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

(2011-08-29 00:11:31)
标签:

宋体

黑体

电珠

安全用电

节约用电

教育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

主题单元

简单电路

学科领域 (说明:本教案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在相关学科复选框内打勾)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FORMCHECKBOX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 FORMCHECKBOX )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 FORMCHECKBOX )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小学四年级

所需时间

5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  (对主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本单元是小学自然教材中有关电学知识方面最集中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导体和绝缘体”、“电路的连接”、“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电与我们的生活”四个方面,而在整套教材中,二年级有一个单元“小电筒”已经让学生了解了小电珠发光的原理,知道了电池、导线、小电珠的连接等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后续的教材中,五年级还将学习“电与磁”、“能与能源”等涉及电学的内容。因此就中观层面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电学知识在小学阶段的重点部分,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

在本主题单元中,我们把这四篇课文的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因为它们都统属于电学这个范畴之中,设计三个专题来组织教学活动。专题一:怎样可以同时点亮两只小电珠。解决电路的连接与串联、并联的知识;专题二: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解决导体和绝缘体及用电安全常识;专题三:电从哪里来。解决电的来源、节约用电等知识,并为将来学习能的转化做伏笔。这三个专题的确定是源于教材,且基本覆盖了教材的全部要求,又不拘泥于教材,适当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连接简单电路的基本方法;

知道导体、绝缘体的基本知识;

初步知道并联和串联电路的特点;

初步了解电源的种类以及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电路的特点,培养用观察、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研究水的导电性,初步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通过开展收集、制作相关学习资料的活动,初步体验信息技术手段在科学课中的应用。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从珍爱生命的角度感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了解电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源之一,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

对应课标

1、学会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简单电路

2、知道简单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其用途

4、知道开关、电源和保险装置等基本组件的作用 

5、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规则 

6、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电能。

7、具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摘录自《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P77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电路的连接方法不同,会产生有哪些不同的现象?

2、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

3、为什么要节约用电?

专题划分

专题一:电路的连接——怎样同时点亮两只小电珠(2课时)

专题二:导体与绝缘体——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1课时)

专题三:电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节约用电?(2课时)

专 题 

电路的连接——怎样同时点亮两只小电珠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对专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用一节电池点亮一只小电珠,学生已经在过去的学习中掌握了,本专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一组电池去同时点亮两只小电珠,让学生从任务出发,在实践中去探究新的知识。本专题计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个主题学习的准备阶段,先复习小电珠发光的原理,然后通过分小组实验的活动形式,连接简单电路,了解电池串联后带来的小电珠亮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符号画出所连接的电路。第二课时重点探究如何同时点亮两只电珠的方法,通过实验----对比----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区别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掌握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电路;

2、 了解电池串联后能使小电珠更亮,生活中很多电器中的电池是串联后使用的。

3、 了解两个电珠可以串联或并联在电路中,这样都能使它们同时发光,但不同的连接方法,小电珠的亮度是不同的(并联比串联亮)

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电路的特点,培养用观察、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应课标(本专题所达到的课程标准)

1、 学会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简单电路

2、知道简单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本专题的

问题设计

1、电路的连接方法不同,会产生有哪些不同的现象?

1)怎样用一节电池点亮一只小电珠?

2)怎样用一组电池同时点亮两只小电珠?

3)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它们有什么不同?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每小组需要:小电珠2只,小电珠支架2只、电线若干、一号电池2节、电池夹2只、

铡刀开关一只

 

教学支撑

环境

自然实验室

其    

记录用的纸、笔等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出示小电筒,复习电池、电珠的知识,巩固小电珠发光的原理

二、新授

1、实验操作准备

   介绍实验用品:

1)如何将小电珠安装在支架上

2)如何将电池装入电池夹

3)如何将导线与支架连接

2、布置实验要求

1)用一节电池点亮一只电珠

2)用两节电池点亮一只电珠,比较与任务一的区别

3)用简单符号画出连接图(参见教材p59

2、学生实验

3、小结交流

(学生学习成果:电路图包括对电珠亮度的对比记录)

第二课时

一、继续交流第一课时的学习成果

二、提出新的任务——用一组电池同时点亮两只小电珠

(教师不做提示,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再进行讲解)

三、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1、分别展示一个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小组的电路实物,对比连接的不同以及电珠亮度的情况。

2、结合学生的电路图,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本质区别

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和观察教室内照明灯的连接情况,理解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电路和教室内照明电路的区别,为下一专题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评价

1.电路图绘制正确,设计的符号明了易懂,在电路图中能体现小电珠亮度的变化

2.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专 题 

导体与绝缘体——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

所需课时

课堂教学1课时+课外活动+午会课

专题二概述  (对专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在专题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种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同时也体会到电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的。本专题的学习是让学生认识到,因为有导体和绝缘体的存在,人们才能有效地控制电。

