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西传统绘画差异的形成的原因

(2011-10-27 10:04:36)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

 

     中西传统绘画是的很大差异的,我们在教学中有许多学生会对中国传统绘画或西方绘画产生一种主观的认识,特别是这种主观的认识又不是客观的,我就想如何在教学中向学生来讲明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从这两种艺术的起源来讲起:

   中国

   我们的祖先起源于什么地方——黄河中游地区,这个地方现在是生态破坏得较为严重的地区。据历史记载,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这个地方可是植物茂盛的好地方,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这个地方是不愁不愁穿,当然了,他们也不要穿什么的,那就看他们吃什么?身边有好多东西呢,伸手就来了,那么多的植物当然有果实了。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是主要以吃植物的果实为主,他们在一处住下后就会把其附近的食物取来吃,吃完了再搬迁。在取用这些植物果实时他们最大的烦心事就是没有工具能把更多食物带回给家中的老弱病残食用,此时有了一些相对聪明的原始人类就用一些鸟的巢来装食物,可这个东西不太结实,于是,他们就用身边的植物藤条来加固,这样时间长了他们就学会了用各种植物藤条来做成象现在筐一样的东西,很是实用,并广为流传。这些先民们在使用这种筐时他们也学会了用火,他们在使用筐时不时会把筐放到火边上,而这些筐上会沾上许多的粘泥,这些粘泥在火边上烤得时间一长就很结实,而如此反复多次以后,这些筐子中的一部分也就很结实了,不再象原来那样漏水了。这下可好了,这些先民们就专门用这种不漏水的筐子去装水,他们还学会专门把粘泥摸到这种筐子上然后放到火上烤,这样时间一长,他们就学会了如何制作原始的陶器了。因为这种陶器很是实用,所以我们的先民只要有时间就制作,因为他们生活中一直是要迁徙的,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制作陶器,时间长了,一些先民发现一个现象,有的地方的土烧出来的陶器是红色的,有的地方烧出来的陶器是黑色的,也有白色的等。在有些季节,自然界所产出的果实是比较多的,如秋天。先民们获取食物较为容易,他们也就有了多余的时间,这时一些爱美的人就想出这么个方式来制作陶器,即用发红的那个地方的土来作陶胎,而用那种发黑的土来和成泥浆,再用动物的皮毛来绘制到陶胎上,这样烧成的陶器就成了红底黑纹的彩陶了。因为先民们除了寻找食物以外的时间相当少,所以他们在绘制这种纹样时都是很匆忙的,他们只能以线条为主,对人或物的形做简单的表现就行,这样一来就不至于太大的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而正是为样,使得我们中国今天的绘画也是以线条为主,对形的追求不是最高的,而是更注重意境的表达。

   西方

   我们今天发现的西方先民最早居住的地方有位于西班牙境内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和位于法国境内的拉斯科洞穴。这两个洞穴都位于阿尔贝斯山上,在那个地区生活着的先民,他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和中国的先民不同的是,他们那里没有充足的植物果实来供他们食用,所以他们就在周围寻找能够食用的东西,最后他们发现身边只有各种动物能吃了。可是麻烦的是,这么多动物中哪些是能吃的呢?又如何能把它们捕获呢?西方的先民们用自已的生命、鲜血来得到许多经验,也就是这些动物中哪些是能吃的,又如何去把它们捕获等。可他们好不容易得到的这些经验又如何向他们的后代传授呢,要知道,他们那会还没有语言呀。最后,他们找到了一种特别好的方法,那就是把那些能吃的动物画下来,让他们的后代天天看着,这样他们出门找起来就会更容易些,试想一下,如果那外负责把这些动物画下来的人没有能力把这些动物画得特别写实的话,后果会是什么样的,要是这些年青人都无法学会和他们一起去打猎的话,那他们也可能得饿死,所以,他们为了生存,只能把那些动物画得特别写实才行。而这些也就奠定了西方绘画写实的风格了。

   专家的说法:

中西传统绘画差异的形成的原因

因为其特定领域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西传统绘画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传统绘画起源的地域环境不同: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中国地处内陆、宽阔的陆地。绵延的江河、起伏的山川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感觉。时序概念、延续思想成为文化的支点。均衡、对称、和谐、统一成的文化的原体。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以含蓄为美,增加了神秘感。在整体上,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绘画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以弱化体形为基础,以烘托理想、情操、修养、气质为目的。

