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ra博友说兴业 2011-05-19
(2011-06-21 21:15:42)
标签:
股票 |
分类: 银行业系列 |
先说兴业的一季报,
坦率的说,低于预期。低于预期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利息支出增长过快。让我们看看为什么兴业的利息支出这么高,这得从兴业的盈利模式说起。我们都知道,银行收入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利息收入,一块是非息收入,其中的大头是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贷款收入,兴业和其他银行的主要区别,也在这里。兴业号称银行的银行,为什么,因为兴业最擅长的就是用同业的钱给自己挣钱。
我们来对比一下兴业和民生。一季末,兴业贷款总额8925亿,民生贷款总额10881亿,民生高于兴业22%。但是兴业利息收入228亿,民生利息收入230亿,民生略高于兴业。呵呵,为什么,难道是兴业高息放贷?显然不是,我们都知道是民生在高息放贷。这其中的原因是,利息收入可以粗略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普通的贷款,另一部分来自资金运作业务。兴业的特色就是资金的运作,什么是资金运作,简单的理解,就是用其他金融机构的钱挣钱。当然,不要以为其他金融机构是傻子,用别人的钱,是要付利息的。这就是兴业利息支出过高的原因。我们还是对比一下兴业和民生,一季末,兴业存款总额11649亿,民生存款总额14169亿,民生高于兴业22%。但是兴业利息支出130亿,民生利息支出96亿,兴业高于民生35%。呵呵,不要以为兴业高息揽存,根据2010年报,兴业和民生平均存款利率相仿。这多出的利息,就是付给了其他金融机构。我们都知道,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市场严重缺钱,缺钱的结果就是利率飙升。
其实,利率飙升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利率飙升的同时,同业利差的走势到底怎么样。当时,老股民大哥说过一句话,看看兴业能不能在那一段时间恶狠狠的挣一笔,现在看来,呵呵,不光没有挣到,赔大发了。赔了不要紧,关键要知道为什么赔了。
根据央行统计,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7天加权平均利率今年前三个月分别为4.94%,3.7%,2.42%,平均值为3.69%。2010年,其平均值为2.2%,2009年是1.28%,2008年是3%,2007年是3.04%,2006年是2.22%,2005年是1.73%。对应着,我们看一下兴业利息支出占利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7.12%,46.42%,45.64%,50.13%,48.14%,46.9%, 46.04%,这里可以看出,兴业利息支出的比例对同业拆借利率呈正相关。但真的是这样吗?在2009年一季度,拆借利率只有1.01%,但利息支出的比例却高达49.3%(当然,这里有存贷基准利率很低的因素)。那么,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银行间钱太松和太紧,都不利于兴业的资产运作?
我观察了07年一季度到11年一季度的分季度数据(数据太多,就不列举了),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利率跳变的时候,兴业的支出收入比有较大的变化,但并不是利率向上跳变时,兴业支出就变多。现象是利率在很低的情况下向上跳变时,支出收入比向下跳变(这个对兴业很有利,比如09年三季度的情况,那个时候并没有加息,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兴业运作同业资产获利的能力很强),利率在很高的情况下向上跳变时,支出收入比向上跳变(这个对兴业很不利,就像今年一季度,历史上07年三季度也是这样,不过原没有这么严重)。即使这样,今年一季度的57.12%也实在是太咋眼了。我判断,这里除了今年一季度同业利率飙升的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兴业的资产出现了一些错配(一季度有一部分收益很低的资产,但却对应着收益很高的负债,但随着低收益资产的逐步到期,高收益的资产会逐步取代)。
在股票市场,已经发生的永远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早已体现在价格上了,最重要的是将要发生什么。我的判断是,今年二季度,兴业的盈利将出现强劲的反弹。理由有三个,第一,银行间钱最紧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即使放到历史上(我观察的数据从05年开始)最紧的时候也是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我们看到,从2月开始,银行间利率已经显著下行,这非常有利于兴业银行的同业资产运作。第二,由于一季度资产的错配,兴业为今后的盈利额外支付了成本,收益将从二季度体现,我期待着兴业占比资产总额高达24%的买入返售在二季度产生收益。第三,历史上,07年三季度后,兴业的利息支出也出现了明显下降,可以类比今年二季度的情况。
其实,分析了这么多,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过是一些细节而已。决定投资成败的,在于你投资的这家企业,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他有着怎样的基因,他对待股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在我看来,无论从那个方面,兴业都是银行中的翘楚。其长期高且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盈利能力的明证,兴业从来都没有给我突然的大的惊喜,从来都没有“强劲”的增长,但长期看来,他却是最好的,最稳定的一个。呵呵,仅仅能挣钱是没用的,A股市场的利益输送,多的都见怪不怪了。在我看来,兴业是真正以全体股东利益为导向的企业。上市以来,兴业从来不送红股,因为他知道,对于小股东,送红股要交税的(大股东不交);去年股价低迷时被迫股权融资,兴业选择了对所有股东最公平的配股,而不是向大股东利益输送;今年,兴业选择的是发债,而不是股权融资,因为,今年不是股权融资的最好时机。显然,管理层是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的,我相信,如果明年兴业不得不融资,他一定能拿出让所有股东都满意的方案。呵呵,兴业的李仁杰行长,在他那并不大的办公室里,拿着并不很丰厚的薪水,把兴业从小带大,从弱带强,给股东源源不断的创造着价值。对我来说,兴业足够好了,好东西,是应该溢价的,显然,现在的市场并没有给兴业溢价,没关系,我可以慢慢等。持有兴业,我很踏实,我不太需要惊喜,但我无法接受惊讶。老股民大哥在这个市场快20年了,他说他最大的感受是如履薄冰,何况是我?
