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之星方爱琼

标签:
方爱琼校友事迹 |
分类: 人物事迹 |
方爱琼女士事迹简介
方爱琼,女,1923年出生,福建省福清市龙田镇人。航天科学家。1935年福清融美中学附属小学毕业,1945年中山大学毕业后曾回融美中学任教1年。1956年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深造。1959年受聘于美国哥达宇宙航行中心,主持或参加了OAO—A、NimbusD&E、Delta
方爱琼女士事迹文选
方家姐弟 三星竞辉
方仁平
从“海滨邹鲁”故乡福清陆续走向美利坚合众国的方家三姐弟——爱珍、爱琼和同光,在美国的医学、航空航天和植物生化等先进学科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并载入美国乃至世界科学史册。他们的下一代也都在高科技领域各有建树。方氏一家深受美国友人的尊敬和钦佩,许多教授称他们一家是“方氏科学家庭”。
美国太空总署发布的该署工作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事迹的照片,方爱琼排列在地球照片右边,位置大而明显突出。同图同一水平排列的地球左方第二小图为登陆月亮。
洒向人间都是爱
方爱珍于1910年6月出生在福清龙田镇二村方忠榕家,虽然家庭贫寒,小爱珍还是比其他一些穷孩子幸运,她能就读于本村小学,父亲决心不惜代价培养女儿成材。此后,她先后就读于县城毓贞初中、华南女子高中,1935年毕业于上海女子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爱珍看到家乡缺医少药,立志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她怀着解除病人痛苦的美好愿望,拒绝留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毅然回到福清县城惠乐生医院(福清市医院前身),穿上白大褂,当了一名医生。
方爱珍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不管怎么忙,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学习业务知识,经常翻阅英文版的医学杂志,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她的医术日益精湛。当时在福清,一提起方爱珍医生,没有一个人不夸奖。医德的高尚,医术的精湛,使方爱珍从惠乐生医院一名医生成为该医院院长。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医学水平,她决定出国学习深造,1947年,她获得国际红十字会奖学金,赴美深造。
当她的双脚踏上美利坚合众国国土时,只感到人地生疏。自己又是一个女性,今晚住在哪里?她心里掠过一丝惶恐,但很快就镇静下来,她决定去找红十字会,请求帮助,结果她通过介绍进入纽约医学院研究院学习,主攻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课程,之后又在麻省塔夫脱医学院研究院、哈佛大学医院研究院等全美著名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吮吸世界医学精髓。学业完成之后,她继续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圣依利沙白医院临床训练。
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进入圣依利沙白医院工作,并先后在纽约长岛国家三军医院、麻省国家三军医院、马里兰州三军医院任职。在其为三军医院服务工作期间,由于治疗的都是二战时的特殊病人,这些人由于患战争综合症,不好医治,往往令美国医生束手无策。而她却发挥学业专长,经她之手,在短时间内治愈了很多令美国同行头疼的病人,由此方爱珍名声大振。
这期间,她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辅助疗法。就是充分发挥病人的能动作用,让病人协助医生民主管理病房,让伤病员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医疗,取得巨大成功,这一新方法迅速在三军医院和全美医院推广开,她也多次获得工作优异奖状,杜鲁门总统特邀其到白宫做客,继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亦写信致候,尼克松总统在节日特遣派秘书问候并赠送礼物,以表彰她在医学上的突出贡献。受三位总统关注的医生,这在美国历史上亦是罕见的。
在美国的岁月里,她关心很多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她的亲人及周边的人是这样评价她的:“她不但帮助祖国亲人解决住房困难,也帮助了德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一些国家友人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帮助香港朋友的商业困难,她定期地捐献美国印第安族学校以及许多慈善机构的经费,而她从来不向任何人提起这些善举。一直到她逝世时,她弟弟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帐本,才知道这些事。她把爱洒向了人间……”
几十年如一日,方爱珍博士献给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民的爱是那么执着那么恬然,年青时,她的爱心宛如春雨滋润着人的心田;伴着岁月穿梭,这种爱的行为就像一场静静的秋雨和大地讲着深沉醉人的细语,于是尘埃拂去,空气过滤,室如玉宇,心如兰菊……
志在九霄云外
由于她在美国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世界名人传记出版社把她列入世界5000名有特殊贡献的人物行列,以表彰她在人类科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她,就是融籍美国航天专家方爱琼女士。
