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勘查规范
(2011-06-25 09:35:45)
标签:
文化 |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
1
本标准规定了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勘查工作研究程度;勘查工作控制程度;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类型条件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的地质勘查、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评审认定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设计、报告和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评价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908—2002
GB/T 17766—1999
3
3.1
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或区域矿产成矿预测的基础上,对预查区及已发现的矿点、矿化点及物探、化探异常区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并和已知相同地质背景的同类矿床类比,大致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点或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
3.2
对预查区已发现的矿点和矿化潜力较大地区,采用地质填图、露头检查、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等有效技术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的地质特征,对已知矿点、矿化区的含矿性做出初步评价并进行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提出是否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工作区范围,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3.3
对经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各种勘查方法和综合地质研究,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并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或圈出勘探区范围,为进行勘探工作和小型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为矿山开发的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议书提供资料。
3.4
对经详查圈定的勘探区,通过多种地质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为矿山设计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山选矿加工工艺、矿山总体布置提供依据。
4
4.1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2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3
4.3.1
4.3.1.1
进一步研究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和其他矿产的分布情况,初步评价区域成矿远景和其他矿产的工业意义。
4.3.1.2
4.3.1.2.1
4.3.1.2.2
4.3.1.2.3
4.3.1.2.4
4.3.1.2.5
4.3.1.2.6
4.3.1.2.7
4.3.1.3
4.3.1.3.1
4.3.1.3.2
4.3.1.3.3
4.3.2
4.3.2.1
4.3.2.2
4.3.2.3
4.3.3
4.3.3.1
4.3.3.2
4.3.4
4.3.4.1
4.3.4.2
4.3.4.3
4.3.4.4
4.3.5
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伴生矿产,利用主要矿产的勘查工程,基本查明其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研究其选矿加工性能,对其综合利用的前景做出评价。
4.4
4.4.1
4.4.1.1
4.4.1.1.1
4.4.1.1.2
4.4.1.1.3
4.4.1.1.4
4.4.1.1.5
4.4.1.1.6
4.4.1.1.7
4.4.1.2
4.4.1.2.1
4.4.1.2.2
4.4.1.2.3
4.4.1.2.4
4.4.2
4.4.2.1
4.4.2.2
4.4.2.3
4.4.2.4
4.4.3
4.4.3.1
4.4.3.2
4.4.4
4.4.4.1
确定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充水方式和途径,计算矿床一期开拓水平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必要时估算最低开拓水平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指出矿山的供、排水方向。对可供矿山利用的地下水、地表水的水质、水量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4.4.4.2
4.4.4.3
4.4.4.4
4.4.5
4.4.5.1
4.4.5.2
4.4.5.3
5
5.1
5.1.1
5.1.1.1
5.1.1.2
5.1.2
第Ⅰ类型(简单型):矿体延展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简单,构造岩脉发育程度简单,有用组分均匀或较均匀。
第Ⅱ类型(中等型):矿体延展规模为中到大型,矿体形态复杂程度中等,构造、岩脉发育程度简单或中等,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第Ⅲ类型(复杂型):矿体延展规模为小到中型,形态复杂程度中等到复杂,构造、岩脉发育程度复杂或中等,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或不均匀。
