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曲词赏析(原创)
(2011-09-29 16:20:13)
标签:
教育 |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人教版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笔者认为,以上这段曲词赏析并没有真正扣住这段曲词的“妙处”,也没能真正写出“染”字用的妙在何处?如照作者以上说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改为“晓来谁感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似乎更合适一些。
首先,从修辞学角度考虑,“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问后答,用的是设问的修辞。设问的目的在于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是谁将清晨的霜叶染的像喝醉酒的脸一样的红呢?是即将离别的人流下的眼泪。作者这儿突出的是“眼泪”之于“霜林”的作用,显示的是无色透明之泪水→“红泪”→泪染“霜林醉”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离人的悲情变化,离人的悲情是随着离别的时间渐近而渐加深加剧的。同时,也可以看出离人为离别而痛哭的时间之长。而如果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理解为“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的话,仅是整体上笼统地显现出莺莺的悲情之重、之深,而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染”所涵含的离人悲情的动态发展变化,因为,众所周知即便是离别,知道不得不分离——分离前夜——送别途中——最终挥手分别,这一过程中人的情感是发展变化的,而不会是一条水平线,或是同一高度而不变化的。
其次,从字义的区别角度考虑,“染”共有三个义项:1、染色。如《墨子·所染》“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2、沾上。一般指不良的嗜好、疾病等。如:习染、传染。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