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东北要做“四抓”大文章
(2019-01-16 00:58:24)| 分类: 财经时评 |
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东北要做“四抓”大文章
新时代东北振兴,经济结构是“四大短板”之一,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那么结构调整的逻辑起点应该怎样思考?是着眼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还是新动能的培育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和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振兴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这就明确指出了结构调整的着眼点,也指出了创新驱动的着力点。
东北地区的结构调整,要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抓住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立足于转换动能,以创新驱动汇聚全面振兴新动能,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总体思路,是“四抓”:
一是抓新,是大方向。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困难,是支柱性的传统产业衰退、传统动能也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所以目前东北地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这个时候,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所以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就像一台“老车”,仅仅加点油、加点水,不行,需要大修,需要换“发动机”。在操作上,要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要“寻找蓝海”,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无中生有”不是科幻,也不是魔术,而是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寻找蓝海,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二是抓轻,是重手段。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上的问题,是“四重四轻”:重“重”轻“轻”、重“旧”轻“新”、重“大”轻“小”、重“国”轻“民”。重化工业比重大,轻型工业比重小——轻重比例失衡。轻型产业涉及衣食住用行、娱乐等多个消费领域,是关乎民生民富的综合性产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在稳定内需、扩大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东北地区的轻型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强人意。东北各个城市的超市里,很难见到有品牌的地产品。东北地区的产业要由“重”向“轻”转变,轻型产业要“重整行装再出发”。重点是实施“三品”战略,即以“增品种”满足多样化消费新需求,以“提品质”促进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以“创品牌”树立东北制造良好形象,争取在副食品、家电、皮革、家具、五金制品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上实现突破。
三是抓小,是大战略。小微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科技型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目前,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底层力量。而科技型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但和南方一些城市比,东北小微企业层次较低,民营经济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差距大。近年来全国500强民营企业,辽宁入围的在六七户,黑龙江、吉林入围的一两户。2017年A股IPO的户数,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为98户、87户、65户,而东北只有4户。抓“小”,体现的是一种放眼未来的眼界,也体现了做慢工、做细活的定力。抓经济,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业。抓“小”,反应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创新理念。“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小”与“大”,有各自的优势和定位,大项目有大的带动性,小企业有小的辐射力。小企业有大发展,小舞台可以展现大世界。“小”与“大”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此,辽宁就提出“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的企业转化和发展计划。
四是抓减,是大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东北振兴,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就是既要做靠投资拉动扩大总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也要做创新驱动的“乘法”、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东北地区产能过剩是多年的痼疾,尤其是支柱产业过剩严重。所以一定要痛下决心,做好“减法”的文章。在实际工作中,要在“三个字号”上下功夫: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东北地区不能在躺在“共和国长子”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再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为“装进筐里就是菜”的现象没有了,市场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要让产品适应市场,不能让市场适应产品。所以结构调整必须“喜新厌旧”,既要做加法,有要做减法。对于传统产业,也要“老中生新”,就是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以增量带动存量,对传统产业的“挖潜开荒”,改造升级,推动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