5.2
根据我国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的实践经验,提出各勘查类型基本控制工程间距,供类比使用参考(参见附录D)。勘查工程网度应尽可能为后续勘查工作衔接利用。
5.3
5.3.1
对发现的矿体或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通过地表地质工作和极少量工程验证,估算预测的资源量(334)?。
5.3.2
对预查发现的矿体应在地表一定间距控制的基础上,选择成矿条件较好地段进行深部稀疏控制,工程间距不限,大致了解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
5.3.3
5.3.3.1
5.3.3.2
5.3.3.3
5.3.4
5.3.4.1
5.3.4.2
5.3.4.3
5.3.4.4
5.3.4.5
6
6.1
应采用全国通用的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点,对于边远地区和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但必须详细说明所用定位仪器的型号、定位时间、程序、精度。测量的精度要求应执行DZ/T 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测绘成果应经业务部门验收。
6.2
6.2.1
6.2.2
6.2.3
6.2.4
6.3
6.3.1
6.3.2
6.3.3
6.3.4
6.4
6.4.1
槽探、井探工程用于揭露浅部矿体、矿化带、构造、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各类异常,探槽和浅井应掘至基岩。
6.4.2
当地形条件有利或矿体形态复杂,钻探工程难以控制,采集选矿大样时,应选用坑探工程,要充分利用老窿、采坑进行采样编录。
6.4.3
6.4.3.1
6.4.3.2
6.4.3.3
6.5
有关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应按GB l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执行。
6.6
6.6.1
6.6.1.1
6.6.1.2
6.6.1.3
6.6.2
6.6.2.1
6.6.2.2
6.6.2.3
6.6.3
6.6.3.1
6.6.3.2
6.6.3.3
6.6.3.4
6.6.3.5
6.7
6.7.1
6.7.2
6.8
6.8.1
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分别采取并注意空间分布的代表性,详查、勘探阶段小体积质量(体重)样不少于30件。致密块状矿石可只采集小体积质量(体重)样。松散矿石应采集大体积质量(体重)样,数量不得小于2个~3个。裂隙较发育的块状矿石除采集小体积质量(体重)样外,详查、勘探阶段还应采集1件~2件大体积质量(体重)样对体积质量(体重)值进行校正,一般规格不小于0.125 m3。
测定小体积质量(体重)样要同时测定主元素的含量和湿度,研究体积质量(体重)和品位的相关程度。测定大体积质量(体重)样时,还应测定矿石块度、松散系数、安息角等。
6.8.2
在矿体、顶底板围岩和较厚的夹层采取岩、矿石物理力学试验样,测定其抗压、抗拉、抗剪强度。坑采矿床应对主要井巷通过的岩组(层)采样,露采矿床应在边坡地段按岩组(层)系统采样。样品要有代表性,主要布置在第一开采水平或首期开采地段。
6.9
6.9.1
6.9.2
6.9.3
6.10
6.10.1
6.10.2
6.10.3
6.10.4
7
7.1
是对矿床开发利用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一般是在收集分析研究该矿种的国内外资源状况和市场供需状况基础上,根据已取得的普查地质资料、开采技术条件和环境保护等,结合我国类似矿山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或扩大的技术经济指标,对矿床做出技术经济评价。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为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进一步详查和制定长远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7.2
是对矿床开发利用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一般需要比较系统地对国内外该矿种资源的分布、生产、消费进行调查和初步分析,对国内外需求量、产品质量要求和价格趋势作初步预测。根据控制的资源量、矿区地形地貌、外部建设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借鉴类似矿山的实践经验,初步提出项目建设规模、产品方案、矿区总体建设轮廓和工艺技术路线的原则方案。参照价目表或同类矿山生产实践所获取的数据估算生产成本,初步提出建设总投资、主要工程量、主要设备等。采用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动态的投资回收期等经济评价指标进行动态的经济分析,从总体上客观地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并确定矿产资源的经济意义。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内容基本相同,只是详细程度次之,可为进一步勘探、推荐项目和编制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投资估算的误差一般约为25%。
7.3
是指对矿床开发利用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可行性研究一般需认真对该矿种国内外资源状况、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对国内外市场需求、产品品种、价格、质量要求、竞争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根据探明的预可采储量,充分考虑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对企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选矿加工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选择、供水供电、总体布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和多方案比较,并依据评价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总投资、生产经营成本、销售收入、利润和现金流量等。主要采用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动态的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进行动态可行性评价,圈定并估算不同的矿产资源/储量类型。对拟建项目是否可以建设和如何建设做出论证和评价,为投资决策、编制下达设计任务书和确定建设计划提供依据。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所采用的数据精度高,投资估算的误差一般为10%。