西方文化起源于岛屿文明。西方多濒临海域,岛与岛之间是浩瀚的海洋、人置身文化起源于岛屿文明。西方多濒临海域,岛与岛之间是浩瀚的海洋,人置身其中有边界感、距离感、空间感。同时相隔的岛屿又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人只有借助工具和滇洋才能与他人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包容使文化本能比较开放,易于融合外域文化,因而其文化表现为矛盾,冲突和对外部事物的探究,讲究个性张扬成为文化原体。所以,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其整体上强调的是空间。注重细部刻画,重视局部的造型、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

(二)传承的“母体”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艺术的诞生,大概始于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在地球上的生物不断进化中,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的祖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其经验的逐增,于是在改进实物的过程中,艺术就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自然中国的卷轴至发展同这时期的艺术似乎没有太多关系。它的雏形应该是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人的群居生活得到了普及,在共同的捕猎行动后,将一部分剩余或不能及时食掉的猎物形状概括地记在石壁上,自然这些形象是极其符号性的。然而在缓慢的发展中,其符号性的开关获得了那时人们心理上不能言喻的美感。到了三代后,青、铜、陶器的出现更让绘画的范畴得到扩展,以当初单一的记事中脱离出来,成为人们欣赏美的一部分。但客观地说,虽然从美术较为朦胧的诞生到此期间极为漫长,其绘画形式却并未取得很快速的发展,依然是符号般的绘画。

正因如此,到了汉魏时  本勇的出现,内容自然源自于商代前青铜及陶器上的装饰性样图案。

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西方画的起源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据考证,公元前18000年左右,西方就有壁画的会创作。人们猜测那是为巫术而绘制的,从其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其事实的程度比中国新石器时的作品要逼真得多,或许因为如此,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和这一艺术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引领了西方今后的绘画艺术的大方向。

除了洞穴壁画外,西方传统绘画更多地源于古希腊及古埃及等地的雕塑。

在公元前6世纪时,人们崇高体育,男性发达的肌肉和女性细腻的体格是那时人们对于人类美的标准。每界运动会,雕刻家们都会按照惯例对胜出者进行逼真的人体雕塑,以使他们得以留名和推进体育的发展。令人称奇的是,他们那时的写实水平已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无论何种事物,一般都会在前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西方绘画由此起源和传承,则写实性固然不能和中国的传统绘画的以符号为主的绘画相比较。

自然,绘画也并非只要求真实,这也不表明中国的传统绘画就不如西画。因为各有各的形式,我们不能以一个单一的标准来看待各种不同的艺术。也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传统的起源母体上的差异,因此其呼自走向不同风格自然是不用阐述的。

(三)内容表现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上,如以发展进程来分,可表现为三个阶段:

1、魏晋隋唐时期。

2、五代两宋时期。

3、元明清时期。

在中国画形成初期,即汉魏前后,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以人物为主。因为此时,佛教传入,玄学兴起,上层阶级为了政治需要,对人物的品位注重伦理道德,于是画家主要通过人物的描绘来展现其精神的风貌。到隋唐时,国富民强,文人为了表达其志向,托物言志地用一些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山水、花鸟画占据一定的地位。这时,无论是皇宫府邸还是平民住宅对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各种类型的画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五代两宋时,因其统治者的原因,绘画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以山水花鸟最为突出。况且,部分诗人也加入了绘画的行列,如王维、苏轼等,用画的形式表现了诗的意境,这在西方是不会出现的。

到了元明清、也同样继承了传统的风格,但在用墨上有所突破。内容的选择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概括地讲,中国画早期以人物为主,随后就以山水、花鸟为主。

按照发展进程来分,西方同样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

2、巴洛克到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

3、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时期

相对而言,西方画早期作品的内容就稍微简单了,主要以神话人物为主,以宣传其教义,对于风景至少之又少,文艺复兴时还是沿续了描绘人物的模式,只是在技法上有所改变,到了现实主我阶段,画的内容才逐渐丰富起来。

