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阳振兴发展的关键在民营经济

(2017-01-08 06:52:40)
分类: 财经时评

沈阳振兴发展的关键在民营经济

 

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践中,我们每天都在为实现振兴而忙忙碌碌,为招商,为引资,为征地,为拆迁,为信访,为项目落地,为产业园区“七通一平”,为扶持企业解困,为职工社保筹资,为区域发展规划……而在忙忙碌碌中,有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考虑很少,或者是没时间考虑,那就是我们振兴的目标究竟依靠谁来实现呢?谁是振兴的主力军和主要力量呢?我们成天在器物层面、技术层面低头卖力,却较少抬起头看看远方的风景和周边形势的变化,研究研究制度性、理念性的问题。

从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看待民营经济的地位

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途径要靠市场。我们振兴多少年了,政府是主力军吗?肯定不是。那只能是通过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发挥作用。那主要依靠什么企业呢?国有企业是主力军吗?地方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没有了,怎么依靠它振兴?靠央企吗?很多央企连税收都不在地方纳,怎么可能带动振兴、带动更多的就业?那靠外国企业、南方企业吗?也不行,它们没有与地方血浓于水的关系,经营不善有的就裁员、就跑路了。就目前新增就业的99%在民营企业来看,民营经济是我们振兴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个体户、社会创业还是老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民营经济救东北,民营经济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富东北,民营经济活东北。在当今中国,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的经济就发达。

民营经济是振兴东北的主力军。无论是逻辑分析,还是历史分析、现实分析,都应该得出结论,靠地方国企、靠央企、靠外企、靠南方民资企业,都不能真正实现东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真正靠的住的是自己的“贴心小棉袄”、是民有民建民享民富的民营经济。

今天,沈阳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谋划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这支有生力量,让民营经济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担当主力军。

从横向对比角度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

但是现实在状况是,民营经济至今没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还没有登堂,也没有入室。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有138户,杭州市55户企业,而辽宁只有6户、沈阳只有一户入围。在杭州市各区入围全国500强企业中,萧山区19家、江干区7家、滨江区7家、下城区5家、西湖区4家、拱墅区3家、余杭区3家、富阳市3家、上城区2家、临安市2家。

尽管沈阳的民企已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占全市经济总量近80%。但是民营企业一是企业规模小,二是龙头企业少,在全国吃得开、叫得响的民营企业少之甚少,在国际上能够有些名气的更是微乎了了。沈阳除了个别企业外,能引领、带动行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太少。在沈阳的几万家的民营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过亿的企业很少,过10亿元以上更是微乎其微。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和东南沿海相比,民营经济都不高。在东北,重工业比较发达,有人认为民营经济肯定要跟它配套,但是沈阳的民营经济实际上跟重工业关系不大。因为央企和大型国企自成体系,民营企业很难与之配套。民企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短、配套不完善,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很难在整个产业链中确立核心竞争优势。民营经济不是主流,只是末流;不是驾辕,只是配套;不是主力,只是助力。

当今中国,民营经济发达的程度,就是区域经济发达的程度;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是重要原因。沈阳振兴要有所突破,必须再造微观基础,强化微观主体。其中一个重点在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卸包袱,减债务,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一个重点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体。

从现存问题视角寻找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为什么做不大?为什么民营企业不愿意投资?

作为学者,笔者经常到一些企业调查,可以听到一线的声音;作为政协委员,每年都参与一些视察、提案、协商,民营企业反映的情况最多;而民营企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企业的营商环境不良,在市场准入、平等竞争、金融服务、执法环境都存在不利于民间资本投资和发育的问题。东北经济下滑直接的表现是投资下滑,比如2016年前三季度辽宁固定投资投资增速为-63.5%,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的地区,其中民间投资同比下降66.5%。这里有如下几个问题:

待遇不平等,政策跟进慢。国家下发过多个文件明确规定了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民企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待遇。然而,具体政策的落实还有很多不到位的情况。一些行业和领域还相当程度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肠梗阻”现象。针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如减免小微企业税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政府采购、技术创新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没有及时得到落实。虽然政策上“非禁即入”,但事实上民企进入非竞争性领域非常困难。在许多领域都是国有企业垄断,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民企也难以进入,项目审批程序太多,审核周期太长。加之之前种种歧视性政策,使民企在规模、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积累严重不足,没有能力去竞争一些行业已开放的市场。

融资难,融资贵。资金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多数民营企业因规模小、可抵押资金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为规避风险,“慎贷”“惜贷”现象严重,加上银行贷款担保手续繁、周期长,综合借贷成本较高。使得民企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企融资难、融资贵。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另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本无法或很难达到金融机构信用贷款评级要求,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部分民营企业不惜向小额担保公司借款或借高利贷用于资金周转,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风险。

税负压力大,负担重。民企承担着比国企更重的税费负担。向民企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评估费、产品检测费、罚款、基金项目和各种摊派比较多,有的企业甚至统计,非公企业平均税负是国有企业的两倍。这就造成在竞争中,民企带着枷锁和国企、外企赛跑。此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用工、社保、节能环保等成本也在快速增加,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种种资源因素的制约,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等诸多因素,使得民企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生存发展步履艰难。

从观念创新入手解决民营经济的环境问题

解决沈阳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要做好“第一道工序”,那就是做好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文章。

提振发展信心。坚定信心,提振精神,各级政府和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都要振精气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新一轮振兴发展多出力、多作贡献。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突破陈规旧制的束缚,敢于向思想禁区挑战,敢于在认识盲区探索,同时能否定自己,大胆突破。深刻领会“两个毫不动摇”的精髓,站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高度,做好民营经济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振兴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打破“重国有轻民营”的桎梏,把民营经济切切实实作为沈阳全面振兴发展的主力军。

突破观念障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消极心理,克服“三个不相信”的习惯势力(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不相信市场的力量;在处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上,不相信民营的力量;在处理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关系上,不相信中小微企业的力量)。没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更多的投资可能成为新的包袱;没有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再好的机遇也会丧失。在当前,尤其要破除被动的依赖性的保守思维,确立起主动的开拓性的创新思维;要破除等、靠、要的消极适应思想,发扬自主创业、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服从意识转向具有开拓冒险品格的独立精神;从习惯于向上看的官本立场转向善于向下看的民本意识;从只依靠外在的驱动力来调动积极性转向依靠内生的驱动力来激发创造性;从安分守己、自满自足的守业心态转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打造舆论环境。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效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广为宣传,采取多种形式,造成良好舆论。积极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和宽松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把营商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充满活力的人才环境,激发“双创”热情,增添民营企业获得感。

增强服务意识。在民营经济发展上,政府部门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搞清谁养活谁的问题,明白谁是纳税人,谁是衣食父母,树立亲商、重商、敬商的理念;二是理顺管和放的关系,既要管好也要放开;三是处理好给和取的矛盾,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既立足于“取”,又立足于“给”,先让利后得利。这样在沈阳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让客户投资放心,办事放心,生活舒心。通过思想解放,造就优质的舆论环境;通过打霸治乱,造就优越的社会环境;通过让利于商,形成优惠的政策环境;通过高效便捷,形成优秀的服务环境,使沈阳成为“投资的沃土”“发财的宝地”“创业的乐园”,成为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中心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