8
8.1
8.1.1
8.1.1.1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其他条件允许,或在政府补贴或其他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其内部收益率在生产期内年平均大于或等于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零。
8.1.1.2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可变成经济的。其内部收益率在生产期内年平均大于零、小于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等于或接近零。
8.1.1.3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其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小于零。
8.1.1.4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作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到次边际经济的之间。
8.1.2
8.1.2.1
是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有极少量的探矿工程验证,或根据各类综合异常预测的矿体。在有足够依据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矿床类比,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2.2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了矿区的地质特征,大致控制了矿体总体产状、形态、展布特征、矿石品位,大致确定了矿石类型和品级,大致了解影响和破坏矿体的地质构造及开采技术条件,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其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8.1.2.3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矿石质量、品级及开采技术条件,基本控制影响和破坏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及产状,大致了解破坏主要矿体的岩脉和夹石的岩性、产状及空间分布。基本确定了矿石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大致圈出主要矿石类型和品级,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2.4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内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详细控制了影响和破坏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基本确定了破坏主要矿体的火成岩和夹石的岩性、产状和空间分布,矿石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和分布规律已经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时应圈定主要矿石类型和品级,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2
8.2.1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表现当时开采是经济的,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量。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储量又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和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三种。
8.2.2
经过了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或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量。根据经济意义不同,基础储量分为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经济基础储量又分为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和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又分为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和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8.2.3
