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启东:青年学者心理修养的五点感悟

(2021-03-19 07:05:42)
分类: 文化评说

梁启东:青年学者心理修养的五点感悟

 

青年学者如何做好学问?如何扣好人生的扣子,在人生紧要处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如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现在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乱象、怪象,特别是学界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何做好心态修养?我的基本观点是,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不管你从事什么领域,都应当不断地调整心态,保持宽容的心、正直的心、真诚的心、沉静的心、平和的心,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把自己培养锻炼成为一个人格高尚、心态平和,有理想信念、有文化修养的人才。

这里的五篇感悟文章,都是几年来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讲座的提纲,或者和自己带的学生谈心提要,以及写的小品,零零散散,或叫零零碎碎的一些思想点滴。今天综合整理一下,发在网络上和青年学者朋友们共享或共勉。

(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为人处事的标准,是一个人内涵的表现。“忍一直风平浪静,退一时海阔天空”,这是一句影响很大的名言。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做事或与人相处时能豁达大度呢?对于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来说,宽容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人生匆匆几十年,光阴流逝如白驹过隙。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事是过不去的呢?有些人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成为心里永远的包袱,甚至带进了坟墓。

知识分子要学会宽容,有一颗宽容的心。

要有要把心放宽些。人的心胸其实不是很大。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只是良好愿望。人心只一拳,不要把它想象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那么我们既尽量大度些,放开些,豁达些。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

人应该宽恕待人。先圣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换位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如果自己换位想一下,为人处事就能兼顾各方面利益,这样也才能做到取信于人。

人需要做事,要充实起来,用繁忙把自己的无聊打发掉。无事的人往往生非,生非的人常常无事。不能太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指点点;你做得一团糟,也会有人歌功颂德。为人处事靠自己,背后评说由他人。能拯救你的,只能是自己。不要纠结于外界的评论,不要过分在意耳边的声音,不要掉进他人的眼神,不要为了讨好周遭而扭曲了自己。

要经常审视自我,就是“把镜子转向自己”。先圣还讲“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照几遍镜子。这是审视自我、自我反思的意思,是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好办法。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事业、家庭和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还是那句话:屋再宽,也不如心宽。

要学会沟通,放开心灵。打开心灵这扇窗。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放开心灵才能够容纳、接受他人的观点。有效表达的标准是对方能够正确理解。人和人之间需要交流。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一个烦恼,我一个烦恼,交换一下就是半个烦恼;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交换一下就是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宽容不是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而是为自己的成功找方法。宽容是对生活的体验,是对生命的洞悉。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宽容是负氧离子极高的空气,它可以洗肺,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宽容是宽广无际的大海,可以让人的心胸更开阔。学会宽容,我们的未来更光明;学会宽容,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二)要有一颗正直的心

人得正,正直、刚直不阿。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章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有一首《赠曾志》的诗,写到:“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底无私天地宽,说明人的新要正,思想要正、心术要正、思维要正、行为方式要正。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只要人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便要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无私,从不斤斤计较,自然心情舒畅,开心快乐。

俗话说,走得正、行得宽。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很民主、很自由,至少在理论研究上不打棍子、在学术上不扣帽子,至少在政治上是清明的。你想走得正,没有人干涉。不像文 革年代,你想走正路都难。

想起了几年前曾参加一个老同志的百年诞辰纪念日的座谈会。这个老同志叫张青榆,原名张庆余,是我岳父的同志和战友,他的公子又是我的朋友。张青榆是一个沦陷时期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作品有长篇小说《冷香槟》《古城的风雨》,中篇小说《忧郁人》《槐树花》,短篇小说《张老夫子》《残夜》《听雨胡同》等多篇。1949年曾参加东北第一次文代大会。解放前做过教员、编辑、记者。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编辑、记者,为《鸭绿江》杂志创刊人之一。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做过中学校长、教育局长等职,他为沈阳28中学创作了校歌,使沈阳的中学第一次有了校歌。试想,他如果去了延安,会不会是萧军、端木良式的作家;试想,他如果别太倔强,学会些官场的吹吹拍拍,绝不会多年不提升,至少不是官越做越小;试想,如果他别太刚直,他就不会是文 革初沈阳市教育界第一个被打倒的人。但是他太正、太耿直了,同事评价,他是所见过的唯一站着走过文 革的人。在会上,我为老同志赋得七律两首,其中写到:虚怀若谷轻名利,厚德如盐向大千;刚直性情抒壮志,师表风范耀教坛。

