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创新潮涌
(2019-02-27 23:33:18)分类: 振兴前沿 |
腾笼换鸟
——辽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
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二
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习近平
9.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居全国第三;41.2%,利润同比增速列全国第二。
55.5%,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再创新高。
56.2%,先进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
透过上面的数字,可以解读出这样一个事实:辽宁正以发展质量的“进”,推动发展态势的“稳”。
曾几何时,传统产业的“失速”,新动能的“步缓”,造成了辽宁经济的一路下行。
调整结构,是一次艰难转身,将忍受巨大的阵痛,更需要方向的指引。
对于破解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多次把脉定向。他指出,老工业基地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他强调,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他要求,要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新进展,下决心振兴辽宁工业,再创辽宁工业辉煌。
2018年9月28日,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如时代的灯塔,照亮前进的航程。
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辽宁态度坚决,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面对沉疴不姑息,“三去一降一补”,引资源要素流向中高端;
面对短板不回避,“加减乘除”一起做,调出产业新格局;
面对挑战不服输,点燃创新引擎,激发市场活力。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辽宁,正在吹响转型升级“集结号”。
坚决“去降补” 提升“供给侧”
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低端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客观地说,这些“余震”在辽宁,仍未彻底消除。
改变“原、初、重”,还需发力“去、降、补”。
去产能,甩掉腐肉,才能谋求新生,虽压力巨大但必须干净利落。
去年,我省依法依规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25个,化解煤炭产能361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4万吨,出清180户“僵尸企业”。县域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进一步缩短。
关停3套旧蒸馏装备,生产负荷率从77.66%提至100%,这组来自抚顺石化的对比数字,诠释了“减”即为“增”的辩证法。
降成本,清除束缚,才能轻装前行,虽刀尖向内却依旧大刀阔斧。
春节前夕,在全省减税降费视频动员培训会上,不少人埋头紧记。政策细节再多,减税降费的红包,也要精准发放。去年,全省企业少交税费1390亿元,降低企业用电成本40多亿元。物流成本在逐步降低,网络更快了费用更低了。
补短板,直面痛点,才能精准施策,虽举步维艰却承载着升级的喜悦。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辽宁的痛点之一是产业发展不均衡,工业一柱擎天。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建设,让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量。”
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转战电商平台,全省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35%。实现“农头工尾”,21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2%。修建致富之路,去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万公里,连通行政村“最后一公里”被全部打通。
无论推动发展的招式如何变换,最终的落脚点却始终如一。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既是出发的原动力,也是振兴的强支撑。
调整之后的经济森林,土地充裕、雨露丰厚,灌木铺天盖地,大树顶天立地。
没有了阻碍、解开了捆绑,微观主体活力四射,2018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66万户,同比增长5.1%,创历史新高。
腾出了空间,调整了温度,潜力项目批量扎根。恒大集团4个大项目相继落户沈阳、抚顺、省沈抚新区;大连英特尔项目二期建成投产,为三期打下坚实基础;华晨宝马铁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大个头”们的身后还有更多配套企业正随之而来。
老树生新枝 嫩芽正破土
“腾笼”不是“空笼”,发展空间留了出来,还要弄懂“老鸟”去哪儿、“新鸟”在哪儿。
老工业基地,“老”的优势不能丢,要想办法通过剪枝、嫁接,让老树长出“新”芽。
乘坐高铁,前往鞍山西站,定能看见从德邻陆港满载驶离的车辆。如今,鞍钢的客户,只需打开手机就能下单买钢材,还能实时查看自家货物的位置。海运、陆运方式随意选,大块、小块粗加工也不用再自己动手。
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鞍钢这个大块头,俯下身来做细活儿,将销路拓得更宽。
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涅槃后的老工业基地飞出了一只只“火凤凰”。
鞍山森远路桥有限公司,正用连年翻红的业绩诠释“新生”。
大型道路养护装备是鞍山森远的主营产品,然而由于目标市场萎缩,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开辟新模式,让其柳暗花明。用设备、技术入股,让合作伙伴出资金、拉项目。两年时间,20家森远合资企业在全国各地成立了。有了新增长点,森远稳坐国内行业龙头交椅。
优势产业改头换面的同时,各类“新”元素也在集聚,全方位的振兴,需要的是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未来路在何方?省委省政府,扬长不避短,将“四多四少”摆在桌面上进行靶向治疗,做出全面部署。
《推动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随之,一大群来自战略新兴产业的“俊鸟”找到了栖息的高地,一股股强劲的新动能找到了喷薄的出口。
不久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华中数控(辽宁)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基地落户沈阳,紧随而来的是全国若干行业领军企业的入驻。
几乎同时,辽宁省集成电路和智慧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预计全年集成电路行业产值增速将接近70%。
抢占“智”高点,我省确定了100个重点推进的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做精做优消费品工业,11户辽企获评国家“轻工行业百强”,53项消费品新产品新增效益30亿元。去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步增长12%,跻身全国8强,全省建成投产或试投产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达168个。
辽宁工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绿色化迈出坚实步伐。
引创新活水 育万木葱茏
初春的大连,海风正劲。
位于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开年就在挑战产能的极限。总裁于德海心里着急:“产能满负荷,订单在排期。为了赶出这批五轴数控机床,只能加班加点。”
拥有1000多项技术专利,全产业链均自主研发的光洋,已经打响进军“珠三角”“长三角”市场的开门炮,进入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时代。
正在创造奇迹的不仅是光洋,还有整个辽宁高新区和自创区。
1%的土地面积,贡献18%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全省改革的“试验田”,经过不断精耕、深耕,高新区和自创区已经成为创业创新聚集的热土。
创新,是第一动力。唯有牵住这个“牛鼻子”,才能助力老工业基地大踏步跃上新台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品是创新的载体,人才是创新的保障。”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说。
去年,我省共梳理出21个重点创新链,攻克关键技术53项,开发出重点产品和关键部件26个。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2490亿元,增幅超过20%。同时,150位科技领军人及创新创业团队入选“兴辽英才计划”。
站在政策高地上,大企业注重行业引领,小企业则倾情“专精特新”。
走进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门,一座三层白色小楼上,“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不久前,这里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同获殊荣的企业在我省已经有22家。
在汽车配件领域,营口阿部配线有限公司被公认为专家,核心技术无人超越。国内80%的家用车上都能找到来自阿部的产品,在辽宁这样的“隐形冠军”不胜枚举。
只看所长不看所短的前进,必将跛脚。
“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与经济游离的‘两张皮’现象亟待扭转。”王大南直言不讳。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我省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计划》,8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被细化分解。18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通过认证,94家产业技术创新平台、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
科教大省的先天优势,让辽宁制造业企业近水楼台,高技术产业的“百果园”呼之欲出。去年全年,我省申请专利65686件,全年技术市场成交各类技术1.8万项,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499.9亿元。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新起点上,老工业基地正在拔节。
(辽宁日报2019年02月23日,记者 孙大卫 赵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