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的矿产资源。根据经济意义不同,分为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济意义未定的预测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系指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或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次边际经济的那一部分资源量,又分为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和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三种。内蕴经济资源量系指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推断到探明的,可行性评价只进行概略研究,经济上无法区分其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根据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又分为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和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三种。预测的资源量(334)? 系指经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无法确定其经济意义,也是资源量的一种,属潜在矿产资源。
8.3
8.3.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当时开采是经济的。用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估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可供矿山设计建设利用。
8.3.2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用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估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一般。
8.3.3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控制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用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量表述。估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一般。
8.3.4
其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研究程度及经济意义同8.3.1所述,与其惟一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8.3.5
其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研究程度及经济意义同8.3.2所述,与其惟一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8.3.6
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研究程度及经济意义同8.3.3所述,与其惟一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8.3.7
是指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才可变成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量。估算的基础储量和可行性评价可信度高。
8.3.8
是指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估算的基础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一般。
8.3.9
是指控制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量,估算的基础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一般。
8.3.10
是指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量。估算的资源量和可行性评价可信度高。
8.3.11
是指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其经济意义同8.3.10所述,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量,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一般。
8.3.12
是指控制的矿产资源,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量。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一般。
8.3.13
是指探明的矿产资源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作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计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8.3.14
是指控制的矿产资源,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8.3.15
地质可靠程度是推断的,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低,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8.3.16
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空、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与已知矿床类比估计的资源量,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9
9.1
工业指标是评价矿床的工业价值、圈定矿体和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工业指标应包括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剥采比和勘查深度等。
工业指标应根据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矿山开发的外部条件及当时的市场情况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研究确定。在预查和普查阶段,可采用一般工业指标(参见附录F)或与相邻地区同类矿床类比。在详查和勘探阶段,一般应在勘查工作基本结束前,通过多方案试圈,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或结合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评价研究和当时的市场及相关因素提出工业指标的推荐方案,按国家规定的程序报批。
