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绩《野望》赏析

(2014-02-18 14:53:38)
标签:

语言描写

王绩

唐诗

赏析

语文

教育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② 徙倚:徘徊。依:归依。③犊:小牛。④采薇:殷亡后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薇,是一种植物可食

 

(1)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2)本诗以“望”开头,以“怀”结束,请简要分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及其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白描手法。用质朴的语言描写出秋天的树色与落山的日晖,还有驱逐小牛而归的牧人与打猎归来的猎人。描画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景。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夕阳西下时的群山与树木呈现出静穆萧瑟的特点,是静态描写;而放牧打猎归来的人们则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2)诗人在秋天的原野里寻寻觅觅,到日暮时分依然无可依靠,晚归的牧人、猎人与我素不相识,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真正懂得我内心的理想志向。既然社会黑暗,求仕无路,那么还不如追怀古时的高士贤人,长啸当歌,隐居山林吧。诗人心中充满了人生易逝、功名无望的失意与无助,表现了孤独之感和苦闷惆怅之情。     

 

 

【诗歌赏析】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龙门)人。隋大业末,官为秘书正字。因不愿在京朝任职,就出去做六合县丞。天天饮酒,不理政事。不久,义兵四起,天下大乱,隋朝政权,有即将崩溃之势。他就托病辞官,回到家乡。李唐政权建立后,武德年间,征集隋朝职官,以备选任。王绩还应征到长安,任门下省待诏。贞观初年,因病告退,仍回故乡,隐居于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王绩与其兄王通,都不热中于仕宦。王通隐居讲学,为河汾之间儒学宗师,著有《文中子》。王绩以诗赋著名,其文集名《东皋子集》。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统一了中国。南北两个文化系统,逐渐趋于融合。但是杨坚的政权,被他的荒淫无度的儿子杨广断送了。统一的新文化.没有来得及发展。在初唐的几十年间,唐代文化,特别是文学,基本上是隋代的继续。
  王绩生于隋末唐初,文学史家一般把他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我们现在选讲唐诗,也就从王绩开始。《野望》是王绩的著名诗作。这首诗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称一个字为一“言”,故每句五字的诗,称为五言诗。第三句和第四句性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第五句和第六句也是性一致,也是句法结构相同。这样形式的结构,称为“对字”,或称“对偶”、“对仗”。每二句称为一联。词性一致的对句,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称为“对联”。上、下二句不对的,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和“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都称为“散联”。每一联末尾一个字,都是“韵”,或称“韵脚”。这首诗第一联末尾是“依”字,于是以下三联末尾一字就必须用与“依”字同韵的字。
  按照这样的规律结构起来的诗,称为“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我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四言诗。其后有了以六言句为主的《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才以五言为主。这些古诗,都不在声、韵、词性、句法上作出严格的规律。因此,在唐代以前,还没有“律诗”。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但在王绩的时候,“律诗”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故一般仅称为“五言四韵”。
  这首诗是作者在故乡北山下东皋上傍晚眺望时有感而作。东皋,即东边的高原。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诗题。地:东皋,时:薄暮,事:望,全都交代了。这种表现方法,叫做“点题”。五、七言律诗的第一句,或第一、二句,通常都得先点题。第二句是说出作者在眺望时的思想感情。如果从字面上讲,对照上一句,他是觉得转来转去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但这样讲却是死讲、实讲。他并不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物。一方面是没有赏识他的人,另一方面是没有他看得中愿意去投奔的人。因此,在社会上“徙倚”多年,竞没有归宿之处。这是活讲、虚讲。诗和散文句法的不同,就在这里。在散文里,“徙倚”必须说出在什么地方,“依”必须说出依的是什么对象:是人物还是树木或山石。象这一句诗,不增加几个名词是无法译成散文句的。因此,散文句子绝大多数不会有双关意义。
  第三、四句,即第二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色。每一株树都显出了秋色(树叶的黄色),每一个山头都只有斜阳照着。这也还是按字面死讲,而其含蓄的意义却是:眼前所见尽是衰败没落的现象,不是我所愿依靠的和平、繁荣的世界。
  第三联是描写眺望到的人物。牧人赶着牛羊,骑马的猎人带了许多狩获物,都回家去了。第四联就接上去说;这些牧人和猎户,他们看看我,我也看看他们,彼此都没有相识的人。于是作者写出了第八句。在一个衰败没落的环境中,又遇不到一个相识的人,便只好放声高歌,想念起古代两个隐居山中、采野菜过活的伯夷、叔齐了。

 

 

【故事资料】

    唐朝写诗的人中,能喝酒的不少,但因嗜酒丢官的人不多,王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隋朝末年曾做过编纂历史校正书籍与六合(今江苏六合)县丞那样的小官,后因放诞纵酒被免职。唐朝初年,又曾一度出来做官,终因官场不得意,不得不弃官归隐,渡过黄河,回老家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过隐居生活去了。他常常在家乡的北山、东皋两个地方纵酒游乐。

一日傍晚时分,王绩来到东皋游玩。这里濒临河边,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草,优美的景色里,不时有牧人猎马出现,使他忘情。转念一想,在这荒村山野中,哪有一个可以互诉心声的朋友呢?他更加孤寂、彷徨和苦闷,内心陡然生出一种空空落落、徘徊无依的感觉,百无聊赖地长叹一声,忽然记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啊,旧朝已灭,新朝见弃,自己的名节、才气和理想,应该寄托在哪里呢?像晋朝陶潜那样寄情于山水之间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眼中的景色多么明快,心情多么闲适啊!可自己眼前的景色呢?王绩想到此,不禁重新抬头,但见一片落日的余晖中,莽莽山林,老叶横秋,萧瑟的秋风迎面吹来,虫声唧唧,满眼的景色更显得静谧萧瑟。唯有依稀归村的牧人猎马,还能给这萧杀的秋景带来一些生气。可是,那又能怎样呢?细看,没有一位相识相知的人,更没有了解他此时此地心怀的人。唉!如果有殷末周初伯夷和叔齐那样的朋友就好了,宁可与他们朝夕相处,饿死在首阳山上,也强似自己由隋到唐都不见容的好啊!想到此,不禁挥泪吟咏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