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家级中心城市迈进——关于沈阳区划调整的深层思考
(2012-03-11 02:08:09)
标签:
财经 |
分类: 沈阳经济区 |
向国家级中心城市迈进
——关于沈阳区划调整的深层思考
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结构调整无疑是主线。结构调整,我们首先注意到的可能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但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这次沈阳市做出的以建设大浑南为主要内容的区划调整的部署,就是沈阳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调整,是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次区划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优化发展空间
区划战略调整是沈阳市委、市政府在对当前形势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着眼于全市工作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空间是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形成均衡、合理、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十五”以来,沈阳市以中央振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契机,大力开展“金廊”、“银带”建设,全面推进铁西区“东搬西建”,同时启动了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进入“十一五”,更提出了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等“三大目标”,以及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等“五大任务”,加大了空间建设力度。通过一手抓项目、一手抓空间建设,“东汽、西重、南高、北农”以及“东北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五大发展空间的格局基本形成;航高基地、沈阳大工业区等重点区域发展迅速;铁西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棋盘山开发区等经过近年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链,并在空间上对核心城区形成拱卫之势。与此同时,发展空间的外延正在扩展,沈阳经济区建设步入了新阶段,沈抚同城化、沈铁同城化、沈本一体化等区域合作势头强劲,城际铁路等共享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城际连接带的新城、新市镇建设加速推进。
这次区划调整,特别是将东陵区、浑南新区和航高基地“三区”合署办公,形成建设大浑南的新格局。浑南新区发展经济的特长无疑有了更大的舞台施展,其享受的优惠政策也将在更大的区域内推行,这无疑为沈阳整体经济充分而快速地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这是继2002年6月铁西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2006年3月新城子区与农业高新区合署办公之后,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是沈阳多年优化发展空间的必然结果,是多年发展积累实力后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一项既提升自己又带动周边,既作用当前又关乎未来,既植根于外延增长又着眼于创新驱动、内生发展,既巩固东北中心城市地位又瞄准国家级中心城市目标的战略部署。
加大城市体量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发挥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更需要沈阳提高能级。一个中心城市需要规模和体量,也需要强大的实力和完善的功能。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调整优化区划空间,就是要把城市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品位做高、形象做美。调整优化区划空间可以使沈阳的产业、人才、科技等优势得以发挥,产生倍数效应,进而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和对外影响力,有利于打造《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调整优化区划空间,特别是将东陵区、浑南新区和航高基地“三区”合署办公,不仅是增强沈阳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有力引擎,而且将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强力助推器。
调整优化区划空间是做大中心城市、增强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要在全省区域布局中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巨型中心城市。这个中心城市,应是新型产业基地,是实力雄厚、功能齐全、市场广阔、覆盖范围较大的金融中心,商品集散迅速、规模大、效益好、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物流中心,大企业、大公司总部和办事机构云集的商务中心,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中心,高速公路、铁路及城市交通便捷、发达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心,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从沿海与腹地互动的大格局来看,它应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城市互动的支撑点,是沈阳经济区向沿海经济带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发力点。这个中心城市,将催生大沈阳都市区的隆起,形成一个可以带动两千多万人口,占有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现代服务业极为发达,具有在国内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诸多优势产业的大沈阳都市区。这样,就会使沈阳有条件、有希望成为如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上海、带动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广州那样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在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变发展方式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更是沈阳在实现“三大目标”基础上,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期。“十一五”以来,沈阳的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连续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这种迅速发展的趋势,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的成长和城市竞争力的增强,来源于速度增长、总量扩张。今后,在继续保持较高增速、继续扩大总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优化结构;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注重投资拉动的同时,保持消费拉动不断增长的态势。这些无疑会对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出更新更紧迫的要求。
由于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又恰逢国际制造业转移,伴随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开发区、工业园区将随之扩大,必然要求生产力布局超前调整,适时适度调整优化。而从工业化的演进规律看,今后一段时间沈阳的工业将从以传统产业为主,转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使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主体,沈阳将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这种产业递进的转换过程,要求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跟进性、适应性调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空间做优,切实把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而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展思路,使空间区划更加理性、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调整区划结构,优化发展空间,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根本保证。这次区划调整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既有城市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思考,又有产业结构上的科学谋划,还有社会事业发展上的总体安排,对于完善和提升沈阳的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实现科学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经过此次调整之后,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在10到20年内将给沈阳搭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框架。
做好配套改革
创新是优化空间的长久主题,改革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是沈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优势、实现跨越的重要保障。调整优化区划空间,就是着眼于建立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通过整体协调来创造新优势,形成新效能,将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通过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发展关系,将在创新城市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实现突破。
把握调整优化区划空间的重点任务。一要优化土地资源,形成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空间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密切区域合作,强化区域分工,保护生态环境,打造整体协调、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二要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优化工业结构,加快推进沈西工业走廊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航高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产出千亿元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优化服务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三要优化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支撑体系。抓住沈阳即将举办的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构筑高等级公路网、大能力铁路网、大密度航空网,以及高水平的能源供应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四要优化社会建设,营造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和谐氛围。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劳动就业、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五要优化体制基础,创新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运行机制。抓住沈阳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的契机,加快综合配套改革,建立行政区和经济区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深化土地管理、投融资、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使沈阳成为城市化与创新体系建设的试验区,成为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成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示范区。
把握调整优化区划空间的工作要求。一是规划提升。做好全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完善工作,指导相关各区提出新空间的发展设想,制定相关各项专项规划,并确保各项工作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增强发展后劲,为产业发展和项目引进预留足够的空间。二是定位提升。大浑南的功能,既要服务于沈阳市,又要服务于沈阳经济区,也要服务于东北振兴,把大浑南地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城市空间和功能完善拓展区、城乡统筹和科学发展示范区,成为新一代城市的示范,引领沈阳走上创新型城市的高速路。三是项目提升。要紧紧抓住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集约利用空间资源和生产要素,切实抓好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牵动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端项目和重大项目,坚持以项目培育引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以经济结构优化的标准来检验项目。四是服务提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业改革,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规则意识,打造责任政府、法制政府、信用政府,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五是环境提升。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使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一时的经济发展,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来招商引资的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把新发展空间建成新的污染源。
(本文写于2010年3月,后发表于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