对与铁、钨、锡、铍等多金属及铅、锌等硫化物矿床中的伴生萤石矿床,虽然萤石未达到边界品位要求,但应根据选矿工艺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前提下制定综合回收的工业指标。
9.2
9.2.1
9.2.2
9.2.3
9.2.4
9.2.5
9.3
9.3.1
9.3.2
9.3.3
DZ/T 0211-2002
附
(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表 A.1
经济意义 |
地质可靠程度 |
|||
查明矿产资源 |
潜在矿产资源 |
|||
探明的 |
控制的 |
推断的 |
预测的 |
|
经济的 |
可采储量(111) |
|
|
|
基础储量(111b) |
|
|
||
预可采储量(121) |
预可采储量(122) |
|
||
基础储量(12lb) |
基础储量(122b) |
|
||
边际经济的 |
基础储量(2M11) |
|
|
|
基础储量(2M21) |
基础储量(2M22) |
|
||
次边际经济的 |
资源量(2S11) |
|
|
|
资源量(2S21) |
资源量(2S22) |
|
||
内蕴经济的 |
资源量(331) |
资源量(332) |
资源量(333) |
资源量(334)? |
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即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
附
(规范性附录)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镁石矿石质量标准
B.1
B.1.1
表B.1
项 |
指 |
|||
特级 |
一级 |
二级 |
||
密度 |
4.30 |
4.20 |
4.05 |
|
细度 |
0.074mm孔径筛筛余量 |
3.0 |
3.0 |
3.0 |
0.043mm孔径筛筛余量 |
5.0 |
5.0 |
5.0 |
|
水溶性碱土金属(以钙计)
mg/kg |
150 |
200 |
250 |
|
粘度效应 mPa·s |
|
110 |
125 |
140 |
|
110 |
125 |
140 |
B.1.2
B.1.3
表B.2
项 |
指 |
|||
优等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
优—1 |
优—2 |
|||
硫酸钡(BaSO4)含量 |
≥95.0 |
≥92.0 |
≥88.0 |
≥83.0 |
二氧化硅(SiO2)含量 |
≤3.0 |
≤5.0 |
— |
|
爆裂度 |
≥60 |
— |
||
注:1各组分含量以干基计。 2 合格品的二氧化硅和爆裂度指标按供需合同执行。 |
BaSO4质量分数>98%,CaO质量分数<0.36%,R2O3(主要是Fe2O3,A12O3)微量,不许有锰、铜、铅等杂质。
B.2
BaCO3质量分数>36%,不溶性滤渣(主要由BaSO4组成)质量分数<56%;R2O3质量分数<1.5%,CaO质量分数<7%。
B.3
B.3.1
B.3.1.1
表B.3
品 级 |
化 |
|||
ω(CaF2),≥ |
杂质,≤ |
|||
ω(Si02) |
ω(S) |
ω(P) |
||
特二级 |
98.0 |
1.5 |
0.05 |
0.03 |
特一级 |
97.0 |
2.5 |
0.08 |
0.05 |
一级品 |
|
4.5 |
0.10 |
0.06 |
二级品 |
90.0 |
9.0 |
0.10 |
0.06 |
三级品 |
85.0 |
14.0 |
0.15 |
0.06 |
四级品 |
80.0 |
18.0 |
0.20 |
0.08 |
五级品 |
75.0 |
23.0 |
0.20 |
0.08 |
六级品 |
70.0 |
28.0 |
0.25 |
0.08 |
七级品 |
65.0 |
32.0 |
0.30 |
0.08 |
B.3.1.2
B.3.1.3
B.3.1.4
B.3.2
B.3.2.1
表B.4
品 |
化学成分 |
||
ω(CaF2),≥ |
ω(Fe203),≤ |
||
特三级 |
98.0 |
0.2 |
|
特二级 |
97.0 |
0.2 |
|
特一级 |
95.0 |
0.2 |
|
一级品 |
90.0 |
0.2 |
|
二级品 |
85.0 |
Ⅰ |
Ⅱ |
0.2 |
0.3 |
||
三级品 |
80.0 |
0.2 |
0.3 |
四级品 |
75.0 |
0.3 |
|
五级品 |
70.0 |
— |
|
六级品 |
60.0 |
— |
|
七级品 |
50.0 |
— |
|
八级品 |
40.0 |
— |
|
注: 表中“—”表示含量不规定。 |
B.3.2.2
B.3.2.3
B.3.3
B.3.3.1
表B.5
品 |
化 |
||||
ω(CaF2),≥ |
杂质, ≤ |
||||
ω(Si02) |
ω(CaC03) |
ω(S) |
ω(P) |
||
特级品 |
98 |
0.6 |
0.7 |
0.03 |
0.02 |
一级品 |
0.8 |
1.0 |
— |
— |
|
二级品 |
97 |
1.0 |
1.2 |
— |
— |
三级品 |
95 |
1.4 |
1.5 |
— |
— |
四级品 |
93 |
2.0 |
|
— |
— |
注:1 表中“—”表示含量不规定。 2 用户对杂质含量有特殊要求时,可由供需双方议定。 |
B.3.3.2
B.3.3.3
B.3.3.4
B.3.3.5
B.4
B.4.1
表B.6
指 标 名 称 |
等 |
|||||||
|
|
|
|
|||||
优—1 |
优—2 |
Ⅰ—l |
Ⅰ—2 |
Ⅱ—1 |
Ⅱ—2 |
Ⅲ—1 |
Ⅲ—2 |
|
三氧化二硼(B203)质量分数 |
24 |
22 |
20 |
18 |
16 |
14 |
12 |
10 |
全铁质量分数(以Fe203计) |
15 |
|||||||
氧化钙质量分数(以CaO计) |
8 |
|||||||
氧化镁质量分数(以MgO计)
|
45 |
|||||||
矿石块度 |
400(300 mm ~ 400 mm的不大于15 %,小于20 mm的不大于15 %) |
|||||||
注: |
附
(资料性附录)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C.1
重晶石、毒重石:大型矿体:长大于1 000 m,延深大于500 m。
中型矿体:长500 m~1 000 m,延深200 m~500 m。
小型矿体:长小于500 m,延深小于200
m。
萤
中型矿体:长300 m~600 m,延深100 m~300 m。
小型矿体:长小于300 m,延深小于100 m。
