会议,邀请营口市政协加入,随之才政府部门逐渐介入。阜新的加入是2008年7月以后的事情。
二、关于“沈阳经济区”概念的最初使用
关于建设沈阳经济区的概念最先是沈阳市使用的。2003-2004年,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区域合作,基本使用“沈阳经济区”的概念。
2003年8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举行沈阳经济区暨沈阳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对策国际研讨会。2003年9月召开的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正式提出和肯定了建设沈阳经济区的设想。2003年底召开的沈阳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沈阳为中心、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体的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概念在2004年2月省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得到了肯定,该《规划》指出:推进以沈阳为中心,紧密联系周边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在内的中部城市密集区建设,使之成为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沈阳经济区。
2004年4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启动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得到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的响应。
2004年12月,新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到沈阳调研,他提出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形成在东北地区有较强影响力、在全国有特色的重要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并且形成东北亚合作的关键区域,以支撑辽宁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三、“辽宁中部城市群”概念的使用情况
在2003-2004年普遍使用“沈阳经济区”概念的时候,有些城市的同志对此还是有些想法的。在笔者对有关城市的调研中,有的领导同志直接就不主张使用“沈阳经济区”的概念,甚至有“老大哥不能欺负小老弟”的说法。加上沈阳市的“谦虚”,这个概念就与“辽宁中部城市群”混用来。比如到了2005年4月,标志着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全面起步的七城市市长“峰会”的协议,就是这样处理的问题(实际上2005年以后,在正式的场合,基本上不提“沈阳经济区”的概念了)。
2005年4月,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六市的市长与沈阳市市长正式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该协议包括交通运输、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流通、对外招商、人力资源、科教文化、旅游开发、生态环境等10个领域19项具体内容,标志着以沈阳为中心、辐射百公里半径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全面起步。
2005年7月,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李克强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
2006年10月,省委书记李克强在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举措。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形成符合新型产业基地要求的区域发展格局。沈阳要重点打造沈西工业走廊等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支持建设沈阳——铁岭工业走廊等一批重点工业园区,推动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支撑联结沿海与腹地的互动。同年12月,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把调整产业结构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结合起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沈阳和大连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破除行政壁垒,建立健全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的合作机制。次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沈阳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加强合作,构建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2007年以后,沈抚同城化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各项一体化项目不断推进。7月召开的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沈阳与抚顺同城化发展,壮大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是省委第一次通过全会对沈抚同城化建设做出部署。
2007 年的主要进展市,省政府建立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协调机构,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四、“沈阳经济区”概念的明确
2008年7月,辽宁省政府召开沈阳经济区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将辽宁中部城市群更名为沈阳经济区,将阜新市正式纳入沈阳经济区。这样,经济区就由七城市变为八城市。该次会议提出,正在编制的沈阳经济区规划,明确沈阳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要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重要的经济中心。近期要在九个方面的一体化上取得重点突破,即人口管理、交通、产业集群、电信、商贸物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及环境治理一体化。
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获批成为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主题是新型工业化。2011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下发《关于印发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
习近平总书记对沈阳经济区十分重视。2013年8月在视察辽宁时提出,沈阳经济区“要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加快推进同周边城镇及产业园区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
总体上讲,在获批“国家战略”的最初几年,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区域一体化为方向,沈阳经济区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的。在沈阳经济区这块国家“试验田”里,一个个尝试与探索不断涌现:从规划编制、城镇体系构建、城际连接带建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八城市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一体化建设取得很多成果,交通、通讯、金融、民生、生态、旅游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成效显著,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发展局面。这些方面,笔者在后续报告中阐述。
需要指出的是,沈阳经济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和一体化进程,在“十三五”时期,进展不快,省及各市的领导协调机构进行了调整,很多协议没有得到落实,工作责任不清,学术研究也没有跟进,民间的力量也很少参与,企业层面也很少有有效的合作了。到“十三五”后期,伴随着全省区域发展思路调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五、“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概念的提出
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东北考察,并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动东北振兴座谈会,在会上首次提出“现代化都市圈”的概念。他指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
2019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始推进全国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和建设。
202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沈阳为核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沈抚示范区等为支撑的沈阳现代化都市圈。2021年3月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十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阜新市加入。
2022年2月,作为推动辽宁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方案》的“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7市以及沈抚示范区。《方案》明确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定位:要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我国北方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创新样板区,打造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引领区。《方案》还确定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三年发展目标: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形成一批超千亿、具有引领性的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0%,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