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绘画差异的形成的原因
(2011-10-27 10:04: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中西传统绘画差异的形成的原因 因为其特定领域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西传统绘画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传统绘画起源的地域环境不同: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中国地处内陆、宽阔的陆地。绵延的江河、起伏的山川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感觉。时序概念、延续思想成为文化的支点。均衡、对称、和谐、统一成的文化的原体。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以含蓄为美,增加了神秘感。在整体上,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绘画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以弱化体形为基础,以烘托理想、情操、修养、气质为目的。 西方文化起源于岛屿文明。西方多濒临海域,岛与岛之间是浩瀚的海洋、人置身文化起源于岛屿文明。西方多濒临海域,岛与岛之间是浩瀚的海洋,人置身其中有边界感、距离感、空间感。同时相隔的岛屿又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人只有借助工具和滇洋才能与他人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包容使文化本能比较开放,易于融合外域文化,因而其文化表现为矛盾,冲突和对外部事物的探究,讲究个性张扬成为文化原体。所以,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其整体上强调的是空间。注重细部刻画,重视局部的造型、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 (二)传承的“母体”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艺术的诞生,大概始于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在地球上的生物不断进化中,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的祖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其经验的逐增,于是在改进实物的过程中,艺术就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自然中国的卷轴至发展同这时期的艺术似乎没有太多关系。它的雏形应该是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人的群居生活得到了普及,在共同的捕猎行动后,将一部分剩余或不能及时食掉的猎物形状概括地记在石壁上,自然这些形象是极其符号性的。然而在缓慢的发展中,其符号性的开关获得了那时人们心理上不能言喻的美感。到了三代后,青、铜、陶器的出现更让绘画的范畴得到扩展,以当初单一的记事中脱离出来,成为人们欣赏美的一部分。但客观地说,虽然从美术较为朦胧的诞生到此期间极为漫长,其绘画形式却并未取得很快速的发展,依然是符号般的绘画。 正因如此,到了汉魏时 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西方画的起源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据考证,公元前18000年左右,西方就有壁画的会创作。人们猜测那是为巫术而绘制的,从其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其事实的程度比中国新石器时的作品要逼真得多,或许因为如此,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和这一艺术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引领了西方今后的绘画艺术的大方向。 除了洞穴壁画外,西方传统绘画更多地源于古希腊及古埃及等地的雕塑。 在公元前6世纪时,人们崇高体育,男性发达的肌肉和女性细腻的体格是那时人们对于人类美的标准。每界运动会,雕刻家们都会按照惯例对胜出者进行逼真的人体雕塑,以使他们得以留名和推进体育的发展。令人称奇的是,他们那时的写实水平已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无论何种事物,一般都会在前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西方绘画由此起源和传承,则写实性固然不能和中国的传统绘画的以符号为主的绘画相比较。 自然,绘画也并非只要求真实,这也不表明中国的传统绘画就不如西画。因为各有各的形式,我们不能以一个单一的标准来看待各种不同的艺术。也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传统的起源母体上的差异,因此其呼自走向不同风格自然是不用阐述的。 (三)内容表现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上,如以发展进程来分,可表现为三个阶段: 1、魏晋隋唐时期。 2、五代两宋时期。 3、元明清时期。 在中国画形成初期,即汉魏前后,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以人物为主。因为此时,佛教传入,玄学兴起,上层阶级为了政治需要,对人物的品位注重伦理道德,于是画家主要通过人物的描绘来展现其精神的风貌。到隋唐时,国富民强,文人为了表达其志向,托物言志地用一些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山水、花鸟画占据一定的地位。这时,无论是皇宫府邸还是平民住宅对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各种类型的画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五代两宋时,因其统治者的原因,绘画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以山水花鸟最为突出。