硼
中型矿体:长200 m~700 m,延深100 m~300 m。
小型矿体:长小于200 m,延深小于100 m。
C.2
简单:矿体呈层状、似层状,矿体厚度变化小,厚度变化系数小于50%。
中等: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脉状,矿体厚度变化中等,变化系数50%~ 80%。
复杂:矿体呈小透镜状、小扁豆状、复脉状、囊状、串珠状,矿体厚度变化大,厚度变化系数大于80%。
C.3
简单:矿体产状稳定,一般无或很少有较大的断层破坏矿体,岩脉不发育。
中等:产状较稳定,有少数较大的断层或岩脉,但对矿体破坏不大。
复杂:产状不稳定,褶皱发育或断层、岩脉发育,对矿体影响和破坏较大。
C.4
均
较均匀:品位变化系数40%~70%(硼)、30%~60%(萤石)。
不均匀:品位变化系数大于70%(硼)、大于60%(萤石)。
1)
附
(资料性附录)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勘查类型基本控制工程间距参考
表 D.1
勘查类型 |
控制的工程间距 |
实 |
|
沿走向 |
沿倾向 |
||
Ⅰ |
200~400 |
100~200 |
陕西安康石梯重晶石矿,辽宁翁泉沟硼矿翁泉沟矿段,宽甸硼矿区栾家沟矿段,内蒙古苏莫查干萤石矿 |
Ⅱ |
100~200 |
50~100 |
广西象州潘村、扶绥思同重晶石矿床,辽宁二台子,吉林高台沟硼矿床,浙江武义杨家、湖南衡南萤石矿床 |
Ⅲ |
50~100 |
50 |
福建永安李坊重晶石矿Ⅲ矿段,广西象州寺村残坡积重晶石矿床,陕西紫阳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辽宁砖庙沟、阳沟硼矿床,浙江溪里萤石矿床、毫石萤石矿5、6号矿体 |
注:1 表中所列勘查工程间距,是指采用钻探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 2 表中数据是综合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生产的实践经验提出的,在勘查工作实践中应根据矿种矿体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以避免工程量的浪费和达不到控制程度要求。 3 有些构造复杂地段应加强研究工作或安排必要的专门工程了解构造情况,避免单靠加密工程间距来提高控制程度。 4 矿体规模很大,产状稳定的矿床可以适当放稀工程。 5 第Ⅲ类型中偏复杂矿床一般探求控制的和推断的矿产资源/储量。 6 地表勘查工程间距,一般按相应类型工程间距加密一倍。 7 根据矿床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可以变换和调整走向与倾向的工程间距。 8 在小型矿体勘探阶段,控制矿床的勘探线应不少于三条。 9 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应加密控制。 |
附
(资料性附录)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矿床规模划分
表 E.1
矿种名称 |
计算单位 |
矿床规模 |
||
大 型 |
中 型 |
小 型 |
||
重晶石 |
矿石 |
≥1 000 |
200~1 000 |
<200 |
毒重石 |
矿石 |
≥1 000 |
200~1 000 |
<200 |
萤石 |
CaF2 |
≥100 |
20~100 |
<20 |
硼矿(内生) |
B2O3 |
≥50 |
10~50 |
<10 |
附
(资料性附录)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矿床一般工业指标
F.1
F.1.1
F.1.1.1
边界品位:ω(BaSO4)≥30%
最低工业品位:ω(BaSO4 )≥50%
最低可采厚度:0.80 m~1.50 m
夹石剔除厚度:1 m~2 m
F.1.1.2
含矿率:≥0.5
t/m3
最低可采厚度:≥0.30 m
剥采比:≤1
F.1.2
边界品位:ω(BaCO3)≥20%
最低工业品位:ω(BaCO3)≥36%
最低可采厚度:0.80 m
夹石剔除厚度:1 m
F.2
边界品位:ω(CaF2)≥20%
最低工业品位:ω(CaF2)≥30%
矿石品级:
富矿:ω(CaF2)≥65%,ω(S)<1%,最低可采厚度0.7 m,夹石剔除厚度0.7 m。
贫矿:ω(CaF2)20%~65%,最低可采厚度1.0 m,夹石剔除厚度1 m~2 m。
F.3
边界品位:ω(B2O3):3%
最低工业品位:ω(B2O3)=5%
最低可采厚度:1 m~2 m
夹石剔除厚度:1 m~2 m
矿石品级:
富矿:B2O3,>11%,可直接加工利用的矿石。
贫矿:B2O3,5%~11%,需经选矿(或作配矿)才能利用的矿石。
露天剥采比:3 m3/m3~6 m3/m3。
附
(资料性附录)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矿石类型
G.1
G.1.1
G.1.1.1
G.1.1.2
G.1.1.3
G.1.2
G.1.2.1
G.1.2.2
G.1.2.3
G.1.2.4
G.1.2.5
G.1.2.6
G.1.2.7
G.1.2.8
G.2
G.2.1
G.2.1.1
G.2.1.2
G.2.1.3
G.2.1.4
G.2.1.5
G.2.1.6
G.2.1.7
G.2.2
块状(包括粗晶和细晶)矿石、条带状(包括条带状、环带状)矿石、角砾状(包括正、负角砾状等)矿石、糖粒状矿石、碎裂状矿石和浸染状矿石。前三种为常见矿石类型。
G.3
根据硼矿石脉石矿物种类和主要矿物组分不同,我国硼矿矿石类型划分如表G.1。
硅酸盐类硼矿石的脉石矿物主要由蛇纹石、硅镁石、镁橄榄石等硅酸盐矿物组成;碳酸盐类硼矿石的脉石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菱锰矿等碳酸盐矿物组成。
硅酸盐类硼矿石是我国当前工业利用的主要矿石类型,但其中含铀硼镁铁矿(磁铁矿)—硼镁石一蛇纹石型矿石尚未为工业利用。
表G.1
类 |
型 |
硅 酸 盐 类 |
1.硼镁石一蛇纹石型 2.遂安石一硼镁石一硅镁石(镁橄榄石)型 3.硼镁石一磁铁矿一蛇纹石型 4.含铀硼镁铁矿(磁铁矿)一硼镁石一蛇纹石型 5.硅硼钙石型 |
碳 酸 盐 类 |
6.硼镁石一遂安石一菱镁矿型 7.硼镁石一镁硼石一方解石型 8.锰方硼石一菱锰矿一白云石型 |
附
(资料性附录)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矿床类型
H.1
H.1.1
H.1.1.1
H.1.1.2
H.1.1.3
H.1.2
H.1.2.1