总之,在相同的时间段里,中西方传统绘画在内容表现上也有一定的不同,这应该把原因归咎当时的社会现状。

(四)画面构图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极大部分作品属于留白式构图,即把主要物体安放在画幅后,有意地留出一部分空白处。且留出的空间会使人产生暇想,以达到一种虚实相结合的效果。留白处也是画家构图时所看重的一部分,意在用有限的笔墨表现出无限的境界,其绘画会给人一种空灵,飘渺的独特感受。相对而言,中国画的景域更加深远辽阔,更加体现书人与自然的情感。

西方传统绘画主要讲求满布式构图。也就是作者把所选取的景物按照比例忠实于自己的双眼,他们会把看到的细节一一地放在幅中,极度遵循规律,重在写实。总是毫发不  地塑造着形体,绝不允许在画面上留下一些主观的细节、总是客观地描摹着人物、描摹着自然。也是因为如此,西画的整体感觉也相对静止,几何化。

总之,中国画注重的是写意,而西方画注重的是写实。

(五)背景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重视程度

中国传统绘画中,除非是主题需要,否则很多作品是不画背景的。因为其绘画中,每一笔、一点都是画家精心安排的,其追求的是具象与抽象间的意象效果,于是诸多因素就可以省略了。于是背景在诸多画家眼中就变得次要了,即使要画,也无非是一些代表性的痕迹而已,因为表现物象的虚实性也是其重视的另一个方面。如背景笔墨太多,就会起到暄宾夺主的不良效果。

所以,在中国画中,背景只是一个辅助体而已。主要为突出主体物服务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减淡了。

而西画正好相反,写实性的原则再次导致了背景在整个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写实,对其的要求也变得相当严格,一个波纹,一寸来白云也要逼真地描绘出来,以避免影响其真实的效果。而且,背景还可以用来暗示人物生存条件和体现主体上不能表现的东西。

总之,背景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体现出中西传统绘画的差异性。

(六)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差异。

中国画中,因其并非写实性的,意在表现一种流动性的意象空间,所以中国画的透视往往采用散点或多点。也就是在一幅画中,画家通过不同方位所看到的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画幅的中心点不是固定的,是可移动的,如此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代表性的作品。透视在中国画中也是用得不少的,只不过是局布的运用。也因此,中国画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体现那种意象的美感,让它从其他艺术作品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画对透视的要求就非常讲究了。首先画家必须站立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把所观察到的物体真实地记录下来。明暗,距离的要求也几乎达到与现实饱和,作品也就是现实的再现,在几乎不变的方位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它们的比例,主次物的色差也要根据透视的原理进行缜密的安排,对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相对而言,西方画总能满足人们视觉上的享受,镜子般地描绘着另外一个空间。

自然,用西方的透视可以指责中国画透视运用的错误,而见其为局部凑成的不统一的绘画。但就根本一想,这远近法的错误与画面的统一,正是中国画的特质所在。

(七)光影的差异

中国画的原材料以水墨为主,对于虚实的体现就极为适宜。之前说过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连代地,光影的要求也随之减弱了。

因为材料及其中国画家的意念,景物的深远、虚实、淡浓是其所追求的。在中国会画中,更有一大部分是以白描的形式出现的,即只用简练的线条单一地完成,这也导致中国画中对光影的忽视。即使有,也是极为朦胧的。再者,中国用的是散点透视,如果对一求解的要求过高,则会造成与现实的极大差异,出现面虽与现实的矛盾。于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光影在中国画中从一开始就很少得到重视。

西方画在这一方面与中国画就更加迥异了,写实的风格也同样促使画家们对光影的研究。一幅经典的油画,光的表现也是相当到位,如同摄影一样,画家把油虽创作当作一种光影的再现。西方虽使用的是焦点透视,所以更容易捕捉到光的轨迹,以使得主次更明确化,达到意想中的主题表现。

中西传统绘画的差异,除了上述我们所阐述的外,可能还会有很多。对其的研讨和发现,也会使我们在传统画被淡忘之时重新认识它,从而了解其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我们亦不知道,当代美术会向哪一个方面发展,更不知道它与传统绘画的联系是否会有密切的联系。但我们要知道,艺术的传承和生命是一样的,从始至终,它们都是流着同样的血液。形式的改变自然是不可扼制的,就像自然规律一样令人无法回避,生老病死般令人无法超越。

但是,我们却可以用当代的眼光去追寻它们形成的差异的原因,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元化的艺术殿堂,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历史带给我们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