方爱琼是方爱珍的胞妹,是一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中国走向攀登航天高科技巅峰的顶尖科学家。她在祖国接受基础教育,靠自己的毅力、睿智,从一个物理教师起步,勇敢攀登美国航天技术的最高巅峰,先后担任哥达宇宙航行中心、美国太空总署高级工程师,太空总署技术通讯的总主编(权威杂志),美国阿波罗X1登月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一串一串的成功记录,真实地镌刻着方爱琼拼搏奋斗的人生轨迹,浸润着她艰辛探索航天奥秘的无数血汗,折射出中国女性的聪明才智和人格精神。
方爱琼1923年出生,先后就读于福清毓贞女子初中部,福州华南女子高中部。高中毕业时,她考入当时昆明的西南联大,当时全省仅被录取两名,她是其中之一。旅途中,因路费告尽,就近到湖南借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直到毕业。从此她与物理学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期间,她的这方面天赋和才气便开始显山露水。1945年大学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而留校任教。执教期间,她那颗不安现状的心又在苦苦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经过反复思索,她决心到美国寻找事业成功之路。她与台湾人结婚后,由家乡福建赴台湾省,在成功大学执教。终于1956年辗转进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院学习。她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一往无前。
知识给她插上腾飞的翅膀。方爱琼在卫星轨道程序、数据管理程序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巨大成就。1963年,她顺利进入全美宇宙航天中具有领导地位的机构一一位于华盛顿北部的哥达宇宙航行中心,着手OAO-A,NimbusD与E,Delta PAC,IMP-1,SSS,以及SAS-C等卫星的研究。
一次,尼克松总统下令要求限时攻克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登月舱难题,而这难题正所谓难于上青天,几所大学和数个研究所的几位权威教授都没有成功。她的上司最终找方爱琼谈话,请求限时攻破。这是一顶披满荆棘和光环的桂冠,但后面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有智无勇者不敢面对这风险,有勇无智者戴不动这顶桂冠。
考虑平安省心,爱琼可以婉拒。
接受这个挑战,无疑是坐上一座火山,不能成功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大辉煌,就会留下科学研究和人生履历的无尽遗憾……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如今面对可以一展中国人智勇的关键时刻,方爱琼还能犹豫什么?!此时她想到了林肯的名言:“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练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来不及想更多的东西,方爱琼于1968年即投入研究工作。结果,仅用半年多时间,提前近一年就攻克难题,获得成功……
于是,美国人对她折服了,觉得她身上有股骨气和勇气,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人格魅力。
1969年7月20日,这是令方爱琼终生难忘的日子。她做为华裔,被美国政府选中,参加阿波罗X1人类登月计划工作,且是重要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之一——负责程序工程、数据库Data base及其应用的研究。
由于方爱琼参加阿波罗X1登月的重大任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美太空总署授予她ApouoX1登月的大型浮雕金属纪念奖牌(刻有她本人名字)。在阿波罗登月周年纪念日有功人员授奖时,太空总署的祝贺信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赏识到你所参加的哥达宇宙航行中心所支持的登月目标,你会在登月周年纪念的第一周,收到刻有你名字的浮雕奖牌,以纪念庆祝ApouoX1的伟大任务。”这是一份崇高的荣誉。
1970年1月16日,哥达宇宙航行中心在方爱琼研究Delta-PAC卫星有功授奖祝贺信中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太空总署特意把该署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与事迹,排列在一大型图片中,方爱琼紧靠在地球照片旁、位置明显突出,这也是对她的特殊功勋的特殊表彰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1974年,由于方爱琼的出色表现,她被调到美国太空总署总部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这是总部里唯一的女性),并兼任太空总署技术通讯的总主编。主持研究卫星轨道控制以及太空对农业、土壤、气候预测的影响等项目。随即,总部又成立了太空监察数据应用办公室。此办公室特意挂上以方爱琼的名字命名的牌子。她的工作扩大涉及到管理、发展,与执行程序范围所涵盖的建立有关价值的数据及讯息系统,使数据达到有效价值的最高程度。这些都为太空总署执行重大任务提供珍贵的数据。
