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storytime版块的教学策略
(2019-03-26 13:46:06)分类: 教学案例 |
1.情境导入。
T: 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Ss:
…
(一位学生提到到农场干活)
T: What did you do
there?
S1:I pick
oranges.
(教师指出,过去了的事情,动词不能用原形,而应该用过去式形式,pick的过去式是picked)
S1: I picked
oranges.
T: What else did you
do?
S1:…
教师呈现在农场里人们忙碌的身影而呈现一些短语,pull
up carrots、taste oranges、milk cows、water
flowers等,并逐个说明这些词组中的中心动词的过去式形式,再继续上面的对话。
2.游戏法。开展“act and
guess”游戏,学生模仿人们摘苹果、拔萝卜等的动作,其他学生说出动作代表的词语。
3.chant的使用。
What what what did you
do?
Picked picked picked
oranges.
……
4.阅读story
time。
(1)图片法。Look at the picture.
Helen and Nanc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National Day working on the
farm. Guess what they did on the
farm.
(2)提出问题,听力训练。
What did they do on the
farm?
Were they
happy?
(3)读课文。
a.PK录音。
b.小老师领读。
c.接龙读。
5.作业布置。
反复朗读,争取背诵,记住本节课所学的单词和短语,巩固一般过去时。
案例分析
1.课例分析。这个教学案例,形式上学生动了起来,课堂也异常活跃,图片法、游戏的开展、表演猜词的运用、针对假日生活的回顾和交流等无不体现快乐教学、愉快学习,力求构建乐学的氛围,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互动课堂的创建也与新课改的宗旨相吻合,从某一个层面上看,这节课似乎是一节优秀课,值得推崇和借鉴的课。但是,审视这节课,不无过多的粉饰之嫌,形式大于内容,形式化的教学,语言内容的学习、story
time课文的阅读,几乎是一带而过,对于阅读教学显然有虎头蛇尾之感,简单的一幅图片的三言两语的谈论,两个问题的回答式的听力训练,等于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的片面,各种形式的读也不乏走形式和走过场的嫌疑。再通过当堂检测,学生们对这节课的词语并没有真正掌握,更不用说story
time的阅读、理解和掌握了。
2.应对策略。基于上述陈述,在设计story
time的教学时,可以适当铺垫,情景导入后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再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直接以Helen和Nancy在农场干活的场景而进行课堂气氛的渲染,去掉游戏、表演等环节,以free
talk而进入教学的主题。
(1)力避形式大于内容。新单词、词组的处理,融于故事情节中,而不是再另外设置情境,专门训练。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根据上下文和课文中的插图而猜测,为阅读教学扫除障碍即可。(2)体现“故事“性。既然是story
time就应该凸显“story”这一主题,体现“趣味性”,教师应该创设简洁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走进故事里,一起参加做沙拉,一起感受农场的生活,一起参加慈善义演,一起聆听《皇帝的新装》……从中体会到学生的快乐。
总之,Story
time是一个趣味性教学版块,不是单词、短语、语法的简单加法,不是各个版块的叠加,应把课文作为学习语言材料的工具,达到用中学、学中用,莫让形式再大于内容,形式超过内容,让学生从story
time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将这乐趣永远持续下去。
后一篇:英语课堂活动以生活实际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