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秸秆焚烧大气环境生态建设 |
分类: 财经时评 |
面对雾霾:请为农村秸秆寻找出路
农村秸秆焚情况烧触目惊心
据环境保护部通报,10月5日至17日,环保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表明,20省区市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862个,比2014年同期增加54个,增幅为6.68%。从秸秆焚烧火点强度看,平均每千公顷耕地面积火点数排序为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辽宁、山西、山东、河南、吉林。最近一周(10月12日至17日),在全国范围内,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遥感巡查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324个,其中辽宁省92个,占到全国火点总数的31%。辽宁成为秸秆焚烧火点强度即平均每千公顷耕地面积火点数排名全国第一。
那么本人实地看到究竟怎样呢?17日启东到辽北地区,行走在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的农村地区,发现农村地区秸秆焚烧几乎100%,绝对超过90%以上。这些地区主要是玉米主产区,农民在玉米收割之后,就地便将玉米杆叶一把火烧掉。所经过的地区,已烧过的田地一片黑迹。而最为显眼的,是一处接一处的火场。
说到卫星监测10月12日到17日辽宁只有92个,据启东观察,仅当天本人路过的那几个县(市),绝对就会超过这个数字!卫星观测的数字绝对是少得多!实际上,有的一个村就会有几处火场。如果你不是亲身实地所见,你绝对不会想象得到那种狼烟四起、遮天蔽日的场面。有的焚烧点就在村庄旁边,有的甚至不远处就是山林。村民在大张旗鼓地焚烧,没有任何人去干涉。
而环保部通报后,笔者昨日(26日)去辽东山区调研,仍然有部分地区在焚烧秸秆,只不过不是成片焚烧,但每个村至少有一两个焚烧点。
焚烧秸秆导致雾霾是不争的事实
环保部通报称,10月23日到25日,山西南部、山东东部和河南大部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山东西部以中度至重度污染为主,这其中大部分区域都存在焚烧秸秆的情况。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汪冬青认为,从近年通过卫星遥感对秸秆焚烧火点监测情况,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情况看,露天焚烧秸秆对大气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初步研究,露天焚烧秸秆产生的污染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随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也有所变化,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露天焚烧秸秆产生的污染物与日常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叠加起来,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相对明显。
汪副局长认为露天焚烧秸秆对大气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他肯定是有所保留的。因为据启东的观察,露天焚烧秸秆对大气环境质量是有相当的影响的。一般来说,在北方(至少在辽宁),供暖季没到来之前,一般不会有严重的雾霾。去年10月31日,辽沈地区就遭遇了相当严重的雾霾。这与全面进入供暖期有关。但为什么没进入供暖期,雾霾早早来了?主要原因就是焚烧秸秆。
冬季取暖烧煤排烟是一种味道,焚烧秸秆是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这个不用监测,普通人用鼻子就可以嗅出来。有专家称,根据近3年的监测结果分析,发现疑似烧秸秆火点的区域与污染区域关联性很强,而且污染地区空气中的钾离子等含量高,钾离子等是秸秆焚烧的特征元素。根据研究发现,在焚烧秸秆高发期出现的严重污染天气中,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物对雾霾的贡献率可能达20%左右。
秸杆禁烧难,难于上青天
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引发雾霾,这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国家和地方下了大气力禁止秸秆焚烧。早在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农业部等6部局就发布《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多地政府一直严抓秸秆禁烧。近年来,各地为遏制秸秆焚烧更出台了一系列禁令,一些地方甚至出台“史上最严”禁烧令。有的省为了禁烧,不仅派出督察组在省内巡视,还规定以环保部公布的秸秆焚烧卫星监测火点数为依据,每出现一个火点,省财政将扣拨所在地县财力50万元,发生20个着火点且数量超过所属省辖市所属县80%以上,省政府将约谈主要负责人。据说,整个“三夏”期间,河南省对县市级财政扣拨款达2.3亿元。各地为遏制村民偷烧秸秆,甚至从重处罚、严肃追责,“谁家的地起火,就向谁追责”。河南省一农业大县禁烧的一个月以来,因秸秆焚烧拘留了100多人,罚款训诫数百人。
然而,重拳之下秸秆禁烧仍未见成效,秸秆焚烧可以说是屡禁不止。一些地方治理秸秆焚烧,几乎成了“猫鼠游戏”。一到秸秆焚烧季,农村干部派驻盯点,严防死守。但不少农民是夜里点火。等到发现时,火已经烧着,点火人不见踪影,无从处罚。
秸秆禁烧为什么难?