按我粗浅的理解,在这个市场要想真正的挣钱,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敢于重仓介入,二是能够长期持股。对我来说,银行之中,兴业符合。我强烈看好我们的银行业,尤其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他那不死鸟一般的特质深深的吸引着我,他轻易不会死去,再大的危机,只要能生存下来,他的资产就很快能够恢复危机以前的盈利能力。我相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给出了一个绝佳的价格,在这个价格基础上,我希望我能长期持有银行股,我虽然预计明年可能有换股的机会,但只要不是过分高估,我依然会保留一定比例的银行股,到时候,银行之中,我留下的一定是兴业。
关于利息收入/支出和与资产/负债的对应。
我们都知道,利息收入一定对应着资产端的某种资产,利息支出一定对应着负债端的某种负债。
根据兴业银行2010年报45~46页,
公司及个人贷款利息收入419.35亿,这个对应着贷款资产;
贴现利息收入53.80亿,这个显然不是贷款资产中的贴现;不明白这个是什么。
投资利息收入77.23亿,这个对应着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持有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
存放央行利息收入25.33亿,这个对应着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拆放同业利息收入5.01亿,这个对应着拆出资金;
买入返售利息收入122.58亿,这个对应着买入返售利息收入金融资产;
存放同业利息收入5.31亿,这个对应着存放同业款项;
租赁利息收入1.11亿,这个对应着应收融资租赁款;
再看利息支出:
存款利息支出145.95亿,这个对应吸收存款;
债券利息支出26.22亿,这个对应着应付债券;
转贴现及再贴现利息支出45.29亿,这个不明白是什么。
同业存放利息支出79.12亿,这个对应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
同业拆入利息支出3.15亿,这个对应着拆入资金;
卖出回购利息支出29.16亿,这个对应着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兴业2010年的同业业务净收入为5.01+122.58+5.31-79.12-3.15-29.16=21.47亿,就是说,兴业的同业业务是盈利的。并且,不光同业业务本身能盈利,兴业还能用同业的钱做其他投资,继续给股东赚钱,呵呵,这就是银行的银行。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两项没有搞清楚的支出和收入到底是什么,简单计算,2010年53.80-45.29=8.51亿是挣钱的。百度一下,贴现是银行购买未交易对手到期票据的业务。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临时不足时,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给予贴现,以取得资金融通。那么,今年一季度会不会是这里出了问题呢?我们推测一下,兴业有大量的卖出回购资产,这类资产到期,是要现金回购的,但一季度市场钱非常紧,兴业不得不高息在市场融资,手段就是把手里的有价证券以很高的利率找交易对手贴现和再贴现。
再看民生银行,2010年报15~16页
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562.18亿,这个对应着贷款资产;
债券投资利息收入52.72亿,这个对应着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
存放央行利息收入29.12亿,这个对应着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45.21亿,这个对应着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应收融资租赁款利息收入,这个对应着长期应收款;
至此,利息收入全部和生息资产对应上了,再看利息支出:
客户存款利息支出185.92亿,这个对应吸收存款;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含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47.07亿,这个对应着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应付债券利息支出9.55亿,对应着应付债券;
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支出6.47亿,对应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至此,利息支出全部和计息负债对应上了。这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民生2010年的同业业务净收入为45.21-47.07-6.47=-8.33亿,就是说,民生的同业业务是亏损的。当然,民生并不傻,亏本的生意他是不会做的。以前看过一篇兴业李仁杰行长的访谈,他说兴业用廉价的同业资金进行债券投资,我觉得民生也会这么做的,同业业务亏的钱,一定能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呵呵,无敌的2.5%总贷款拨备覆盖率。
在上市银行中,兴业的总贷款拨备覆盖率是很低的,截至2011一季末,只有1.36%。给据最新的监管规定,2016年末达标,我们计算一下,兴业2010年末贷款余额8543亿,按符合15%的速度测算,2016年末,贷款余额19760亿,届时,需要拨备余额494亿。2010年末,兴业拨备余额118亿,缺口在376亿,按照每年递增15%的规模几提,则2011~2016需要分别计提43亿,49亿,57亿,65亿,75亿和86亿。正常情况下,兴业2011年大概会计提30亿,按每年15%递增,2012~2016年需要分别计提35亿,40亿,46亿,52亿,60亿。可以看出,需要多分别多计提13亿,15亿,17亿,20亿,23亿和26亿。如果兴业今年净利润230亿,并以15%的利润增速增长,则每年影响净利润4.2%左右。
那么,如果2018年达标呢?2018年末,贷款余额26133亿,届时,需要拨备余额653亿。2010年末,兴业拨备余额118亿,缺口在535亿,按照每年递增15%的规模几提,则2011~2018需要分别计提39亿,45亿,52亿,59亿,68亿,78亿,90亿,104亿。如果兴业今年净利润230亿,并以15%的利润增速增长,则每年影响净利润3.9%左右。
当然,这仅仅是理论计算,并且在计算中忽略了核销。但我始终认为,这个监管规定到底能不能执行下去,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首先,这是一个奖劣惩优的规定,很不合理,在推行过程中,必然受到多方质疑,应该会有所修改。其次,银监会早就提出了这个监管指标并和银行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但从2010年年报中,我没有看到银行业对计提有什么特别的处理,难道是各家银行都不知道新监管指标的即将出台吗?不太合理。最后,朝令夕改,是我们的特色,呵呵,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无敌的规则被修改,期待着银行账上的巨额拨备在牛市中释放出来。
好了,YY就此打住,我们就说真的执行下去,按监管层的思路,逆周期监管,那么银行的经营业绩必将更加平稳增长,呵呵,我期待着牛叉的A股市场在炒作中对此给出正面解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