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正德罩甲考(转载)补充图片~
(2012-12-16 12:35:5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明朝历史 |
从上书附录图版看,无论是“短至齐腰”,还是“长将齐足”,罩甲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无袖或短袖,二是对襟。
顾炎武《日知录》卷28“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按《说文》:‘无袂衣谓之[左“衣补”旁,右“隋”右半边]。’赵宦光曰:‘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方俗谓之披袄。小者曰背子。’即此制也。《魏志·杨阜传》:‘阜尝见明帝著帽披缥绫半袖,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则当时已有此制。”
赵宦光,晚明高士。著有《说文长笺》一书,顾炎武文中所引“赵宦光曰”即其文。
根据沈从文先生的考证及其搜集的明代图版,罩甲其实有两种大的分类——一类是真正的铠甲,金属制成,有鱼鳞、琐子、柳叶等形制;一类是丝布类材质的衣服,其功用或为御寒,或为装饰。但都有长有短。
毛奇龄《武宗外纪》:“(正德-引者)时,诸军悉衣黄罩甲,中外化之,虽金绯锦绮亦必加罩甲于上。市井细民无不效其制,号时世装。”
又《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辰(十一):“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士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其不应服而服者,罪之。”(《大明会典》及《明史·舆服志》记载皆源此)
《大明会典》卷61:“(正德)十六年,禁军民人等如有穿紫花罩甲等服,或禁门,或四外游走者,许缉事,并地方人等擒拿。”
根据排比以上史料可以初步判断,虽然明后期史料皆称:罩甲创自武宗,但这种“创”显然是以原有式样为基础的一种改造。首先,根据上引《明太祖实录》,至迟到明初,穿“对襟衣”已在民间流行,故而朝廷需要下令禁止,而“对襟”则是正德罩甲最突出的特点。武宗对之前已经有的“对襟衣”究竟进行了哪些改造而成为罩甲,我们现在不好判断。
此外,根据《戒庵老人漫笔》:“罩甲……比披袄减短”。而成书稍晚于此书的《说文长笺》则说:“武士谓之蔽甲,方俗谓之披袄。小者曰背子。”可见,明代正德后流行于民间的罩甲有长有短,沈从文先生的考证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武宗创的罩甲究竟是长的还是短点?现在也不好确定。当然,既已经成为时装,民间就有可能进行再加工,再改造。正德十六年禁止的也只是罩甲的花色,而没有禁止其形制。
正德十六年禁止军民人等穿紫花罩甲,根据明王廷相《赭袍将军谣》,武宗的侍从应该是传紫花罩甲,故有是禁。《赭袍将军谣》:“万寿山前擂大鼓,赭袍将军号威武,三鞭健儿猛如虎。左提戈,右跨弩,外廷言之赭袍怒。牙旗闪闪军门开,紫云罩甲如云排……”
罩甲显然是“马甲”一词的词源。清末俞樾《茶香室三钞·罩甲》:“国朝王应奎 《柳南续笔》云:‘今人称外套曰罩甲。’……按,今吴中犹有‘马甲’之称,当即由罩甲而得。”
到了万历年间,被冠以罩甲之名的各类服装显然已经极多,甚至死囚的囚服都称为罩甲,已渎鄙至极了——
明末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献俘”:“神庙二十七年己亥四月廿四日,献倭俘礼成。大司寇萧岳峯大亨,领左右侍郎出班奏事。长身伟貌,烨烨有威。时上御午楼,朝暾正耀,萧跪御道,两侍郎夹之,首仅及肘。致词,先述官衔、名姓及左右侍郎,并请犯人某某等磔斩,末云,合赴市曹行刑,请旨。凡数百言,字字响喨舒徐。宣毕,俯伏。上亲传‘拿去’二字,廷臣尚未闻声,左右勋戚接者,二遽为四,乃有声,又为八,为十六,渐震,为三十二,最下则大汉将军三百六十人,齐声应如轰雷矣。此等境界。可谓熙朝极盛事。是日,天气晴和,余以廿七日持节出国门,封荣世子,躬逢其盛,良自不偶。次年,庚子冬十二月,献播俘礼亦如之。而寒甚,百官噤栗,馆友庄冲虚面最白,侵而成红。余面赭,几变而黑,或嘲曰,云长作翼德脸也。宣,囚大呼称枉,每囚一镣,肘外。覆以朱衣朱巾,名曰罩甲。一官押之,十人叉而扶,且推之,出西长安门。夹道观者无虑百万,车拥毂枳。大司寇督至西市仅二十里,日晡方达。比行刑,近昏黑矣。”
--《王琼事迹图》
另再补充一段对罩甲的说明文字:
背心当比罩甲短小,到明末兵勇们虽穿大袖布衣,在外也都加黄布背心,称之谓“号衣”。
...
军图一、军图二、军图三均为山东省博物馆所藏,传为明·《邢阶抗日援朝战迹图>>(在《岐阳王世家文物图集》中也见有与此图相同的内容,此图究如何,或是流传至山东也说不定)。从此图中可以看到明代大将等的行军场面,对了解明代军戎服饰是有价值的图像。且此图有色彩,较之图集中的没有色彩者更有优点。兹择其中几个内容,包括将军、士卒、仪从仪物等各种人物在内略谈之。
军图一中一将穿黄罩甲,盔笠顶上插有三面小红旗。《明史》载:“正德十一年设东西二官厅,将士悉衣黄罩甲,中外化之……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踢一英,以下教场,自为殊遇”。可见明代的武官已有顶插翎羽的制度,但所插的不一定是雉尾、鹤尾。此图像中将军顶上所插为三小红旗。军图二有一人执长刀者则插一旗。这种插饰,或由于代替当时的翎羽。按古代将士有插带徽帜于领背间。本是徽帜上书写将士姓名职官等,以防其牺牲后可辨识的含义。以后或以这种表帜来作为一种威武的表示,演变而为插以红旗,藉此以识别官位高下而扬威武的作用。军图二中插一旗者是低级将士,也可说明这种插小红旗是有等级差别。有可能明代沿袭这种徽帜之标识而演变施之于盔顶。如是则失其本来的古意。三英、二英的源由,也可能由于古代虎贲武士插双鹖尾的演变。《会典》载:有黑缨花皂绢盔旗及红月盔旗。或指盔上的旗而言,这样明代在盔上插旗是有制可据的。
图中士卒着前开衩袍衫,清代的开衩袍或亦由此源由。惟前人已有说金代主在西湖曾作《立马吴山图》及《西泠探梅图》中已有着开衩袍者(惜未见其图)。如此则开开衩袍之来亦较远,大致开衩袍是便于骑马及行动上的方便所以制之。而金人作开衩袍并有马蹄袖的记载,此图中则否。故仍认为是明代的服饰。
军图二中有一人穿黄罩甲,左右佩弓箭袋者乃系跪禀于上级将官的姿态,顶上亦插三旗。余人则戴笠。明代的执役人员都戴红笠毡帽,军图三中即是这种式样。军图二中有一人在胸前有方帛一块,该系兵号的标识。军图一中四人于笠帽上加插二雉尾或鹭尾,也可说明在明代的雉尾不施之于将领的首盔和帽笠上了。
军图三中有一人手持一肃静牌。此乃肃静牌的初见于图画中者,其意义当是叫一般人们见此要肃静的用意。此图中只有肃静牌而无廽避牌。明代王阳明开府时,曾将这种牌上的字改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字,这是一反官场的陋习。因见此图而附志之。”
--《中国古代服饰史》 周锡保