烝烝乂
(2012-04-04 20:48:47)
标签:
杂谈 |
司马迁《史记》中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这个“乂”是一撇一捺,没小没大,也不念人、入,也不是八,说的就是这个“乂”字。乂;拼音;yì。为什么这个字和易同音呢?《说文》解释说;乂,芟草也,从丿从‘捺’相交,乂或从刀。此“刀”或者就是《易》卦之“不利即戎”的意思。也所以又作“刈”。也即割草或收割谷类植物,其本义则应为《左传》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尔雅》说;乂;治也。《汉书·武五子传》说;保国乂民
。是指没小没大吗?无论怎样此“乂”都是应该代表一种标准,也即是习惯以来的依据的,并非所谓的五经博士们咿呀的“治理安定”就可以蒙哄永远的。
其实《说文》说;乂从丿从‘捺’相交之相交也很明白了,这或者是旋转的卍、十、田、米、井等等的又一表达符号,并且直接拼音;yì,就能够说乂乃是为《易经》之别称。《说文》说;乂;古文五省,也就是说乂在上古时候表示“五”这个数,而至于“五”字呢,《说文》说;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以此,则“乂”字不仅是《易经》,而且直接是“五行”的表示,也即是说先秦文字中的这个“乂”即是指阴阳五行。如此则《汉书·武五子传》说;保国乂民
。就是如涂尔干认为宗教是社会、群体力量的投射和反映,他说;“宗教力的观念根本不是由这些事物在我们感官和内心中直接产生出来的影响所构成的。宗教力只是群体在群体成员中所激起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已经被投射到了体验他们的意识的外部,并且被对象化了。为了对象化,他们被固定在某种客体上,于是这些东西就变得神圣了”,他还说;“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
《书、尧典》说;“克谐以孝,烝烝乂。”以此“烝烝乂”,我们先是不说《黄帝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甲子进乎象矣”,单以此“烝烝乂”论,不仅《易经》于尧时是为完整的,并且“五行”已作为成熟的制度程序出现在中国文化中了。如依据今日的研究,不仅说不清楚何者为“五行”,并且是孔丘穿越时空到达尧的时代手把手的教尧、舜、禹一路的又流传到春秋时期一般,都是吊诡的无比了。反映出我们实在是一群特别、特殊是奇异透了的集体。
什么又是“阴阳、五行”呢?我思想我黄帝爷爷说的再是明白不过了,也即;“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那么定在何处了呢?就是;“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这个结论,却又就是严格按照我黄帝爷爷说的;“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的演义而得来的。因此,无论我们看过程是如何的玄幻奇异,归纳到了“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上时候,只是反映出我们没有看透彻其间的过程,也因为是被遮蔽的过。但是以此呢,“阴阳、五行”的内容及其历史过程又有什么玄幻的非要是深、深、深、黑、黑、黑、黑的呢?说明我们的心机还是在又深又黑之中挣扎着呢。或者大家都希望爸爸就是李刚吧。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黄帝爷的这句话,在中国是不可以被理解到“天赋人权”上面的,因为一直以来的大小师傅们都认为;这几个字不具备人道主义,都是极其刻薄寡恩的话语,是不符合仁、智、礼、义、信的标准的。但这却是西方世俗思想中最为纯粹的指导准则,就是由洛克、休谟、卢梭以及康德挖掘并表述的社会契约的论据基准。休谟认为:政治不是天然的东西,它是一种社会产物;这种社会产物不是发明的,而是逐渐发展出来的;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政治的形态。在他之前,只有洛克道出了部分事实:没有什么天然的政治,没有谁天生就是统治者,而另一些人天生就该被统治。在当代,这一准则又为约翰、罗尔斯将其转化成一种固化的哲学体系之中,他声称,公义不仅仅是政府体系的完整组成,而且是原始契约的对象。这被罗尔斯称之为“公义就是公平”原则。
那么“烝;火气上行也”又是何意呢?《易经》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很明显,这是对于太阳的崇拜并用类似波斯拜火教的形式的“共坟烛、庭燎”仪式以为政治措施的下达。《说文》说;“庭燎大烛也,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共坟烛庭燎。”汉;《周礼·秋官》则谓“坟”意为“司烜氏共坟烛”,又就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国语、周语》说;“甸人积薪,火师监燎。”《吕览、季冬纪第十二》说;“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又说明战国时期,不仅仅是记忆而且依然存在于政治生活中。
《诗、小雅、鸿雁之什、庭燎》之;“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々。君子至止,鸾声哕哕。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那么“烝;火气上行也”是何意呢?我思想《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说的是再也明白不过的。
“烝烝乂”实际就是两个叠起来的“乂”,也即是“爻”。《说文》中“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并且还有“爻爻”组成的“二爻也”,又发展出“爽;明也,从‘爻爻’从大”,意思是说大“明”才能够爽快。“爻”字也就是那一天,一个西方人路过面对着这张图时,突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发现这张图上蛇尾的交缠,正是双螺旋线的结构方式,正是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图的表示。那么;乂相交、爻交也,以及“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应该就是易经“阴阳、五行”的遵循。也即;“乂、爻”就乃是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也才能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因为本身“《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那么周与三代以上中国政治遵循的什么呢?