况且,部分诗人也加入了绘画的行列,如王维、苏轼等,用画的形式表现了诗的意境,这在西方是不会出现的。 到了元明清、也同样继承了传统的风格,但在用墨上有所突破。内容的选择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概括地讲,中国画早期以人物为主,随后就以山水、花鸟为主。 按照发展进程来分,西方同样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 2、巴洛克到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 3、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时期 相对而言,西方画早期作品的内容就稍微简单了,主要以神话人物为主,以宣传其教义,对于风景至少之又少,文艺复兴时还是沿续了描绘人物的模式,只是在技法上有所改变,到了现实主我阶段,画的内容才逐渐丰富起来。 总之,在相同的时间段里,中西方传统绘画在内容表现上也有一定的不同,这应该把原因归咎当时的社会现状。 (四)画面构图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极大部分作品属于留白式构图,即把主要物体安放在画幅后,有意地留出一部分空白处。且留出的空间会使人产生暇想,以达到一种虚实相结合的效果。留白处也是画家构图时所看重的一部分,意在用有限的笔墨表现出无限的境界,其绘画会给人一种空灵,飘渺的独特感受。相对而言,中国画的景域更加深远辽阔,更加体现书人与自然的情感。 西方传统绘画主要讲求满布式构图。也就是作者把所选取的景物按照比例忠实于自己的双眼,他们会把看到的细节一一地放在幅中,极度遵循规律,重在写实。总是毫发不 总之,中国画注重的是写意,而西方画注重的是写实。 (五)背景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重视程度 中国传统绘画中,除非是主题需要,否则很多作品是不画背景的。因为其绘画中,每一笔、一点都是画家精心安排的,其追求的是具象与抽象间的意象效果,于是诸多因素就可以省略了。于是背景在诸多画家眼中就变得次要了,即使要画,也无非是一些代表性的痕迹而已,因为表现物象的虚实性也是其重视的另一个方面。如背景笔墨太多,就会起到暄宾夺主的不良效果。 所以,在中国画中,背景只是一个辅助体而已。主要为突出主体物服务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减淡了。 而西画正好相反,写实性的原则再次导致了背景在整个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写实,对其的要求也变得相当严格,一个波纹,一寸来白云也要逼真地描绘出来,以避免影响其真实的效果。而且,背景还可以用来暗示人物生存条件和体现主体上不能表现的东西。 总之,背景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体现出中西传统绘画的差异性。 (六)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差异。 中国画中,因其并非写实性的,意在表现一种流动性的意象空间,所以中国画的透视往往采用散点或多点。也就是在一幅画中,画家通过不同方位所看到的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画幅的中心点不是固定的,是可移动的,如此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代表性的作品。透视在中国画中也是用得不少的,只不过是局布的运用。也因此,中国画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体现那种意象的美感,让它从其他艺术作品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画对透视的要求就非常讲究了。首先画家必须站立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把所观察到的物体真实地记录下来。明暗,距离的要求也几乎达到与现实饱和,作品也就是现实的再现,在几乎不变的方位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它们的比例,主次物的色差也要根据透视的原理进行缜密的安排,对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相对而言,西方画总能满足人们视觉上的享受,镜子般地描绘着另外一个空间。 自然,用西方的透视可以指责中国画透视运用的错误,而见其为局部凑成的不统一的绘画。但就根本一想,这远近法的错误与画面的统一,正是中国画的特质所在。 (七)光影的差异 中国画的原材料以水墨为主,对于虚实的体现就极为适宜。之前说过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连代地,光影的要求也随之减弱了。 因为材料及其中国画家的意念,景物的深远、虚实、淡浓是其所追求的。在中国会画中,更有一大部分是以白描的形式出现的,即只用简练的线条单一地完成,这也导致中国画中对光影的忽视。即使有,也是极为朦胧的。再者,中国用的是散点透视,如果对一求解的要求过高,则会造成与现实的极大差异,出现面虽与现实的矛盾。于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光影在中国画中从一开始就很少得到重视。 西方画在这一方面与中国画就更加迥异了,写实的风格也同样促使画家们对光影的研究。一幅经典的油画,光的表现也是相当到位,如同摄影一样,画家把油虽创作当作一种光影的再现。西方虽使用的是焦点透视,所以更容易捕捉到光的轨迹,以使得主次更明确化,达到意想中的主题表现。 中西传统绘画的差异,除了上述我们所阐述的外,可能还会有很多。对其的研讨和发现,也会使我们在传统画被淡忘之时重新认识它,从而了解其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我们亦不知道,当代美术会向哪一个方面发展,更不知道它与传统绘画的联系是否会有密切的联系。但我们要知道,艺术的传承和生命是一样的,从始至终,它们都是流着同样的血液。形式的改变自然是不可扼制的,就像自然规律一样令人无法回避,生老病死般令人无法超越。 但是,我们却可以用当代的眼光去追寻它们形成的差异的原因,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元化的艺术殿堂,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历史带给我们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