秸秆禁烧之所以这么难,启东认为有这些原因:
农村生活方式转变,秸秆的用途有限了。笔者小时候在农村,家里做饭的主要柴火就是秸秆,那时候秸秆烧柴都不够用,还得上山砍柴来补充。所以秋收季节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把田地里的玉米杆、高粱杆运回家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柴火垛,柴火垛大小反映家里的实力和男主人的勤快劲儿。启东小时候就没少干这样的活儿。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家做炒菜炖菜多用煤气罐,少量的用电磁炉,用大锅的很少,用了也是用煤块霉坯煤球,少量烧炕的也是用写树枝等耐烧柴火,绝少用秸秆了,秸秆作为燃料的用途也基本终结了。
那么秸秆还田怎么样?不是说秸秆还田会增加地力吗?熟悉农村的人都明白,秸秆还田后,短期内秸秆仍未腐烂,影响了农作物的发芽,降低了农作物的出苗率,导致产量上不去。另外,秸秆还田农民算账不划算,秸秆使用过剩,但运送和处理的成本较高,科技转化实施起来运行成本较高。据报道,有河南农民讲,如果秸秆还田,平均一亩地秸秆粉碎要40块钱,再加上深耕犁地,一亩地成本就要七八十元,不划算。吉林、山西等地的部分农民也表示,目前秸秆打捆、还田费用高,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目前农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不愿意干与秸秆加工相关的活,剩下的是386199部队,也无力承担这样的活计。农民也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怎么还田,怎么加工利用,绝大多数农民不是很懂,导致秸秆弃之可惜,留之难用。
那么让秸秆给牲畜做饲料如何?过去秸秆确实可以当饲料,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快,饲养大型牲畜少了,秸秆作为草料的用途也基本终结了。把秸秆卖给那些养牛大户才几分钱一斤,秸秆回收价格太低,甚至不要钱也没人要。由于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忙时农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部分农民家的农田较多,没时间和精力再去把秸秆从地里弄出来。农民知道,如果把它们拉回家费时费力又费钱,还不如一把火在田里烧了,这样还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如将秸秆收集起来,大量秸秆无法存放,且聚集起来对农民也毫无用处。
给秸秆找到便利的“生态出口”
16年的实践证明,秸秆禁烧光靠“堵”不行,还要靠“疏”,为秸秆找到适当的出路。
业内人士讲,多年来秸秆禁烧工作成效不大的事实证明,严盯死守的方式作用有限。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既要重视“堵”,也要注重“疏”,关键是要给农民提供一个既方便、又有经济实惠的生态出口。
启东认为,关键是4句话,16个字:疏堵结合,以用促禁,政策扶持,市场运作。
一是加强宣传、明确责任、严惩严罚。向广大农户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通过让农户签订“禁止秸秆焚烧承诺书”等方式,制约农户露天焚烧秸秆。以技术支持加经济补贴来“疏”,以行政推动来“堵”,达到禁烧、播种、农户满意的目标。
二是制定相关的惠农政策,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秸秆还田实施补贴,大力推广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这样还可以补充土壤的肥力,增加经济效益。鼓励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购买秸秆粉碎机、打捆机,在国家给予补贴的基础上,地方财政追加一定的补贴。
三是为秸秆找到出路,发展畜牧养殖业。秸秆禁烧只是治标,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才能治本。农作物秸秆是牲畜的最好饲料,因此,发展畜牧养殖是解决秸秆的最理想的途径之一,并且还能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四是利用秸秆发展沼气。普及农村沼气技术,要加大沼气池的建设力度,把农村剩余的秸秆尽量利用起来。对秸秆氨化、秸秆生物菌降解等作为技术指导的重点,对于农村沼气池的建设给予技术、资金支持。
五是对生产企业的秸秆收购、堆放用地、税收优惠等出台扶持政策,选择转化利用路径短、技术成熟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主攻方向,给予有力支持。
六是加快建设秸秆收储运保障供给体系,最大程度降低收集和交易成本。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扩大生物质资源利用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