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就是要不断给人以希望(《福建日报》记者薛希惠)

标签:
福建日报福清三中 |
分类: 宣传报道 |
“走,听讲座去。”一帮学生热情相约。几天前,毕业于北京大学82高龄的老校友吴绪彬专程回校作了一场“规划自己,走向未来”的精彩讲座,面带稚气却英气勃发的学生们,认真倾听,与老校友一起走进学校历史长河,初步开始了人生朦朦胧胧的规划。
“这是福清三中对接福建省高考综合改革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之一。”福清三中校长施黔群说,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学校是育人熔炉 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
“我的一位学生不仅家庭相对困难,而且学习基础很差,语文成绩从未上过70分。经过三年的不断鼓励,高考语文考了103分。这位最不被看好的学生,最后考上一所本一大学。”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校教务处副主任薛有庆是语文组核心教师之一,从1988年毕业至今,从未离开过三中。
“有信心不一定赢,没信心一定会输。”除了完成课程教学等既定动作,学校在课程建设、特长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在学校特色文化创建方面,以“勤勉有为,大爱无疆”精神为主线,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倡导学生做“学习型、发展型、幸福型、奉献型”的人;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感恩;构建学生、教师、家长、家庭、学校、社区和谐一体的文化。学校编撰了《福清第三中学校志》《师德永馨》《群星璀璨》《铿锵足音》等校本文化教材。组建19个学生社团,活跃第二课堂。今年4月,“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慈善活动在校园举办,全方位让学生在融美精神熏陶下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师是学校名片 有好教师才有好校风学风
“大热天时候,何灯老师经常会抱着大西瓜到班上晚督修,说先清凉一下,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我们都叫他‘灯神’,他在教学方面真的很厉害!他经常向我们提供他制作的网页,供我们浏览学习,在讲解不等式难题时,按他讲的方法就能快速解题。”
学生们说这些话时感佩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叫何灯的老师对不等式研究达到很高水平,近三年共有34篇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4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多位高校教授慕名而来,邀请他合作研究。
“我们都称唐洵老师为‘糖神’,他经常在课堂上展示他自编的题目。他总会说,我的题目是糖,很甜,吃了我的题目你们会很快长大!”学生们
“我们把特色办学写入了规划。”福清三中校长施黔群介绍,教学规划因地制宜,培养研究专家型骨干教师,鼓励要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领衔学科教科研课题研究,有一整套机制保障实施。以语文学科为例,有高级老师9位,一级教师6位,初级教师4位。形成上有名师引领教研,中有中坚力量支撑,后有后起之秀传承的教学机制,结构非常合理,并取得很好的教学反应和成效。
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日常教学外,语文教研组还承担中央教科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国家语文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单位的重要课题研究工作。《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教学的预设与实践》等课题研究成果分获省语文学科课题一二等奖。吴剑芳的论文《开拓课后阵地,提升语文能力》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上。各类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证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语文组还承担了校园特色文化传播的主要职责,开发了以融美精神为特色的校本文化模本,通过举行系列活动,出版刊物,坚定做传承传统文化以及融美大爱精神的传导者。学校成立世纪风文学社,编办《世纪风》社刊,每期刊物精选学生习作60篇。一年下来,近20%的学生均可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极大地活跃了第二课堂。身兼语文教研组组长及《世纪风》社刊总编的余美瑞说,十几年来,他几乎一人包办了组稿、版面设计、文字编辑、刊物付印等工作。每当学生文章得到发表、语文成绩获得提高时,余美瑞就会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福清三中,老师们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习惯。“我们24小时都可以找到老师。”随机问学生,学生大多如此回答。而在福清,首届福清名师近一半出自三中。
“好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三中建校126年,是福清第一所中等教育学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是优秀人才的摇篮,更是乡镇教育的典范,这里走出了像张钹、高由禧、曾融生等这样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