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mm星芒编法碳刀

标签:
体育 |
分类: 公路轮组 |
http://s9/mw690/002nGx7bgy6H1lW6wVG08&690
Actually,我有点讨厌把这个叫做“星芒”,因为这让人联想到折叠车上那个脆弱的玩意儿……不过似乎别的叫法都有点繁琐,比如说“rolf prima like”或者“high profile wheel with 14/16 grouped spokes”神马的,所以还是就叫星芒方便点吧。
一直以来我都很少接受高框轮组的单,因为我对自己骑过的少数几对高框的感受都一般般,特别是自编的、用1432或者等径条、还要20、24辐条的那种;bora 80稍微好些,但是还是很明显的拖;lw80的感受是超好的,但是那玩意实在是太贵了,并且框还很脆弱,并且……作为一个非钢条轮组,已经有点儿超出讨论范围了。
在前提条件相同时,更高的框意味着辐条的倾角(bracing angle)要更大,即先天性地具有更好的侧向刚性。加上大多数情况下合适长度的细扁条很难买得到,只能使用1432或者2.0、1.8的等径条。再加上高框本来就更硬,因此,普通的20、24辐条88碳刀神马的,简直是跟钢板一样——我指骑着的时候。远远超出实际合适范围的刚性、以及板砖一样的重量,简直是很难相信这样的玩意有说得过去的性能,即使是用在TT赛或者铁三赛,也没多少人能真正驾驭。
So,既然刚性远远超出需求,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去降低它呢?事实上大多数厂牌也是那样做的,比如808、easton、enve这类的,他们一般都在8X高度的轮组上使用16 20的辐条数目,对比起5X高度所用的20 24。而rolf prima则是更丧心病狂,把辐条降到12/12(TDF85),而在不受UCI限制(轮组最少要有12根辐条)的铁人三项领域,则干脆推出了只有10/12(TT85)的轮组——这甚至已经比corima MCC还要少了。大多数人都还觉得MCC那个12根手指那么粗的碳条不靠谱呢。
但是在手编轮领域,则还是停留在20、24这样子的程度。因为花鼓不好找、辐条不好找、圈不好订、怕辐条少了易损坏神马的。但是其实这些因素要解决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搞这个的人太保守而已。既然这样,我就弄个试验性的轮组来玩玩呗。
专门订的没打孔的86高肥圈。工厂拒绝订做16孔以下的孔位,所以只好自己打咯。
http://s13/mw690/002nGx7bgy6H1lIKBjKcc&690
这玩意大家都很熟悉了……美国鸡星芒花鼓,一般是birdy神马用的
http://s12/mw690/002nGx7bgy6H1lJZipZ9b&690
前花鼓重量比青豪还轻。其实主要是因为那个小得可怜的轴承……
恶心的轴承外露+小得可怜的size(688),这玩意的耐用性简直是渣一样。只是考虑到这轮组是一对TT轮组,本来就没打算日常用,而且还是试验性质的,也就懒得去纠结这个问题咯。
http://s10/mw690/002nGx7bgy6H1lKKjodb9&690
后花鼓。这么大个法兰盘的花鼓要这么轻也是不容易的。
http://s8/mw690/002nGx7bgy6H1lKorAP97&690
打孔之后的圈。前圈和后圈的重量差得有点多啊。
http://s16/mw690/002nGx7bgy6H1lLK3Yb3f&690
少辐条基本上是必须辐条grouped的。因为均匀分布的辐条会把圈拉成S形。grouped之后其实辐条数目基本上就没下限了(6根?哈哈),限制因素就变成辐条强度/圈身强度/鼓耳强度/刚性表现而已。
http://s13/mw690/002nGx7bgy6H1lLbK7G4c&690
closer
look。孔距2.5cm。考虑到辐条孔靠得太近圈的鸭梨太大,而hongfu圈并没有专门为这种应用做特别的加强,所以孔距要比rolf
prima的大了不少(rolf prima声称在辐条孔段落有补强,并且削减了非辐条段的碳层厚度,其实这样是很好的。)
http://s13/mw690/002nGx7bgy6H1lMmDbCdc&690
作案工具神马的……
http://s3/mw690/002nGx7bgy6H1lMJkCC62&690
