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缺失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标签:
技工人才技术工人高级技工职业教育 |
分类: 财经时评 |
技工缺失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技工缺失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上年增加28万;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比上年增加22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却出现全国上下的技工荒。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招工难、技工荒。“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反差巨大。
振兴中国制造业,需要大批技术熟练工人队伍。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目前我们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却相反。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50%、15%。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上千万人。
“技工荒”已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即使普通技能岗位,在许多地区也有很大缺口。在广东省,像电工、钳工、车工、焊接、制冷工等技术工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广东也就几千人,如今缺口已经达到四五十万人,其中数控技术工的缺口超过10万人。据上海调查,上海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普通技工月薪3000元—6000元,高级技工月薪则达一两万元。未来上海年均高级技工的需求约2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电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等生产附加值高的产业。
辽宁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大省,像沈阳这样的城市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当中的占比超过50%。最具矛盾意义的是装备制造业大省却缺乏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缺乏导致目前辽宁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差,劳动效率、管理水平、规模化程度都比较低,制约了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建设。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辽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面对需求旺盛的技工人员,技校生源却严重不足。
人才观才倾斜。长期以来,认定人才标准的凝固性,以及唯学历、唯职称的狭隘人才观,妨碍了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比如,在一个时期内,高级的技术工人、熟练的劳动者不被视作人才,导致了高级技工的短缺。现在,社会对职校存在的偏见,不仅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碰壁。如果你拿着一张职校的毕业证书,在企业能够找到工作,但在国企、央企、事业单位能找到吗?能参加公务员考试吗?社会普遍存在着“学历歧视”、“文凭歧视”。
公众的“轻工”思想是一个根本的社会性问题。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社会舆论忽视对技术工人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宣传,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不愿当工人,从而导致技工学校生源短缺。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要在孩子初中毕业时上高中,即使选择再差的高中也不上职高。学生大学、大专毕业,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工厂就业。一些年轻同志由于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等原因,心情浮躁,不愿当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中等职教发展大大慢于普通高中的发展、职、普比差距太大。大多数职业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主要面向的是社会服务业,比如文秘、财会、旅游、商务、外语等,专门为制造业培养一线技工的职业学校则少之又少。
企业也缺乏激励机制,这也是技术工人缺失的重要原因。有的企业多年不进行职称评定,工资和技能水平不挂钩,职工的贡献和个人收入不挂钩,导致学习气氛不浓,企业技术工人队伍不稳定。
此外,社会缺乏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工人进修学习的机会和渠道很少,技能提升困难。
怎样走出“技工缺失”的怪圈?
加快技工学校改革。进一步确立培训为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引导技工学校面向劳动力市场,承担再就业培训任务。坚持培训为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思路更新,引入市场机制,强调技工学校的市场化、社会化办学方向。2014年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让“校企合作”成为新的职教模式。在现有体制下,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向市场化转身,“校企合作”的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向。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依赖市场生存。一些职业技术院校采用“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为企业定制专门领域的“蓝领”技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尝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实践型人才。
转变人才观念,消除社会歧视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这需要国家从顶层上设计人才培养与评价战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甚至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让职业教育学生一技在手,就业有前景,升学有前途;重视和尊重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建立起从升学到就业,从薪酬保证到权利保护的完善体系,让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也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和稳定的成长空间;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改变唯文凭唯学校选人用人的不良风气,真正不唯学历唯能力,让职业教育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环境改变了,观念转变了,这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迎来春天。要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垒,给予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应有的社会地位,激励一线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
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大人才观。要树立“大人才观”,打破人才的属地禁锢和所有制束缚,更新人才的概念,变革人才的标准,拓展人才的范围,由只关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变为兼顾多种所有制的人才,由片面注重人才的学历、职称变为重视人才的技能。
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市场经济强调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强调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实现科学的社会化的评价,使人才使用评价制度真正能够“反映能力、鼓励创造、突出业绩”。树立新的人才评价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四个不唯”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体现人才的发展性、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树立人才资本观。要通过机制转换,让人才资本的活力迸发出来,给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财富。要以用人单位和人才为主体,以人才流动促进人才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推动人才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和转化;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作用,鼓励人才干事业;加大人才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建设力度;加强人才能力建设,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新机制,变人才优势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
“技工荒”已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但这恰恰说明了技工队伍有着是否看好的前景。中高级技术工人已经成为企业的“香饽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的职业分化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社会中既需要白领,也需要蓝领和灰领;既需要高学历的脑力劳动者,也需要富有创造性、实践性的一线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