本专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让学生初步了解导体、绝缘体与安全用电的关系。

具体活动有三个内容,首先,通过实验操作,在电路中接入各种不同的物品,根据小电珠能否发光来判断接入的物品是否导电,从而初步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第二,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探究水的导电性,判断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将会引申出很多相关的研究内容,如电压大小的问题,水的纯净度问题等等,可以激发学生做进一步的研究。第三,引导学生从本课所学知识出发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收集、制作、发布安全用电宣传资料等活动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认识一些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 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3、 初步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对应课标(本专题所达到的课程标准)

1、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其用途

2、 知道开关、电源和保险装置等基本组件的作用

3、 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规则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P77

本专题的

问题设计

1、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

1)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水能导电吗?

4为什么不要用湿手触摸开关,不要用湿布擦带电的物品?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及相关应用软件

常规资源

小电珠,灯座,电池盒,导线,纯净水、烧杯、食盐、各种导体和绝缘体等

教学支撑环境

自然实验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教学步骤:

一、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1、出示一个电路实物,提出问题

     在电路中接入一把塑料尺,小电珠还会发光吗?如果接入一把不锈钢尺呢?

  2、分组实验,判断下列物品的导电性

     (剪刀、橡皮、钥匙、玻璃、陶瓷等)

二、探究活动

1、引出研究问题: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提出假设

3、设计研究方案

4、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

6、汇报研究结果

具体要求:

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记录表》设计并完成研究活动

1、研究对象:纯净水、自来水、食盐水、

2、所须实验工具:电池、导线、电珠等

3、设计实验方案(参照教材P57)

4、分组实验

5、填写《研究记录表》

(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大多是水不能导电,但很多学生会产生疑问,既然水不导电,但为什么书上说不要用湿手触摸开关,不要用湿布擦带电的物品。这时可以引发学生做深入的研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并能适时的布置新的探究内容)

三、拓展活动(课堂上布置要求,课后与班主任、信息教师协作,帮助学生完成)

针对研究结果,进一步讨论水与安全用电的关系。

具体活动要求:

1、 课后收集有关水的导电性的资料,深入探究安全用电的知识

2、 将收集的资料用WORD或PPT的形式制作成小报

3、 以小组为单位在午会课时间进行交流

4、 将最终完成的《安全用电宣传资料》张贴在教室板报拦或发布到班级网页。

教学评价

1.研究记录表填写完整,结论正确

2.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3.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4.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和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专 题 

电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节约用电

所需课时

课堂教学2课时+课外活动+午会课

专题三概述  (对专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通过本专题将指导学生完成一次基于项目的学习。具体要求是:学生将分成若干个小组,利用节假期(或课余时间)到自己居住的社区(或校园)里完成一次节约用电的宣传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张贴自制的节约用电宣传海报、发放自制的节约用电手册、表演宣传节约用电意义的小节目等。通过本活动试图培养学生关注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服务于社会,初步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本专题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通过课堂学习和交流,了解相关的知识。第二阶段是设计各组的活动方案和具体计划。第三阶段是汇报活动的成效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初步了解电的种类和来源

2、 初步了解节约用电的意义和有效方法

3、 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对应课标(本专题所达到的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电能。

2、 具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P77

本专题的

问题设计

1、为什么要节约用电?

1)电是从哪里来的?

2)电池和插座里的电有什么不同?

3)家庭的用电量是靠什么设备计量的?

    4)节约用电就是为了省钱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资料(电与发电、节约用电),相关网站资源

常规资源

各类电池实物、电度表(实物)、家庭电费帐单等

教学支撑环境

计算机教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提出本专题的活动任务:开展一次宣传节约用电的社会活动

二、讨论要完成本次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首先自己要比较系统的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2、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工作

3、制订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

三、围绕以下问题,阅读教材,浏览相关网站,学习节约用电的知识

问题:

1、 电是从哪里来的?

2、 电的种类有哪些?

3、 家庭的用电量是用什么设备计算出来的

4、 你会看电度表上的数据吗?

5、 电度表上的数据为什么分两栏?

6、 为什么要提倡节约用电?

7、 你知道有哪些节约用电的好方法?

资源:

1、各种电池的实物

2、教师自制的学习网站

3、资料影片《电与发电》

4、教师提供的一组网络资源

四、归纳交流

    围绕上述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分组

二、制订各组活动方案,完成《节约用电宣传计划表》(见附页)

三、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准备宣传活动所需要的资料

课外活动

完成宣传计划

午会课

1、 汇报交流各组活动情况

2、 进行小组间的互评

推选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

 

附:

“节约用电”宣传计划表

队    

 

小队成员

 

宣传主题

 

宣传地点

(宣传对象)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             

宣传形式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                                                         

分工安排

队  

任            

 

 

 

 

 

 

 

 

 

 

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