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启东:人才建设的结构性矛盾何在?

(2014-07-20 15:58:38)
标签:

财经

人才建设

结构调整

分类: 媒体采访

梁启东:人才建设的结构性矛盾何在?

 

人才问题,除了体制性障碍,还有结构问题。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里有两方面问题。当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分布结构,一个是人才自身结构。

人才分布不均衡

从产业角度看,第一产业的人才偏少,与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二产业的人才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支柱产业,而且由于国有工业企业效益不好,中青年技术骨干流失较为严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后继乏人;第三产业中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新兴三产如金融保险、律师公证等行业中人才较为缺乏。

从行业角度看,事业单位人才数量占总量的比例偏高,而且主要集中于教育、卫生系统,其次是文化、体育及财务类等传统行业、产业领域,新兴服务业人才数量偏低,金融保险、律师公证等中介组织人才极为缺乏。在辽宁,仅教育、卫生、文化三大行业领域就占60%左右,而真正在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的还不到30%

从城乡分布看,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大约90%的人才集中在城市,在郊区、副城人才数量少,县城、农村地区人才更是极为缺乏,而且处于净流出状态,在农村的人才还不足10%。这种状况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相差甚远。

从地域分布看,在辽宁的调查,人才的区域分布看,沈阳、大连两大城市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人才,而锦州、阜新、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六市的人才数量仅占全省人才数量的15%

人才能力结构差距大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实力应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那些集科技、经济、金融、管理能力于一身,又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求索精神,在经济、科技、文化、管理等领域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越来越为时代所急需。而现在在人才队伍,由于受传统体制影响较深,从整体上讲,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继承型、执行型人才多,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少;从事生产、服务的人才多,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少。据几年前对某省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及基地的不到30%,从事科技研发的高新技术人才不足2%。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中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在世界或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不多。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

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

人才队伍,专业、职业结构不尽合理。在党政人才队伍中,管理、文秘等文科类专业的人才较多,熟悉经济、外贸、金融、法律及涉外等方面知识的人才较少;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文、教、卫以及财务和传统产业的人才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少;

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运用传统方式管理企业的人才多,掌握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懂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少;

在技能人才队伍中,传统职业技能的人才多,现代职业技能的人才少;

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从事传统种、养植(殖)业的人才多,从事现代农业和精深加工业的人才少;

在服务业人才队伍中,从事传统服务业的人才多,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少等。

上述人才专业(职业)结构存在的“六多、六少”,远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工业、农业和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人才自身结构存在问题

传统意义上人才多,传统产业和国有企业的低层次人才大量沉淀,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

结构性积压与短缺并存,人才利用率不高。部分地区和企业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片面追求形象与招牌,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人员,造成“人浮于事、高才低用”,人才使用效率低下。

人才总量泡沫成分多,很多人才因为工厂停产等原因不在工作岗位上,一些在技术和产业更新中已被淘汰的人员仍被统计在人才总量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