也即是《易经》而已矣。如此则;“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所说的“共坟烛、庭燎”实乃是我们祖先集体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即是中国文化宗教的源头的显示。涂尔干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社会本身。他认为;“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既然集体生活的这些重要方面都可以被看作是宗教生活的各种不同方面,那么很显然,宗教生活必然是一种卓越出众的形式,它集中表达了整个集体生活。如果说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那是因为社会的观念正是宗教的灵魂。”依照涂尔干的观点,那么先秦诸子百家所体现出的,也真正就是我们祖先宗教的灵魂。《易系辞》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实已经说的再是明白不过。
王八蛋“丘不语;怪、力、乱、神。”使得汉武以后,中国人的宗教源头经过权力之手后,被洗刷的干干净净,几无痕迹般。
什么就是中国文化的“政”呢?其实就乃是“易、乂”的至于“一。”也即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也即“是也,从止一以止”者才可以做首领,因此“一”即是“道”。也即一切行为举止遵循于“一”,就是“是也,从止一以止”,也就是“正”,“凡正之属皆从正”,那么政字的另一偏旁“文”呢?“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此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个“花蕾”,这个“花蕾”蕴涵的就是“生生之谓易”,也即是我们所知道先秦以上古文中的“帝”字,也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上帝。”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个上帝一直是没有具体的形象出现过,因为他表现的是《易经》。或者说秦始皇帝的出现,我们祖先的上帝观才算是被终结,但始皇帝也没有把他弄成为神格化,大概他也是做不到这般的。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就是为中国汉字中“文”的真实含义。《说文》说;“文,错画也。象交文。”也即是此谓也。以此“经艺之本”,就是“王政之始”,什么内容的“政”呢?就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诗·小雅·六月》说;“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这或者就是“中国虽远,亦当往而求之”的原因,就因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荀子《王制》中说;“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此足显上古中国文化之胸怀宽广。并且他说“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以此呢,今天我们就要思考思考“禅让”二字至于中国文化中究竟是何者的概念?思考思考都他妈的受命于的受的是那家的天,是怎么一心一意琢磨筹划着“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名正言顺”起来的?
为了自己的既寿永昌,就是可以这样子的“必也正名乎”吗?
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说文》这样说;“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并且《说文》上画古字“玄”极似上下一致的两个眼睛,极贴合“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人家对应实乃是此一“兹”字,其实就是二玄也。而甲骨文则直接是两个更加圆润的爻字。或者是更加的直截了当。《说文》这样说“兹”,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同本义兹,草木多益也。”《黄帝素问·五藏生成论》说;“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又有释义为兹兹,增加繁殖。也通“滋”,《说文》“滋”是;“益也,愈加”的意思,组成的就是今天我学习的“滋润、滋味”等等,就是要繁盛、茂盛。一如《书·泰誓下》说;“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实他所强调就乃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现在:此时性。也即社会运动、活动产生出来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经过《易经》,也即“五行”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所以《易系辞》说;“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而这难道就是今天我们遍地开花的占家、堪舆家等等的“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的在表现着的吗?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载;“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又载;中大夫宋忠,博士贾谊,一日同伴出去洗沐,相从论议,诵《易》先王圣人之道术,究遍人情,相视而叹。贾谊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现在吾观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就已经明白了,也即其所说;“皆可知矣。”难道这是说我们祖先先王圣人都是算命看风水之人吗?
经常见到些以各种名目出现的欧洲告诉你如何建设国家,看看也是伤心透了,他妈的,自1840至今天,有170多年了,就是他妈的还要人家怎样的告诉呢?170年啊!栽倒下的一茬一茬的,都他妈的活在韭菜的实存状态中,唉!可怜啊!中国人!实在的可怜!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