矿床主要为沉积成矿作用形成,多产于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白垩纪,也见于震旦纪、奥陶纪含炭泥砂质沉积岩中,常和硅质岩共生。矿体一至数层,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长数百米到八千余米,延深百余米到九百余米,厚数米到十余米;矿体中心部位硫酸钡含量高,边部含量低;产状和围岩一致。矿石中矿物组分简单,有四种组合形式:重晶石单矿物组成;石英一重晶石组合;方解石一石英一重晶石组合;毒重石一斜钡钙石一重晶石组合。成矿后的变质作用常使矿石重结晶,矿物粒度增大。常有类质同像的锶元素存在,有时有毒重石、磷、铀、钒、铂、金、银、石煤等矿产共伴生。矿床规模一般是大、中型,是最有工业价值的重晶石矿床,如陕西安康石梯重晶石矿床、湖南新晃贡溪重晶石矿床、贵州天柱大河边、镇宁乐纪重晶石矿床。
H.1.2.2
矿床主要为热液成矿作用形成,常呈陡倾斜脉状产于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的断裂构造中。矿体成群成带出现,其形态受断裂控制,呈简单的单脉、复杂的复脉和透镜体,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现象;长数十米到二千余米,延深数十米到数百米,厚度一般数米;矿体中心部位和地表硫酸钡含量高,边部和深部含量降低;产状与围岩不一致。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重晶石化、萤石化、方解石化。矿石中矿物组分较简单,有五种组合形式:重晶石单矿物组成;石英一重晶石组合;萤石一重晶石组合;多金属硫化物一重晶石组合;毒重石一斜钡钙石一重晶石组合。常有类质同像的锶元素存在,有时有铅、锌、铜、黄铁矿、萤石、毒重石等矿产共伴生。矿床规模一般是中、小型,是有较大工业价值的重晶石矿床,如广西象州潘村重晶石矿床、山东郯城房庄重晶石矿床。
H.1.2.3
矿床产于我国南方原生重晶石矿床附近的第四纪残坡积层中。矿体形态受原生矿和地形控制,呈复杂的扁豆状、透镜状;面积数千到数十万平方米,厚度数十厘米到三米;埋深数十厘米到二米;产状与围岩不一致。矿石中以重晶石、围岩碎屑、粘土为主,石英、方解石少量。矿床规模一般是小型,偶见中型,是有一定工业价值的矿床,如广西象州寺村重晶石矿床、海南儋州冰岭重晶石矿床。
H.1.3
矿床主要为沉积成矿作用形成,产于震旦纪、寒武纪含炭泥砂质沉积岩中,硅质岩、白云岩共生。矿体一到数层,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长百余米到千余米,厚度数米;矿体中心部位碳酸钡含量高,边部含量降低;产状与围岩一致。矿石中矿物以毒重石为主,分布均匀;重晶石、斜钡钙石次之;少量石英;有时有少量方解石。成矿后变质作用使矿石重结晶,热液作用常使矿石局部富集,矿物粒度增大。常有类质同像的锶元素、重晶石矿共生,有时有磷、钒矿共伴生。矿床规模大型、小型均有,是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毒重石矿床,如四川城口巴山毒重石矿床、陕西紫阳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
H.2
H.2.1
H.2.1.1
常呈陡倾斜脉状产于沉积碎屑岩、变质岩、侵入岩及火山岩的断裂构造中,是萤石矿床的重要类型,矿体形态取决于断裂的性质,从简单规则的单脉到各种不规则的复脉状和透镜状,常成群成带出现。矿体长一般一百到六百米,少数千米以上,延深一百到数百米,厚度一般一到六米,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少数为大型。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围岩蚀变显著。矿石矿物组合简单,以萤石、石英为主,常组成萤石型、石英一萤石型等主要矿石类型,属易选矿石。这类矿床不仅是冶金用萤石块精矿的主要来源,也是生产化工用萤石粉精矿的重要类型。如浙江武义杨家、湖南衡南、湖北红安、河南陈楼、甘肃高台等萤石矿床。
H.2.1.2
矿床产于碳酸盐岩层的断裂构造带中。矿体形态复杂多样,常呈脉状、透镜状和囊状,甚至形成复杂的矿巢。矿体一般长数十到数百米,延深几十米到数百米,厚度一般一到五米。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大型矿床。矿石矿物组合较复杂,有萤石、方解石、重晶石。常组成石英一萤石型、重晶石一萤石型、方解石一重晶石一萤石型等矿石类型,一般属较难选矿石,部分矿石经手选也能获得高品位块精矿。如江西德安、云南老厂、四川二河水等萤石矿床。
H.2.1.3
矿床产于特定层位的碳酸盐岩层中,严格受层位或层间构造所控制。是近年来被肯定很有远景的萤石矿床类型。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矿体长二百到四百米,个别千米以上,延深几十米到数百米,厚度一般一到八米。矿床规模属大型。矿石矿物组合简单,以萤石型、石英一萤石型为主,原矿经手选即能获得ω(CaF2)>85%的块状富矿。如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床。
H.2.2
是指萤石矿物以伴生组分产于铁、钨、锡、铍等多金属及铅、锌等硫化物矿床中的共、伴生萤石矿床,也是获得萤石的重要来源,其经济价值取决于综合回收的程度。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可将伴生萤石划分下列三个矿床类型。
H.2.2.1
萤石与铅、锌矿伴生。三者经济价值接近。如湖南桃林铅锌伴生萤石矿床,尚有Cu、Ag等可综合利用。其ω(CaF2)为12%~15%,储量规模达到中型。伴生萤石已综合回收利用,是我国目前回收利用程度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矿区之一。
2) 该类矿床受一定层位控制,其成因有沉积改造和热液交代两种观点。
3) 各类伴生萤石矿,其CaF2含量多少具有工业价值,当以选矿综合回收利用程度及其经济效益而定。
H.2.2.2
萤石与主矿种钨、锡、钼、铋伴生。以湖南柿竹园多金属矿床为例,萤石呈分散状常与白钨矿、辉钼矿、辉铋矿共生,伴生的铜、硫、铍可综合利用。ω(CaF2)为10%~17%,储量规模属大型。当前选矿回收率较低,萤石粉精矿仅能达到化工用低级产品标准。
H.2.2.3
萤石与主矿种铁、铌及稀土元素伴生。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铁矿床为例,萤石主要伴生于富铁矿石、中—贫铁矿石和钠辉石铁矿石中,萤石质量分数(品位)7%~14%,储量规模属特大型,目前选矿回收尚在实验室试验阶段。
H.3
H.3.1
