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振兴前沿 |
辽宁: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份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衔渤海的“天下第一关”。关外,就是辽宁,就是东北。过去总有一种质疑,是否项目、资金真的会驻足于关门?
据辽宁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介绍,今年1月至7月,辽宁省实际到位内资2615亿元,同比增长35.6%;实际利用外资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面对质疑,辽宁人选择让事实说话。
营商环境之 “痛”
有人揪着东北的“小辫子”不放:新上市公司一家没有,退市的倒有好几家;从东北 特 钢算起,这几年辽宁债 务 违约事件接连“爆 雷”,让投资方心生不满。叠加的矛盾还有,辽宁前些年政治 生态恶化的“泥石流”曾一度给经济生态带来冲击波。
辽宁经济学家林木西说,政商关系不“亲”不“清”的结果往往是,抓住了“老虎”,带出了老板。“注水”的增长数字不仅“打脸”辽宁人,也确实增加了外来投资者的犹疑。
“我之前参加过很多招商推介活动,大家都很热情,但大多不切实际。很多承诺最后不能落实。”武汉某投资商说。
投资下滑,经济“负增长”这一页,辽宁人未敢忘。而今迈步从头越,辽宁上下达成共识:营 商环境之 硬伤乃最大的发展“痛点”,突破口就是打通 “痛点”。继2016年底颁布东北首部省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辽宁随后成立全国首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跨两个年度接续发力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目标直指——打造环境最优省份。
债 务 背后的机遇
沈阳风驰软件研究院院长杨海波坦陈,“创业之初也有过对家乡的不自信,觉得一线城市机会更多,其实大城市比沈阳竞争大、成本高”。发现这一点后,公司果断将总部从北京搬回沈阳,几年时间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小巨人企业。
“接盘侠”——南方民营企业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看到了东北 特 钢的长处:“近年来,东北 特 钢为‘神舟’飞船、‘嫦娥’探月等航天航空事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特殊钢材,其多年积累的技术、生产能力正是沙钢所缺的。”
东北 特 钢 获得破 产 重组后首月即实现扭亏为盈,中国首例民营钢企 接盘重整地方大型国有 钢企初战告捷。东北 特 钢 也成为中国公募 债券“债转股”第一单,为中国债 市打破“刚兑”做出试水警示。
政务服务 要换位思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企业舒服、政府理性、市场活跃、竞争公平。”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政务服务要学会站在“投资体验”角度思考。
到辽宁铁岭投资的浙商潘春忠举了一个“服务前置”的细节。铁岭消防支队领导每月都来项目施工现场全程指导排除消防隐患,“若待最后验收时说这不行那要改,返工可比新建要困难多了”。
不是一阵子,不搞一下子,辽宁改善营 商环境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节抓起,持之以恒,积小胜为大改观。
在招商环节,辽宁各地普遍实行项目代办等措施,省市领导上阵当起了项目管家,年初以来全省累计包服项目3347个。在审批环节,辽宁分9批取消调整行政职权1077项,全面实行“32证合一”,绝大多数政务服务可以“一网通办”。在监管环节,辽宁推广沈阳市“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执法创新,全程透明,杜绝“谁想查就查,想查谁就查”的执法随意性。
再度回到辽宁家乡 投资的中元融通投资公司董事长张玉富有切身体会,以往谈合作“拍完胸脯拍屁股走人”的现象没有了,政府负责人每次洽谈都带着律师,为企业着想,在“最初一公里”就设置好“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8月底将在沈阳召开,辽宁为此推介了5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各方投资摩拳擦掌,张玉富为家乡做起了广告:“投 资 辽宁宜早不宜迟。”
步稳仍未忘忧
上半年,辽宁省投资建设项目5259个,同比增长32.6%;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39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1个百分点,增幅全国排名第五。
投资速度、力度上来了,辽宁并未放松增长质量这根弦。科技成果转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状况正在改变,辽宁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首超50%。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落地之后,沈阳市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明显。沈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升至5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跃居东北首位。
尽管装备业利润微薄的局面未改,但大国重器的创新担当仍在。辽宁,经济发展重回“正轨”并稳健提速。但辽宁省领导丝毫未曾乐观:辽宁重化工业的回暖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其中不乏大宗商品价格的拉动作用。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单就营 商环境而言,仍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国有企业不善同资本市场打交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矛盾并未有效缓解……
滚石上山,逆水行舟,岂能松懈?
进中有难,稳不忘忧。辽宁加油!
(《经济日报》2018年8月22日,记者:孙潜彤 张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