不仅事业上勇于追求成功,方爱琼还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共育有6个孩子,但她与丈夫同甘共苦,把家庭、孩子照料得妥妥贴贴,温馨舒适。与此同时,她还千方百计支持关心中国留学生,介绍很多人到“哥达中心”边学习边打工,让他们接触美国最尖端的科技,以一个女性纤弱的肩膀擎起了中国人的自尊、自强和勇气。
五十岁走向辉煌
方同光,是方爱珍、方爱琼的胞弟,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五十而知天命,他开始向“博士”这一目标奔跑,在植物生化与生理学领域创出奇迹。他生命的价值也在不断拼搏和奉献中绽放绚丽的光环。
方同光1925年8月5日出生于龙田镇二村,曾就读于融美中学,后毕业于协和大学。1947年执教于青岛山东大学,他一边教学一边潜心于植物生化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已引起同行的瞩目。1951年,26岁的方同光就参加高教部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各大学专业设置会议及植物学教学大纲制定会议,他所编写的《植物学》(上、下册),被高教部推荐为全国各大专院校的指定教材,并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发行。风华正茂的他,正全力向生物领域进一步冲刺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降临了,那场浩劫粉碎了他心中美好的憧憬,很多高校停课了,一切正常秩序被打乱了,这对于酷爱植物学研究的他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他迷惘了……
1978年,“春雷”一声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抢回逝去的宝贵时光,他于同年踏上了太平洋西岸,赴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并深造。
提起刚到美国那段岁月,方博士的神情有些激动,思维敏捷的他深情地说:“在困难面前,两军相遇勇者胜。”中国这句经典军事名言成了他学习的助推器。他说:“那的确是段艰难的日子一一环境的陌生、经济的拮据、生活习俗的差异、语言沟通的障碍,都是摆在面前的一支支强大“敌军”,如何战胜?首先,半工半读,解决经济上的实际困难,以求生存下来,拉下的功课,用节假日的深夜的时间来补上。美国学生旅游或看电影的时间都成了挤“海绵”的好时光。这期间,我从未看过一场电影或一部电视。华盛顿及其他地方的美丽风光,也没时间去好好欣赏。美国人往往一下子攻读多个学分,我则攻读少点,珍惜有限时间,选择容易攻破的下手,再一个个击破……”
就这样,方同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1980年,他开始了向博士论文的冲刺,此时,他想,要避开常规,在植物生化领域里选择全新的课题研究。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锁定了博士论文的选题——”乙醇酸细胞器膜的电子传递”。这是世界上的一项空白,尚无人涉足的高难课题。他的导师听了以后不同意。方同光并不灰心,主动找导师谈了自己的设想方案,他的执着和思路打动了导师,导师很欣赏地点头同意。从此,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工作。春去冬来,春华秋实,经过四年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潜心努力,他终于用透视电镜、立体电镜及冰冻刻蚀法来研究膜超频结构,以征服膜上的电子能量传递,找出了电子传递的顺序,研究获得成功。
1984年,方同光在美国加州召开的国际植物生理学60周年年会上宣读这篇论文时,引起与会知名专家的震动,被列为最受瞩目的论文之一。他的导师评价说:“方的这篇论文是该实验室成立100多年来最成功的一篇研究论文。”方同光通过了加州大学博士后研究,还先后任美国密苏里大学生化系副研究员、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植物生理学家等职务,并着手研究蛋白质代谢工作,对美国现代高科技农业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1984-1989年,他在密苏里大学生化系着手研究线列体活体内部生化反应,使活体线列体提纯办法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先后有41个国家地区的专家教授向方同光博士请教该课题。这些研究成功,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加工业、农业生产和发酵工业的发展。而此时,他已届花甲之年。
直到2000年新世纪曙光跃出地平线时,工作到75岁的方同光博士才从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退休。退休前,他就多次回祖国,在青岛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农业大学等数所高校讲学。退休后,更频繁往返中美两国,在18所大学举办18个讲座。
方博士还特别关心祖国高科技后备人才储备工作。2000年6月,他在山东大学讲学期间,听到祖国政府送出去的留学生有的不愿回国的消息后,对人才链的衔接工作感到忧心,便主动建议,由他出面请美国专家到中国来训练国内的大学生,这样既可以节省资金,又可以达到培养储备人才的目的,两全其美。
面对中国北方日益严重的沙尘暴及沙漠化的生态问题,方博士积极建言献策,还主动请美国专家进来考察、合作,建设生态环境。每次回国的飞机票等费用,他从来都是自己掏腰包,讲学不取分文报酬。方博士经常说,“我的根在祖国。”
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方博士生命最绚烂的火花不正是在“黄昏”后才喷涌、迸发么?……
方爱琼校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