美国鸡花鼓这个结构其实和shimano挺类似,就是一个螺母对拧的轴承预压调节结构。
http://s14/mw690/002nGx7bgy6H1lMYTgN2d&690
拆开后。这个似乎几年前在CB上有详细的拆解保养神马的,我也就不赘述了。
http://s14/mw690/002nGx7bgy6H1lO3FXn2d&690
把右侧轴承卸下来。真心讨厌右侧用6802这种size的轴承……
http://s14/mw690/002nGx7bgy6H1lOmeGV2d&690
可以看到,虽然结构是带预压调节的类型,但是轴壳轴承之间仍然有轴承垫套。而垫套上则开了两道缝,以此来防止使用者操作不当压坏轴承。当然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了,果断卸掉这玩意,轻了8.7g。
http://s6/mw690/002nGx7bgy6H1lOGDNH95&690
拆掉后:
http://s3/mw690/002nGx7bgy6H1lPntXY92&690
辐条是协达PSR1423。对于辐条的选择一度十分纠结,因为十分担心1420/1422的刚性不足,于是本打算用1425。但是不幸的是1425辐条缺货(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1528的1.8螺纹段又比较容易挂,所以只好用2.0等径条打扁而成的1423了。这种扁条其实和1432一样,并没有经过抽拉,只是直接打扁,所以重量和同长度的2.0等径是一样的。
http://s15/mw690/002nGx7bgy6H1lPH6Ts7e&690
http://s6/mw690/002nGx7bgy6H1lQ1lWdc5&690
http://s7/mw690/002nGx7bgy6H1lQs0L4e6&690
为什么不用1432?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是我其实不怎么喜欢粗条的视觉效果,除非是像new
aero那样的刀锋形辐条(以前用那个玩意的时候总是在YY要是把手指伸进去,是不是会被干脆利落地切下来……),其二是公路轮组轮径要比折叠轮组大得多,因此在摇车和大力蹬踏的时候辐条受到的动应力也大得多,因此鼓耳开缝对其强度的影响也会严重一点儿
http://s9/mw690/002nGx7bgy6H1plk10A78&690
特别是,前花鼓。这个是我以前用的一个青豪16孔前花鼓,拉到130kgf用了大约一万多公里。虽然鼓耳并没有损坏,但是已经压出来很深的一道缝了。
http://s3/mw690/002nGx7bgy6H1pmij8Se2&690
Well,成品:
http://s3/mw690/002nGx7bgy6H1lQTBIef2&690
称重……一对1637g,对于这么个框高和框重来说,这还算不错了吧。
http://s9/mw690/002nGx7bgy6H1lRvRFe48&690
http://s3/mw690/002nGx7bgy6H1lRTs7of2&690
后花鼓的高科技铁条神马的。我真的挺喜欢这样的设计,增重少、塔基耐用性却大大提高
PS:这塔基绝壁没法改11速了唉……
http://s10/mw690/002nGx7bgy6H1lR9FVfa9&690
辐条头垫圈还是要加上的:
http://s1/mw690/002nGx7bgy6H1lUO2Fa10&690
http://s16/mw690/002nGx7bgy6H1lTOh4P6f&690
唔……我不想假装觉得这个效果很好看……事实上我觉得难看死了……
http://s6/mw690/002nGx7bgy6H1lWy5sVc5&690
车架太细配个高框就是不和谐啊TT
http://s10/mw690/002nGx7bgy6H1lTi1VDf9&690
这对轮组正在测试中。初步的印象来看,比以前编过的那对20
24孔的88碳刀好多了。拖脚感虽然还是有,但是起码是大大减轻了。而风阻虽然没有(似乎也没可能有……)实测数据,但是可以预计的是,辐条少了这么多,还是空气动力学有优势的肥框,应该最终的风阻系数也是要更好的。
更详细的测试,估计在三月份内会进行。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