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三个不相信”桎梏必须突破

(2016-04-01 06:21:43)
分类: 财经时评

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三个不相信”桎梏必须突破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全国工商联、国家开发行近日联合制定和发布了《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其宗旨,按《指导意见》说法是,“深入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健全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将民营企业培育成为增强经济活力、推动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导意见》主要在外部环境上,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还得靠自己的创新和改革。笔者觉得,首先还是的从思想观念创新入手,特别是突破“三个不相信”桎梏的影响。

“三个不相信”是笔者对东北地区对民营经济问题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状况的描述,这“三个不相信”已经引起全国不少媒体的共鸣。

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错位:不相信市场的力量

不能真正理解市场机制的作用,偏好指令性计划组织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坚持行政主导来配置资源,通过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生活,带有强烈的较为浓厚“人治经济”色彩。很多人的计划经济观念没有完全根除,在就业选择、投资创业等方面存在担忧和歧视现象。有的地区“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对民营经济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对民营经济服务不到位。受传统观念、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响,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导致不少政策措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在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办事时限、主动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互相推诿等现象依然存在。

经济指标下滑,振兴任务完成困难,没有办法,政府部门只好挽起袖子,亲自动手,。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了振兴的主力军。在东北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流传着“白加黑”、“五加二”的口头禅,就是白天加黑天夜以继夜地工作,星期六肯定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证。据媒体调查,当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体,名义上是企业,但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常常成为事实上的结构调整主体。出于政绩导向,地方政府习惯于插手企业微观管理,东北给外界的印象是“政府主导的市场,不是企业家的市场”。许多本来不该由政府干的事,政府抓得紧紧的;而有些本来该由政府干的事,政府又由于没有精力和财力,干得不够或是没有干。政府成为凌驾于市场之上“全职管家”。笔者接触过的一些市、县(区)的“十三五”规划(讨论稿)中,有的还点企业和具体项目的名字,甚至还有规划某某企业2020年产值指标的现象。在东北,政府过度干预、过度执法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存在,强政府、弱市场,大政府、小社会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市场发育滞后,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转变职能没有到位,实际是错位。

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上错位:不相信民营的力量

在浓厚的国有情结之下,民营经济长期被视为补充,当作配角,甚至被看作另类,对民营企业缺乏信任,对民营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持怀疑态度,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信心。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转变到位。有的人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仍将其当作“补充”甚至“拾遗补缺”,视民营经济为体制外的主体,而不是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某些人眼中,不是亲儿子,而是讨来的孩子、后妈带来的孩子。片面强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存在着“重公轻私”“重国轻民”“重大轻小”现象,也有“重外资轻内资”的情况,还没有把民营经济作为全面振兴发展的主体。

针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如减免小微企业税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政府采购、技术创新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没有及时得到落实。虽然政策上“非禁即入”,但事实上民企进入非竞争性领域非常困难。在许多领域都是国有企业垄断,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民企也难以进入,项目审批程序太多,审核周期太长。在融资方面,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本无法或很难达到金融机构信用贷款评级要求,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部分民营企业不惜向小额担保公司借款或借高利贷用于资金周转,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风险。

在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关系上的错位:不相信中小微企业的力量

目前,中小微企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底层力量,成为就业的蓄水池。但是在东北许多地方,大项目、大企业偏好严重,寄托投资拉动,招大商、大招商,把发展经济同上大项目简单地划等号,认为发展经济就是增加投资、上马项目,投资越多,发展越快;项目越大,实力越强。在这种观念驱使下,拉投资、上项目成了很多许多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对中小微企业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没有明晰的思路,不重视环境的改善。

比如说重视央企的项目。东北地方政府对央企这个“豪门望族”普遍持欢迎态度。因为它的投资都是大项目,不仅能够在短期内稳增长,而且将持续带来巨额的产值和税收,所以央企成为各地方的“香饽饽”,地方官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全力跑央企项目、拉央企投资。但实际上央企存在着的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不够;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机构众多;厂办大集体多,资产负债率高;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状况普遍存在等四大突出问题,并没有在扩大投资规模中得到解决。特别是央企的人财物是独立运行的,省级很难“插手”,央企与地方争利,“条条”与“块块”博弈严重;而且与民争利,“挤出效应”严重,在央企“巨无霸”快速发展的同时,是东北民营企业发展的滞后。

分析了上述“三个错位”,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东北地区普遍存在“三个不相信”的思想观念,也就找到了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的关键。要站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高度,做好民营经济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在东北振兴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打破“三个不相信”的桎梏,把民营经济切切实实作为全面振兴发展的主力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被动的依赖性的保守思维,确立起主动的开拓性的创新思维;要破除等、靠、要的消极适应思想,发扬自主创业、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服从意识转向具有开拓冒险品格的独立精神;从习惯于向上看的官本立场转向善于向下看的民本意识;从只依靠外在的驱动力来调动积极性转向依靠内生的驱动力来激发创造性;从安分守己、自满自足的守业心态转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突破陈规旧制的束缚,敢于向思想禁区挑战,敢于在认识盲区探索,同时能否定自己,大胆突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