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募穴”、“俞穴”、“原穴”之类的名字,但是真正了解这些名称意义与用法的人却很少。现在介绍给大家的艾灸寻病术,就是对各种穴位的活用。下面要介绍的腹背对穴寻病术就是用腹部的募穴和背部的俞穴来操作的。
有人可能还不清楚募穴和俞穴是什么,下面解释一下:
“募”有聚集、汇合的意思,“募穴”就是脏腑之气在胸腹部汇聚的一些特定的穴位。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络及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各有1个募穴,所以募穴一共有12个,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用募穴诊断疾病自古就有,比如《太平圣惠方》就有“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的记载。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
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
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俞穴都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上,和脏腑也是一一对应的,一共12个。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
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
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
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
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募穴和俞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聚集的部位,是和脏腑直接相连的。所以,在这些部位艾灸,可以直接判断和治疗脏腑的疾病。比如艾灸中脘可以找到消化系统的疾病,传导到哪个器官,就是哪个器官有病了。病邪隐而不发的时候,艾灸还能把没发作的病引出来,这就是找病。
募穴和俞穴一个在腹一个在背,腹部是任脉的走行范围,任脉属阴,所以中医上常用募穴治阳证;背部是督脉的走行范围,督脉属阳,所以俞穴常用来治疗阴证。阴证是指脏病、寒证,虚证;阳证是指腑证、热证、实证,是中医阴阳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找病的时候,经常会用募穴和俞穴搭配的方法,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这样可以查出阴证和阳证,一个也不放过。
找病的具体方法也很简单,用直接灸和温和灸都可以。直接灸灸3~5壮,温和灸灸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在艾灸的过程中仔细感觉,看有没有灸感的传导,有没有疼痛的现象,还有看看艾灸之后有没有出现灸后反应。如果有灸感不传导或传导不明显,灸的时候其他部位有疼痛,或者艾灸后有排病反应出现,就是把病找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继续艾灸,不能给病邪喘息的机会,要把它们一次消灭。大家回家都要试一试。用艾灸既能找病,又能治病,毕其功于一役,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吗?
腹背对穴艾灸寻病术难免要袒胸露背的,天气冷的时候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容易在艾灸的时候给寒气入侵的机会。没关系,再介绍一种更简单的方法,也是利用穴位和经络来找病的。而且艾灸的部位都在手腕和脚踝,随时随地都能做,这就是十二原穴艾灸寻病术。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十二原穴艾灸寻病术也是应用了原穴和经脉、脏腑的对应关系。当病邪比较少、脏腑的病症比较轻,还没有反映到原穴的时候,艾灸原穴,艾灸的效力就像在冷水锅下面点了一把火,可以让病症提前表现出来。施灸的方法很简单,用温和灸就可以。用的办法是每周做一次,每穴10分钟即可。把病找出来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治疗了。
用原穴找病的和用腹背对穴相比,操作上更简单,而且穴位和脏腑之间是靠经脉连接的,所以也可以找出经脉瘀堵的病症,这是原穴找病的又一个优点。用好这两种找病的艾灸法,可以找到我们还没有察觉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不用病重的时候再受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