矿床产于古元古界区域变质岩系含硼建造中。是我国当前勘查开采的主要对象。矿体赋存于电气石变(浅)粒岩所夹的蛇纹石化镁质大理岩、镁橄石化镁质大理岩或菱镁白云大理岩层中,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不规则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体长数十米到数百米,个别大于千米;厚度数米到数十米,常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和侧伏现象。与硼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蛇纹石化、镁橄榄石化、金云母化和透闪石化等,矿石矿物主要为硼镁石、遂安石和硼镁铁矿,脉石矿物为蛇纹石、橄榄石数十米,常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和侧伏现象。与硼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蛇纹石化、镁橄榄石化、(硅镁石)、白云石、菱镁矿、方解石、金云母、透闪石。矿石B2O3含量一般小于20%,氧化镁含量一般大于30%,有的含铁较高。矿床规模大、中、小均有,是我国硼矿床的主要类型。根据矿石建造特点分为以下两个亚类:
a)
b)
H.3.2
矿床产于石炭系中、上统的火山一沉积岩系中。围岩为粉砂岩、泥灰岩、安山岩、玄武岩。矿体赋存于玄武岩、泥灰岩岩系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长几十米到几百米,厚度几米到十几米。矿石矿物为硅硼钙石,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绿泥石。矿石ω(B2O3)一般小于10%,伴生组分常有钾、钛。如新疆西西尔塔克硼矿床。该类矿床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县一带。由于矿床规模小,品位低,目前尚未开采利用。
H.3.3
矿床产于燕山期早期的中、酸性侵入岩与镁质碳酸盐岩接触变质带上,受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控制。矿体赋存于镁质矽卡岩中,呈透镜状、脉状、囊状,长几十米到几百米,厚度一般几米到几十米。围岩蚀变为镁质矽卡岩化(镁质橄榄石、硅镁石、金云母、透闪石、水镁石、蛇纹石)和钙质矽卡岩化(透辉石、符山石、绿帘石、钙镁榴石),沿接触带及其层间分布。硼矿化与镁质矽卡岩关系密切。矿石矿物为镁硼石、硼镁石、萨哈石、硼镁铁矿及氟硼镁石、遂安石、透辉石、符山石,往往含有金属矿物。矿石 ω(B2O3)质量分数一般小于10%,常伴生铁、铜、钨、锡、钼、铅、锌等。矿石中氧化钙质量分数一般大于20%,有的铁含量较高,形成铁硼矿床。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如湖南七里坪硼矿床,江苏冶山硼矿床。
附
(资料性附录)
萤石块矿手选试验要求
I.1
萤石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特点和CaF2含量对手选性能影响很大。例如,具有晶粒结构的块状、条带状,乃至角砾状的石英—萤石型矿石,一般具有较好的手选性能,原矿品位越富,手选指标越好;浸染状、“混熔”状的石英—萤石型矿石,即使原矿品位相对较高,手选性能一般也较差。因此,手选试样的采取必须在摸清矿石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做好设计,确定样品数目及代表范围,合理布置采样地点。当矿石类型单一,分布均匀,采1个~2个样品即可,反之,应适当增加样品数量。样品要有充分的代表性。
采样方法在地表一般用爆破法,坑道中宜用全巷法。应尽量多点采样。
样品质量(重量)根据采样点的多少,从数百千克至2 t~3 t不等。各采样点质量(重量)一般不小于300 kg。
当矿床勘查手段以钻探为主,深部无坑道控制时,应对矿石特征全面对比分析,充分论述地表样品所能代表的深度范围。
I.2
手选的目的在于剔除原矿中的夹石、贫矿及有害杂质,提高矿石纯度。样品加工分选试验,一般在勘查矿区现场进行。
手选试验一般需经破碎、水洗、粒度分级、手工分选和产品鉴定等程序。一般流程如图I.1所示。
图I.1
(粒度分级仅供参考)
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粒度分级
手工分选
样品应充分水洗(冲洗),清除表面尘土,便于识别分选。
产品鉴定
各级手选尾矿又是浮选的入选原矿,应同样取样分析。对手选抛弃的废石,也应适当取样,了解主要成分的含量。并确定干燥精矿、尾矿和废石的质量(重量)。
I.3
试验资料要系统整理,分别计算各粒级、各品级精矿以及总精矿的产率、CaF2回收率、CaF2品位和有害杂质含量。计算各级手选尾矿和总尾矿的CaF2品位和杂质含量。
粒级小于6 mm碎屑矿的进一步选矿试验研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一般可直接合并到总尾矿中。
在地质勘查报告中,以总精矿指标为主要依据(已经开采的矿区要充分搜集利用手选生产资料),对矿石手选性能做出评价。如果矿床不同部位手选性能差异较大,应分块(段)论述。
手选试验的采样、分选和试验结果应写成专题总结,与浮选试验结果一并作为勘查报告附件提交。
附
(资料性附录)
中子活化测井原位测定氟化钙含量方法简介
中子活化测井是在井中原位测定矿(岩)石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性脆、易碎、不易采心的萤石矿床,在钻探中出现的矿心采取率低,钻孔偏斜引起的矿层定位不准,矿体产生位移,漏矿或岩矿心颠倒混乱等现象,中子活化测井便可比较完满的解决钻探工作之不足,提供真实可靠的定位、定量数据,以确保地质工作的质量。
J.1
用中子源照射萤石矿,使萤石(CaF2)产生(η、α),生成放射性同位素16N,测定16N的伽马射线强度,就可以算出CaF2的含量。
自然界几种元素的中子活化反应参数如表J.1。
表J.1
核 反 应 |
初始丰度 % |
活化截面 10-31m2 |
半衰期 S |
中子能域 MeV |
γ射线能量MeV每次衰变量子数% |
19F(η·α)16N 16O(η·ρ)16N 15N(η·α)16N |
100 99.7 0.35 |
10 20 |
7.3 7.3 7.3 |
2~4 10.2 热中子 |
6.14(69) 6.14(69) 6.14(69) |
由上表可知,在测定19F含量时,会受到自然界16O和15N产生16N的干扰,但是由于现用的镅—铍中子源发射的中子平均能量为(4~5)MeV(百万电子伏),大于10MeV的中子数很少,而16O通过(η·ρ)反应产生16N所需的中子能域需要10.2 MeV,故16O反应甚微。而15N通过(η·α)反应虽然也可产生16N,但因15N的丰度只有0.35%,故这种干扰也可忽略不计。
中子活化测井计算含量采用比较法计算,其公式为 ,通过比较标准样(I)和待测样(IX)的放射性活度,根据CaF2标准样含量(W)即可算出待测样的氟化钙含量(WX)。
J.2
J.2.1
J.2.2
J.2.3
表J.2
ω(CaF2) |
重复测定相对误差 |
>10 |
<±10 |
<10 |
<±15 |
J.2.4
J.3
J.3.1
J.3.2
J.3.3
J.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