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艺小众,商业大众

(2012-03-31 19:10:39)
标签:

转载

分类: 摄影游记
原文地址:文艺小众,商业大众作者:殷榕

    大家都知道好莱坞年产400百部之上,其中大制作只占总数的10分之一左右,剩下的也都是小成本,作用自然是平衡收支。在400余部作品中6大公司只占很小的数目,其他大多都可以算作独立电影。小成本影片因市场定位不同,题材很广泛,但是难以涵盖所有人群,都具一定小风险,此时大制作就成了最佳的商业工具,商业和文艺缺一都不行,没钱用什么拍文艺?现在很多人就很难理解这个问题,商业做的不商业,文艺搞的不文艺,并不是只有穿的少躺床上就是文艺。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如何做文艺,收入本来就低就风险,为何还要仗着自己有过几年南加州电影学院的经验就敢拿自己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尿在人民大众眼前晃,各种浑浊的黄色有时还参合着红色,导致我国人民在近些年里身心都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尤其是眼睛,和眼睛后面连着的脑子,以及脑子里面的智商。
    文艺这种东西不仅需要钱,还需要文化“气基”,这些东西不是说一说就能来的,它不是飞机大炮那些摆在

眼前的东西,越是虚幻越难做,恰恰是这种眼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一个国家致胜的关键,按照他们的说法,这叫文化是看软实力。我们说判断一个城市强盛的关键,不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城市下面铺设的地下设施在雨后排水的速度。
    人习惯于看到可见的东西,用以创造财富。为什么不同本子送到不同的导演手里会拍出不一样的东西,原因只是文字这种东西蕴含的东西很多,有时候横着想是一种样子,竖着的又是一种,还有斜着的和更多种,影像化之后通俗易懂,想象空间自然降低了,不过影像化自然有它的好处。

    我长久以来从来不看书,包括教科书。书一般只分两种,一种是小说一种是工具书,当下的工具书要交代的东西,本来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它非要鬼扯一堆没用的东西来出书,所以百度自然赢了。小说我是更不敢看的,因为看的多了难免使自己招惹上抄袭的麻烦,其二也是害怕被小说麻痹神经,不过还好,中国当下还没有任何一部小说能麻痹中国大众,而即使有这种东西那也是无法出版和被各种割掉的。

    已经很久没有听说哪个小说火了,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在那苟延残喘或者卖萌,多年前,我们国家有一些很有深度的电影作品都是改编咱国的小说,现在就没有了,还是谁看不到?原创死了,难道这部分的东西绝迹了?最近很多年,尤其在进入千禧年之后,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慢慢绝迹了,就像三峡毁掉的那些,永远回不来了,近日也屡听新闻说着何处的古物没了,接着事后葛亮谈着某些部门的监管不力,这些很文化的东西难道非得是部门管着我们才主动保护着么?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永远都是看着眼前的利益,忘了利益后面造下的孽,谁叫我们都是不为自己天诛地灭呢。
    最近看了一些很是黑暗的片子,一般黑暗必然就是恐怖和惊悚的代名词。国外经常产出一些极其黑暗的影片,黑暗并不只是色情、血腥、暴力,而是泯灭人性。当人已经不是人的时候。国外就经常会采用一些手法来表现当人不是人的时候,目睹着不是人的人油然而生的便是崩溃感,因为即使你的国家你的人民再可爱,或是再肮脏在龌龊,你也很难看到,或者是看到了也要赶紧逃避(围观的作用的仅仅是增加受害人的知名度),当你已经麻木到即将不是人的时候,这个时候站出来一些导演或者是作家,拿出一个作品警醒一下大众,而绝大多数人是不敢面对这种警醒的,所以恐怖片和惊悚片打分往往很低,我也只是说一些主题沉重的片子。

    “人是很贱的,一般都是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这句话早被说烂了,我目的是解释下面这句。人必然要透过黑暗认识到自己的光明。泯灭人性的至高境界不是有枪指着自己去干坏事,而是自发性朝自己倒汽油。想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能使人放弃人,太黑暗了...其实《电锯惊魂》不算什么。

    名著改编的同名电影也看过不少,05版《傲慢与偏见》,11版《简爱》,以及期待中的年底12版《悲惨世界》,这些名著都是被翻拍多次的,其实无论哪个版本,有时候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尤其经过不同的演员表现出来,必将油然而生出一种新鲜感。因为,文字不是线性的,所以我从来不反对翻拍,大家只需要知道原著都是神作就行了。
    最后谈到商业,商业就是能嚼着爆米花喝着可乐看的电影。这种电影往往只能在暑期看到,因为夏天过分炎热,再动一动脑子那岂不是活受罪,这对于懂得享受的外国人是无法忍受的。我们知道之前的好莱坞有8大电影公司,现在只剩下了6大和众多中小影视公司。这个和中国当年的酒业很像。6大的背后都有神一般的母公司存在,这种母公司的营业额都是更多的亿。米高梅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母公司,所以就破产重组了。你们以为电影的背后是什么?不都是经济问题嘛....对搞电影的人来说,别着急表现自己的文艺气息,先把经济拉动上去才能保证后面的精神享受。说悲观点,不要把自己想表现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别人甚至都会觉得你拉了一坨屎展现于银幕上,还想着让观众会透过你的屎意淫出《香水》的味道。
    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集小成大,统一而行。不管是什么电影,总有它的用处,因为人类无法辨别双

刃剑的好与坏。还有他们说的观影量,我觉得看多看少无所谓,关键还是在于读懂了多少,而有些电影并不适

合某个年龄段看,因为很多问题是需要经历才能题会的(随便解释两个文字的非线性:这个经历并不是只说现

实经历,也可以说影片经历,就是铺垫,如果铺垫足够,自然也能体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