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宁经济新走势与供给侧改革

(2017-09-12 00:58:59)

辽宁经济新走势与供给侧改革

——2017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17年以来,冶金、石化等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辽宁企业利润上升,带动了经济回暖。辽宁经济走势是否已实现筑底企稳回升,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已取得实质成效,供给侧改革还需在哪些地方发力?98日上午,在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2017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各路专家学者围绕“辽宁经济新走势与供给侧改革”的主题,针对辽宁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研讨、献计献策,展望辽宁经济未来走势。

辽宁经济新走势与供给侧改革

论坛现场,张万强所长主持会议

论坛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主持,梁启东副院长发表致辞。辽宁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副秘书长王广林,辽宁省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健力,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书记、副院长马廷玉,辽宁大学杨志安教授,辽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振宇分别作主旨发言。

 

辽宁经济新走势与供给侧改革

梁启东副院长致辞

梁启东表示,对于辽宁经济形势怎么看、未来发展怎么办的问题,是众多专家学者长期关心的问题。无论是从经济视角、政治视角,还是从国际关系视角来看,辽宁区域经济在东北地区、东北亚地区,乃至在全国的区域经济布局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回顾辽宁振兴发展的进程,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和教训,而现在关键就在于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研究问题的症结。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经济的主线,振兴辽宁的关键在于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因此要千方百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多措并举服务实体经济。

“辽宁的经济已经出现筑底向好的迹象,今年肯定不会出现负增长。”论坛上,省政协副秘书长王广林对辽宁当前经济形势作出这样的判断。他表示,今年全省煤炭、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整体大幅回升,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复苏。但整体来说,辽宁经济还处于恢复性增长的阶段,没有形成可持续性增长态势,一些问题还将继续影响辽宁经济的发展后劲。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工业上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还是负增长;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三是新动能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不明显;四是县区财政紧张,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王广林给出了“药方”。他表示,辽宁的经济改革应该分类施策,一是要通过央企改革促进调结构;二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改善营商环境;三是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书记、副院长马廷玉在论坛上介绍了辽中南城市群的规划背景、拟定范围,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以及规划目标。他提出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针对辽中南城市群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的问题,重点打造几个节点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在营口和大连之间发展瓦房店,二是在营口和鞍山之间发展大石桥,三是在鞍山沈阳之间发展辽阳,进而打造沈辽鞍都市区。

辽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振宇就如何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看法,他表示,要“休养生息”,涵养税源,做实财政收入;要有效注入流动性,盘活辽宁现有存量资产资源资金;要不断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区域财政均衡协调;要防范政府债务等风险。

辽宁省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健力认为,对于辽宁的问题、东北的问题,不能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

辽宁大学杨志安教授围绕政府全口径预算审查与监督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算依据法规体系不健全,政府收支预算不够科学细化、决算刚性不强等问题。

在嘉宾发言环节,沈阳工业大学教授徐剑,沈阳航天航空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姜宝山,沈阳工业大学教授高丽峰,辽宁省委党校教授赵晔,沈阳大学教授姜伟,沈阳市委党校副教授于东明,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室主任陈亚文、副所长宋帅官等八位专家学者一一发言。他们就辽宁经济发展趋势、供给侧改革、县域经济发展、宏观税负与营商环境、自贸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文化观念软环境等多个话题发表见解,展开交流,充分讨论。

“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历经几届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打造的一个品牌论坛。论坛旨在对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讨,对经济运行态势做出客观公正的解读,努力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献计献策,传播东北振兴正能量,积极应对国内外“唱衰东北”“唱衰辽宁”的声音。

(东北新闻网20170910,记者宋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