知识分子是个特殊的群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当中,要保持正确的思想、正派的作风、正直的言行实际上很不容易的。现在不是文 革,但是我们经历过文 革。历史其实并不遥远。历史上凡事整人的最终都被整。史载,1957年第一个批章伯钧的人是吴晗,后来1967年第一个自杀的人是吴晗;胡风事件中最出力的是周扬,后首先被整斗的也是周扬。我们不能苛求上述历史人物的境界像伟人那么高尚、无暇,他们在历史上,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想。在那种特定条件下,他们的作为在当时可能被认为是正确的,人们的认识水平就是那么高。历史就是这样。

人还是走的正一些为好。虽然不是文 革,但好多人却有着文 革思维,以整人为事业,以告状为营生,以揭短为乐趣。唯恐天下不乱,唯恐别人好过自己。嫉妒心太强,一生都不能满足,那一生都不会幸福;人过于偏执,固执己见,对人吹毛求疵、对己百般原谅、自我评价过高,那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做人要有底线。其实,青年知识分子更要有底线思维。近几年在纷纭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在物欲横流的商海中,有些作家、有些学者,为了获奖最好是诺奖,为了几毛钱,为境外好评,所以就为资本张目,为邪恶站台,把自己的思想进行商品交换,把自己的灵魂出卖了。丧失了底线,只能成为“坐家”“砖家”。

一个知识分子,不求你多高尚、爱助人,只求你心地善、不整人。整人终会被报的,这辈子不报,人还都有儿女呢。人的一生,看给儿女们留下了什么,不能让他们受到指责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直、无私是一种高尚品德,是无价之宝。金钱买不来正直,权力换不来正直,邪恶压不住正直。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邪恶猖獗的时候,正直的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三)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欲成大器,有大作为,非真诚而不可能。古人云,欲成其事,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青年人做学问就要真诚待人,用心做事,成为一个真诚学者

知识分子最应该讲诚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前些年中央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中强调,“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讲信用,守诺言,办实事,不虚伪欺诈。孔子多次讲过诚信,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自古以来,有关于诚信的佳话可谓是数不胜数。古代有曾子杀猪、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的诚信典范,也有“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曾子、商鞅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成为万世诚信的楷模;而周幽王和褒姒以玩乐戏弄别人的真诚,终没逃脱个人受辱和王朝灭亡的命运,并留下千古骂名。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诚待人、以诚行事、以诚立信是维系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行为准则,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在谈到人与禽兽的区别时,把“朋友有信”作为其中的一个条件,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当作个人修养的最高境高。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把诚信置于义利观的内涵之中,从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到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都说明在义利观中诚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晋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商业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晋商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了五个多世纪,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的经营范围也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钱庄,在中国金融界开创了新的天地。为什么晋商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那就是他们背后的隐藏的深厚的晋商精神、晋商文化。而这种文化的灵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在现实生活中更有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诚信危机正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各个方面蔓延,甚至渗入到人的心理意识,使人们相互猜忌、防范、以邻为壑、甚至相互敌视,社会陷入“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造假是真的”恐慌之中。有人迷惘,有人贪婪,有人虚伪,有人沉沦。一些人经不起考验,原本坦诚纯净的心理天平开始倾斜。在这些人眼里,“诚实”只是窝囊的别名,“正派”只是无能的表现,而“奉献”则是傻瓜的事情。真诚待人,实在做事,敬业勤奋,被看作缺心眼、傻帽、窝囊废,坦诚实在的人被看作是不识时务,甚至遭到打击。

今天,我们在知识分子队伍中呼唤真诚,呼唤诚信,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新型人际关系,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赤诚,用实际行动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期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再有造谣中伤、恶意整人的行为,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善意地而不是恶意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同假象、坏现象、学术造假、网络堕落现象作斗争,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做到表现真诚、传达善意。希望知识分子队伍能够成为一个友爱的集体,能够弘扬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形成好的学风,形成新的风尚,做学术道德的守望者、实践者,真正涌现好专家、好作品,使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机构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

(四)要有一颗沉静的心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和同事磕磕碰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沉着冷静,始终拥有一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风度,切不可急躁、意气用事。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记住:发脾气是短暂的发疯,是没能耐、没修养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拿卑劣和龌龊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古语讲那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用过于狭隘的想法,去考虑别人也是这样想的。比如,说他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而对方其实什么都没说、都没作,甚至有时还夸奖对方;比如,就爱听别人的议论,听别人的传话,搬弄是非,每天耳根子软,搞得自己心里也一天平静。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廉颇在以小人之心度蔺相如的君子之腹,所以就有了负荆请罪的成语。

做学问要创新,要创造新观点,要否定旧观点,就会有争论。一个人在与人相处,要求同存异;在学术研究领域,尤其要求异存同。学问上求异求新、革故鼎新的道路是不会平坦的,甚至会招来骂声的。天下没有无疵的佳作,任何作品都会有瑕疵,特别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作品。不怕别人批评,甚至吹毛求疵的批评,应当感谢人花气力吹毛,感谢人家找出了“疵”。

近年来东北经济下滑,所以网络上妖魔化、丑化东北的声音不绝于耳。我在一些报刊或网媒上发声,强调要正确看待东北的历史和现在,要保持对东北的信心。这本是主旋律,弘扬的是正能量,但却招来不少骂声。最近在发了几篇关于东北历史贡献的文章,比如《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辽宁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为什么说“辽宁乡音遍天下”?》《为什么辽宁是“共和国装备部”?》《辽宁有厚重的“英模现象”?》,褒贬不一。有人批评我写这样的文章不合时宜,有人说我说无视东北经济下滑的现状“唱高调”, 还有很多难听的声音。怎么办?你既然敢于把文章发出去,不管是纸媒还是网媒,就应当欢迎人家七嘴八舌,就要有接受批评甚至被骂的思想准备。

上世纪90年代,温州刚刚经济崛起的时候,市场上假货很多,被曝光后,温州受到全国的批评,温州的领导谈不起头来。李瑞环同志去调研后,说了三句话:面对议论不争论,面对困难不动摇,面对问题不护短。做学问何尝不是这样。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给自己起了的号叫“邓争议”。他说,做学问不可能没争议,争议是推力,推动逻辑更严密,概念更准确。

做学问需要静心静气。静心,是一种修养,一种修炼,一种觉悟。让心静下来,你才能读懂自己,才能读懂他人。学界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学界正是道场,需要历境修心。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要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始终保持“每临大事有静气”的风度,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用豁达释放纠结的过去,用坦然迎接迷茫的未来。

我收藏了一个博友的微博,很有道理:人这一生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在你困难时拉你一把的人,最不能结交的是在你失败时藐视你的人,最不能相信的是在你成功时吹捧你的人,最不能抛弃的是和你同创业共患难的人,最不能爱的是不看重你人格的人。

我自己也发了条微博很受欢迎:【小心六种人】1、虚荣型——这种人易说假话办错事。2、敏感型——这种人常常是猜忌和怀疑充斥内心。3、孤傲性——这种人不知自己是谁,易眼高手低。4、情绪型——这种人往往在冲动中走偏且很难矫正。5、盲目型——这种人心无目标,眼无方向。6、心计型——这种人是典型小人,不可合作且需提防。

(五)要有一颗平和的心

人的一生其实真的很不容易。长,也就是百八十年,真正光彩的时间更少。一个知识分子做学问的黄金时间也就三四十年。谁都想不虚此行,不枉度一生,但真正能够光彩度过的毕竟是少数,多数都平平淡淡,甚至极少数人昏昏谔谔走完了几十年。

怎样有所成就?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凡有作为的人,都是德行高尚的人。知深浅、明尊卑、识轻重、讲规矩、守道义,不以术而以德、不以谋而以道、不以权而以礼。人还是要有德的,要有德性,才会有德行,才会有德学,才会有德政。

要谦虚谨慎、杜绝自我膨胀。知识分子尤其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时刻明确自己的定位。要懂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和眼前小利。荣辱不惊、处惊不乱,赢得下、输得起,胜不骄、败不馁。赵朴初老先生的《宽心谣》说得好: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多数人的生活都平平淡淡。但就是平平淡淡中,也有人生乐趣。传李鸿章晚年手书一帧条幅,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下联: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李中堂的条幅确实发人深省。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做学问需要静心静气,平和心态,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电视剧中,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别人的嘴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抱一颗淡然的心去看学术纷争。

人的心理素质决定着人在个性、气质等方面的特点,直爽开朗型的人对压力有较强的承受力,不易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而沉郁型的入则往往经不住生活的重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着人的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绪,如开朗、乐观、豁达、心平气和等,它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要对自己的个性和气质有较清的认识,做到扬长避短,并努力完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持之以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